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从李云迪案看顶级艺术家的诡谲人生

近日沸沸扬扬一件事,就是钢琴王子李云迪嫖娼被刑拘。事刚发时,主流媒体一起落井下石,什么身败名裂、自作孽不可活等等,似乎李小王子犯了什么天条,必须批倒批臭,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而且按极权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可以办到的。那不能不感叹,李云迪危矣!

李云迪今年刚39岁,正青春年少。此言有人会不赞同,39岁,在乡下可以做爷爷奶奶了,还少年呢。我说对具有文学艺术创作力的人而言,称之为少年也是有例可循的。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滁州时,也刚39岁,他自况是“名虽为翁实少年”。而肖邦本人,也在39岁英年早逝。看来39岁真是人生一劫了。

我在李云迪年龄上喋喋不休,也就是想说,李还很年轻,事业正处于巅峰时期。按说18岁即在国际肖邦钢琴演奏竞赛中,唯一的华人金牌获得者,也算是国家软实力一部分,纵然有不是,为何不能网开一面呢?

可是,当我们从官方也从网络大体弄清事情真相时,真的大吃一惊,一句话,这又是一件冤假错案!道理很简单,李云迪单身,那位陈姓29岁的女友,也是单身。他们是未婚夫妻也好,只是性伙伴也好;约会-次也好,十次也好;好了又分也好,分了又合也好;各人另寻伴侣也好;谁给谁钱也好,不给也好,都是他俩个人之间的事,他们碍了谁了,触犯了哪一条王法了?伤了什么风化了?国家公权力凭什么可以在机场或是在李的私宅对其抓捕,还大张其鼓,究竟想干什么?

这就是为何网络舆论与主流舆论,会如此南辕北辙,这样的舆论撕裂,难道背后真有什么我们平头百姓不知道的原因?

说到网络舆论,也是各有不同,不必一一赘述了。我最感兴趣的这一张带图的帖子

因为它似乎接近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当然也不是说钢琴家们都是些荒淫无度乃至私德败坏的浪荡公子。

可是,这类事却是屡见不鲜,此乃为何,我想应该与文学艺术的创作有关。据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此乃“性动力”,或曰“力比多”。即性冲动的荷尔蒙,激发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有人说,生、爱、死是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其实没有爱那有生,没有生那有死,爱才是永恒的中心。有人干脆说世上只有生殖文学与非生殖文学两种,而非生殖文学又是为生殖文学服务的。那换-个角度说就是,纷纭繁杂的世界,都在围绕一个词打圈圈,这个词说得难听一点是生殖,说很文雅-点就是爱!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性动力”,“力比多”。有人言,此说太绝对了,人们难以接受。后来弗洛伊德氏的弟子荣格,提出了一个补充的论点,就是支撑创作动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事业,贡献,说白了就是功名利禄,就是名利场。

力比多也好,名利场也好,更核心的“爱”也好,都在推动人类的追求和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追求与发展,就会催生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脫颖而出。

试想哪些人才能称得上杰出人才呢,更明确地说,谁才是真正的天才呢?在文学艺术领域,应该就是那些“性动力”最强,或曰“爱”的最激烈,更别具一格,不顾忌清规戒律,无视世俗慵众的谣诼与鄙薄,乃至无惧皇权神权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极少数的人!

而据弗洛伊德氏另一重要论述,就是潜意识学说,这样迸发式的激情,和对爱的疯狂式的追求,锲而不舍,时常来自潜意识本能之中,可能本人的现意识也控制不了。

这类人才对社会整体而言可能是双刃剑,既可推动社会前进,处理不好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困扰。

所以说,这类人才只能产生在奉行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能兼容并蓄的社会群体中。自由是创作的灵魂,没有自由就没有创作。还有一点就是包容,如胡适所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如果没有宽容的环境,那些大师们,可能生存下来都不易,何来艺术创作。

当然,此言也并非鼓吹,作为一位文学艺术家,可以不顾道德亷恥,甚至触动法律。上图那些艺术泰斗们,他们那些出格行为,哪些是道德层面的,哪些干系了法律,他们当时的处境如何,我都不知道,也毋须知道。我相信在法治社会司法独立的社会里,在“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下,可以正确地看待这些超天才们的诡谲人生的。

本着不苛求前人的原则,只知道他们创作的美妙音乐,永远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千秋万代,而那些已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不和谐的杂音,已被或将被人们遗忘。

对于插图上那些人和事,我只知道这-点,说错了请指正。

回头还是说说我们中国的事,我们古老的中国,有没有那图上的人物和故事呢。具体点说,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因“性动力”过旺,或曰“力比多”分泌太多,从而在文学艺术上做出重大成果;而因行为出格,又遭诟病的人呢。

