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纽约客 2024年4月17日
作者: Kyle Chayka
译者: 苏利文yibaochina.com


韩炳哲 摄影:Alberto Cristofariyibaochina.com

“改变一个人生活的力量来自一段文字,一句话。”詹姆斯•索尔特在他1975年出版的小说《光年》中写道。与一行“纤细”的文字相遇,正如他所说,就能让读者踏上新的路途;她的生活从阅读的那一刻被分为之前和之后。对于爱达荷大学艺术系本科生凯文•马雷特来说,这一刻是在他阅读《在虚拟群体中:数字前景》(In the Swarm:Digital Prospects ),这是哲学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一本薄薄的专著,20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出版英文版。2023年5月,马雷特在浏览Instagram时,遇到了一段关于韓炳哲著作的视频解读;马雷特被深深吸引,从大学图书馆借来了《在虚拟群体中》。韓炳哲的文字充满了思辩性和警句格言,与马雷特在社交媒体上成长的经历不谋而合,也让他感受到自己在与互联网的关系中缺乏控制感。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中,马雷特指出了他最喜欢的几句话:“数字监狱里的人不是囚犯。他们所处的环境是虚幻的自由。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为全景数字监狱提供信息。”关于这本书,他告诉我:“第一次读完它,我用了两个小时。”yibaochina.com

从那时起,马雷特就一直在图书馆借阅《在虚拟群体中》,像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他告诉我:“如果我去咖啡馆或我家附近的坡上,我可以把这本书揣在夹克口袋里。”他还收集了韓炳哲的其他著作:《透明社会》、《美的救赎》和《愛欲之死》,这些书都是以同样的小册子格式,介于宣言和随笔之间,篇幅大多在一百页以下。越来越多的读者把韓炳哲视为互联网时代的智者,马雷特就是其中一员。二十多岁的伊丽莎白•中村是旧金山一家艺术画廊员工,在新冠封锁初期,她也有过类似的皈依经历,当时有人在Discord聊天中建议她看看韓炳哲的作品。她从一个以盗版电子书著称的网站Libgen上下载了《愛欲之死》。(她只拥有PDF格式韓炳哲的书,就像数字地下出版物一样。)这本小册子认为,社交媒体鼓励的过度曝光和自我膨胀,扼杀了真正的情欲体验的可能性,而这种体验需要与他人相遇。“我读到这个的时候简直了,”她对我说。她用Z世代的俚语犯花痴来形容迷恋。“这是个梗,但不是那种搞笑的,而是简洁明了、易于传播的梗。我可以把它发给我那些不喜欢阅读的朋友,帮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她说。就像屏幕时代的萨特一样,韓炳哲用文字表达了我们对数字世界的绝望。yibaochina.com

韓炳哲1959年出生于韩国,最初在首尔攻读冶金学,以安抚希望他学习实用学科的父母。22岁时,他移居德国;他立志继续学业,但改学了哲学,专攻马丁•海德格尔。1994年,他从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开始教授现象学、美学和宗教学,最终进入柏林艺术大学任教。在过去二十年里,他一直保持稳定的出版节奏,但一直回避采访,也很少出国旅行。英国一家独立出版商Polity的主任约翰•汤普森告诉我,自2017年以来,他的书已经该社出版了14本,对他作品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口碑增长的。他说:“草根阶层对韓炳哲的欢迎推动了需求,不是传统的主要通过评论报道的方式。汤普森接着说:“他就像一台引擎。他的思想和著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yibaochina.com

韓炳哲的成名作是《倦怠社会》,最初于2010年以德文出版。几乎在作家安妮•海伦•彼得森提出“千禧一代的倦怠”之前近十年,韓炳哲就诊断出了他所谓的“积极的暴力”,源自“过度生产、过度成就和过度沟通”。我们被互联网等途径刺激得如此之剧烈,以至于矛盾地无法感知或理解任何事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著作正轻易地通过他所绝望的渠道传播开来。通过将他的思想浓缩成简短、朴实的句子,让读者受宠若惊,几乎觉得自己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倦怠社会》和韓炳哲的其他著作如今在无数YouTube解说视频和TikTok摘要中大放异彩。他的观点尤其打动了从事美学研究的读者——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和建筑师——尽管他还没有完全被哲学学院派接受。(2017年《洛杉矶书评》上的一篇文章谨慎地称他为“当下哲学家的最佳人选之一”)。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倦怠社会》已在拉丁美洲、韩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售出十几万册。北京的一位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中国艺术界对他非常着迷。”西班牙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阿尔贝托•奥尔莫斯向我形容韓炳哲是“哲学界出色的DJ”,将巴特、鲍德里亚、本雅明等人的典籍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朗朗上口的新组合。2023年,在接受《Dazed Korea》采访时,来自BTS乐队的韩国流行音乐明星RM推荐了《愛欲之死》,并补充说:“你可能会感到非常沮丧,因为这本书暗示我们目前经历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yibaochina.com

