放弃改良的决择与时代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4年7月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我国每年全部收入也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17日,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定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位举人连署,发起了“公车上书”,引起清廷震惊。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内容:

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结果及影响: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到戊戌百日维新,结果是六君子血溅菜市口。独裁者对列强的软弱无能和腐败政府暴露无余。众目昭彰,独裁者在强列的掠夺和侵略面前是任人宰割的哈巴狗。那一年中山先生28岁,中山先生抱着满腔悲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地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是是不予理睬。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丧权辱国的巨额赔款,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道路,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对反抗者的无情镇压和残暴公然地展示在国民面前。口变淄素,权移马鹿,山鬼昼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狱。 ——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得情》。独裁者在面对国民和反抗者时,是得了狂犬病的疯狗。

当年正值中山先生风华正茂的年龄,同时正在思考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人难忘,必将对中山先生及追随者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足以使人生发展根本性的决择。

及后来多次险遭不测。使先生清醒地认清了,改良只能使专制继续地奴役和欺骗国民,只能是苟延残喘,要建立民主宪政的共和制,只能是非彻底革命不可的道理,于是奔赴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

当制度存在缺陷,时间只能使罪恶扩张和升值。

二、集结和整合:1899年11月间,中山先生派人深入到长江流域,联络当地哥老会、三合会首领在香港集会,歃血盟誓,将兴中、三合、哥老三会结成“兴汉会”。中山先生被推为总会长。

共识与纲领:从1903-1905的两年中,随着反清运动的发展,国内外—特别是华南各省,陆续涌现出公开和半公开目的相同的革命团体。

1905年夏,正在欧洲的中山先生有鉴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把各种力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大团体。同年6月11日,中山先生由法国返回日本东京。这此期间中山先生陆续集结和整合了理念相同的革命小团体,将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的骨干都先后集结于东京。由孙中山先生倡议经二十余日的筹略后,于1905年8月20日正式成为中国同盟会,并达到共识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11月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号上。

中山先生为同盟会所制定的纲领是以三民主义国基础的,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之后,中山先生又相续发表了一些著述,如1906年同盟会《革命言略》中的《军政府宣言》——即《同盟会宣言》和同年12月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重要讲演讲等都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别作出了阐述。《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民报》:①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大论战: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为创建中华民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少数满族人统治的专制政府,但中山先生指出这不是民族复仇主义。对内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民权主义的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宪政的共和制度。所有国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非是建立哪一个阶级统治和奴役另一些阶级的的暴力国家机器。

民生主义目的是借平均地权之法来防止贫富分化之对立。1924年,孙中山主动抛弃土地问题上的主观空想,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纲,指出:“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一思想的革命性飞跃,使孙中山后期“民生主义”更加闪烁着人性和博爱的光芒。

“天下为公,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中山先生一贯秉持的天下为公思想,为国家和民族谋独立,为国民谋民生和民权的光辉思想及不为一党之私权,不计个人得失的磊落人格,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同盟会愿意追随他的原因,和武昌起义之后,全国能纷纷响应,与中山先生磊落的人格有着不可没灭的巨大影响力。

四、策划起义:早在1895年1月先生就开始了策划了10月26日的广州起义。

此后,起义又连续失败达10次之多,终于导致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并引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以上史实证明了孙先生的正确选择,顺应了国民追求自由的需求,顺应了历史的进程。证明了任何专制势力不可能自行退出历史午台。国民有武装自已的权力,国民有武装反抗暴政的权力,国民有选择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权力。

五、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能引起全国纷纷响应,是建立在上述四个阶段的基础之上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是与革命党人和同盟会员多年努力积累的结果,是他们执着并长期地扎根于基层的结果。同盟会在各省设立支部,它在全国各省发动武装起义,当武昌起义成功后,其他各省的同盟会支部当然会配合,这时候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由此可鉴,骨干的力量,纲领的力量,组织的凝聚力是多么地重要。纲举方可目张。多次的策划和进行的起义虽然失败了,可它的影响是不断扩大的,起到了对国民的发动作用,使更多地国民对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传播的认同。