在下读书少,一时还真想不出有哪位能和那些泰斗们比肩的人物。中国的孔老夫子倡导的儒学,讲的是修齐治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头一条就是修身,最高境界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还有什么非礼勿视,就是见到了美女,你也不能多看一眼。试想这种非人性的约束,除上出现大量的伪君子,还会有什么真性情的人。因为孔老夫子本人就做不到,否则那有什么“子见南子” 的故事。

中华农耕立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封闭的,內敛的,保守的,缺少开放式的胸襟,也难容别具一格的异才。

而历代统治者对儒学那-套,尤其是纲领性的三纲五常特别受用,对什么君权天授,朕乃天下等格外垂青。试想在这样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下,两句破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能杀那么多人。很难想象在如此禁锢下,还能出现一群群有异样思维的文学艺术大师级的人才,和能鼎足世界巨匠们彪柄千秋的文学艺术成果。

当然,我们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应正视具有中国特色古往今来文学艺术成就。不妨也谈一点与那个“力比多”有点关联的人和事。

历史的缝隙是永远存在的,再顽固的专制极权,也不可能是永远的执政者。王朝更迭络绎不绝,历史的大潮流也终将滚滚向前。在王朝更迭的前后,在种种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也曾有过短暂的繁荣。

就文学而言,开局很不错。得益于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馈赠,诗经、楚辞皆上乘之作。尤其是诗经中的“风”,有性自由,性向往明显烙印的篇章,俯拾即是。屈原的《离骚》《天问》,更是大开大豁,万千气象。可惜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由《汉赋》起,即脱离了文学艺术本来的属性,代之以“文以载道”,走向政治婢女的附属地位,直到当下。

说远了,还是说一点中国传统文学中少见的与“性动力”相关的事吧。在儒家思想的禁锢下,国人谈性,基本上是羞涩的,隐闭的。与其说是“性动力”激发了某些文学的创作,不如说是表达“性压抑”的文学作品更多些。

举几个例子。如果认为《金瓶梅》表达的是“性动力”,那《红楼梦》就是“性压抑”,应该沒错。也有说不清楚的,如王实甫的《西廂记》,幽会的情节,性的描述:“我把这柔香软玉搂滿怀,刘玩到天台,春到人间花弄色,一一一一”,最为赤裸,不会是正常夫妻生活的记录。所以有人说王西廂是在青楼里写的,是言之有据的。但到了《西廂记》长亭送别的经典唱段:“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则又是性压抑的表达。王西廂才华横溢,千古传诵; 而董解元的董西廂,也不遑多让。其送别唱段,也令人惊艳: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可见性或是爱,注定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说到青楼,不能不说到唐人杜牧先生的名作: “落泊江湖载酒行,楚腰肠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明显是“性动力”的作品。谈不上什么文学成果。但就是这沉溺花间柳巷半生的才子,也有惊世作品,如《阿房宫赋》,其结尾的呼喊: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震慑古今。


回到文前,如文题所言,自由与宽容是文学艺术繁荣的保障,不问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创作自由,还是为了繁荣-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为了增强国力,或是为了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好的文化艺术交流,当局都应重视呵护抚育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那些站在各行业顶峰的天才。天才们大都是桀骜不驯的,独树一帜的,标新立异的,非如此成不了天才。他们要服务于社会,也要服务于国家,但更属于他们自己,当局们应该认识这个基本属性,尊重这个属性。这一点很多执法者,至今仍未理解,所以才会出现滥用公权力的恶政,那是对公民权力的贱踏,也是对庄严法律的亵渎。不要误以为权力在手,可以为所欲为,载舟之水也覆舟的浅显道理,应该是常识。

现在说说李云迪的艺术才华,究竟有多高。那得先说说那个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分量有多重,大家知道吗?这么说吧,诺奖一年颁发一次,但肖赛五年才举行一次。从1927年首届肖赛以来,至今共举办了18届,才诞生了17位第一名。其中1949年产生了两个第一名,但1990年和1995年却连续两届第一名空缺,直到2000年18岁的李云迪横空出世,才打破了肖赛第一名的多年空缺局面。至于大名鼎鼎的傅聪,当年也不过是拿了第三名,而地球人都知道的郎朗,则连肖奖的味儿都没闻到。而这样称得上百年一遇的超天才,居然竟被什么朝阳群众和基层干警们轻易就毁了!

而所谓李云迪案的关键,是他根本就没有触犯任何一条法律!甚至在道德的层面上,也谈不上有什么瑕疵。至于对他的婚前性行为,你可以不认同,也有你谴责的权利,但不能肆意动用公权力。

说到干涉自由,对任何-个公民都是恶政,对文学家艺术家,乃至对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而言,都是致命的,因为不自由就扼杀了所有的创作力,而一个缺乏原创性贡献的民族,则注定不能成为强大的民族。

色彩绚烂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都是不畏艰辛敢于创新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思想自由和努力争取自由的前驱者奋斗的结果。思想大一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2021年10月30日初稿于安徽芜湖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41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