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在总统职。1912年2月12日,清庭宣统皇帝被迫宣布退位。1912年4月1日,中山先生为为顾全大局而把临时大总统职让给袁世凯。

革命党的纲领代表着全体国民的利益,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赢得了各阶层国民的普遍支持,加之各省人民反对满清的统治,纷纷起来反抗,那么得到各省的迅速响应就不足为怪了。

“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立宪派对满清政府有所失望。武昌起义后,各省的立宪派纷纷附和革命。

武昌起义后,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纷纷见风使舵,从清朝的巡抚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都督。旧官僚之所以能倒向革命者一边,主要是因为中下层国民和同盟会员们多年的努力,将革命的思想和种子深深根植于各界的国民之中。这才是导致各省纷纷响应起义的根本原因。

武昌起义的炮声,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迅速形成了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首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10月22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新军和会党攻入长沙。巡抚余诚格外逃,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杀。焦达峰、陈作新被举为正副都督,建立了湖南军政府。湖南起义胜利后,军政府下令扩军,并先后派王隆中、甘兴典各率步兵一协赶赴湖北,支援武汉革命军,使首义地区增强了抗清实力,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日,陕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哥老会发动起义,占领省城西安。曾参加过同盟会的新军管带张凤翙被举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后改称都督)。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次日攻占湖口及马当炮台,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30日,南昌新军举义,占领南昌城,建立江西军政府。
  
接着,山西、云南、贵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先后宣布独立。至11月下旬,全国二十四个省区中已有十四个省和上海脱离了清朝的统治。宣布独立的省市主要在华中、华南地区,其中以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和下游的江苏、安徽对武汉影响较大。北方地区各省,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较为稳固,因而没有出现独立的省区,但当地的同盟会员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团体也发动了规模不等的起义和暴动。此外,东北、内蒙、西北的甘肃和新疆、西南的少数民族人民,也先后爆发了反清斗争。这些起义和暴动,对武昌起义起了积极的策应作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革命高潮。
  
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由于同盟会对迅猛到来的革命形势没有足够的准备,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通盘的筹划,在各省的实力有大有小(不少省同盟会的实力小于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也不相同,参加起义队伍的更是鱼龙混杂,这就使各独立省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有的省在革命派武装夺取政权后,被立宪派、旧官僚采取阴谋手段,窃夺了实权(如湖北、福建)。有的省被立宪派分子采取流血政变的办法篡夺了政权(如湖南、贵州)。有的省在革命洪流冲击下,迫于形势,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法,仅将旧衙门换上一块新招牌(如江苏、广西)。即使革命党掌权的省份,也有部分革命党人很快成为争权夺利的政客,或者变成了地方军阀(如安徽、山西)。这些独立的省份,相互之间各有打算,内部局势也不稳定,因此很难做到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由此可鉴理论指导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正所谓不谋全局者 不足以谋一域。

尽管如此,各省的独立,毕竟极大地孤立了清政府,壮大了革命声势。还应指出,由于革命党人重视做新军的工作,自武昌新军打响反清第一枪后,不到三个月,在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的新军中,先后反正、解散、溃败的约有七个镇、十个混成协、三个标,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力量。所有这些,都为最后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先生所发动和领导的革命,使中国人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即家天下。中先先生所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的民主宪制国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阶级统治和奴役其他阶级的国度。中山思想始终贯穿如一是:天下为公!中山先生向全人类、全世界传播了一个最普适的价值观,即国家不是一个一家的,也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是全体国民所共有。是一切权力归国民,国民是一切都要共有、共享、共治的。

概而言之,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改造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平等、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孙中山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了孙先生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不息精神,他说:「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在孙中山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的战斗精神。

然而一百年又过去了,民主宪政在中国至今仍未有实现,我们生为后人,生为中国人,对不住民主的先驱们,对不住为自由、民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对不住中山先生。望所有追求民主宪政的人们自已分析一下我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人的肉身和躯壳可以死去,可他们的灵魂和主义尚在中国的民众中运动着发育着成长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0年4月12日于武汉

《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hinaeweekly.com)
Initially published in Yibao, no part of this article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without including the original URL(www.chinaeweekly.com)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394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