我自己与韓炳哲的第一次接触是在《非物》,我发现这本书被摆放在一家独立书店小型出版社的显眼位置。我被它晦涩的标题和封面上后现代拼贴画吸引:一张从城市内部拍摄的摩天大楼照片,与一张从上方拍摄的摩天大楼照片拼接在一起,将建筑物转化为几何抽象画。在《非物》中,韓炳哲认为我们在网络上遇到了大量的信息(即所谓的非物)分散了我们对世上现实物体的体验:“数字屏幕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使我们远离现实。”阅读韓炳哲的最佳方式类似于阅读《圣经》:快速浏览,找到一个唤起联想的句子,然后从那里开始。每个句子都是全书的缩影,每本书都是整个著作系列的缩影,因此读者不必深究就能抓住重点。韓炳哲在《非物》中写道:“智能手机是一个移动的劳改营,我们自愿把自己囚禁在那里。”辛辣!这是一段值得深思的公案,也是一段让人立刻痛恨自己盯着屏幕的描述。我继续读下去,因为觉得我必须读下去,万一韓炳哲能给我一些救赎呢。yibaochina.com

韓炳哲的最新英译本《叙事的危机》本月初在美国出版。(就像漫画书一样,这些书似乎展开了一个延续的、分集的叙事;所有的Polity版本都有相似的封面设计,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视觉品牌)。这本书讨论了“讲故事”的衰落,在韓炳哲看来,在一个由我们在网上消费热点和编辑过的内容片段主导的时代,讲故事是一种濒危的建立意义的模式。这本书延续了《非物》的论点,但与他哀叹现实生活中物的匮乏不同,韓炳哲哀叹我们叙述“生活瞬间”的能力。“对于数字平台来说,数据比叙述更有价值。他们不想要叙事的反馈。”这就是为什么我在Instagram上记录的生活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尽管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理我的账户。韓炳哲的“信息”概念,与“叙事”相对立,它需要一种非数据驱动的想象力,与“内容”有一些相似,“内容”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既描述了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又将其转化为大量不同的模糊的东西。在《叙事的危机》中,韓炳哲写道:“在数字化的后现代社会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发布、点赞和分享来掩盖赤裸裸的事实——我们生活中意义的缺失。沟通和信息的噪音本应确保生活中可怕的空虚被隐藏起来。”yibaochina.com

对此,上网成瘾的大脑只想回答:“耶斯女王!韩炳哲,卡车来撞我吧。”如果你是社交媒体的居民,那么阅读韩炳哲的书就会让你感到既被抨击又被肯定。读者很少能看到他的个人形象,这更强化了他作为年轻一代哲学偶像的地位。在照片中,他穿着深浅不一的黑色衣服,经常搭配一件旧而优雅的皮夹克和一条薄围巾。他的长发向后拢成马尾,皮肤散发着像网络红人一样的光泽。他的风度翩翩掩盖了他与媒体生态系统的隔绝。他不上社交平台;在一次罕见的采访中,他告诉《国家报》,他每天只写三句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照料植物和弹奏巴赫和舒曼的钢琴曲。他的线下形象——我们这些渴望线上存在的人可能会将其称为个人品牌——似乎证实了他拥有我们其他人所缺乏的智慧。yibaochina.com

牛津大学英语系研究互联网文学的博士生查尔斯•皮奇恩将韩炳哲的著作描述为“一种有点过时的人文主义: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这应该重新定位你与世界和自己生活的关系。”但他补充说,韩炳哲的豪言并不总经得起仔细推敲。“有很多你能挑出毛病的地方,”皮奇恩告诉我。他指出《倦怠社会》中的论点,即人类已经从一个以隔离为特征的“免疫社会”转变为以一个以无边界和摩擦不断的循环为特征的“神经元社会”。但是,新冠疫情标志着人类又回到了一个以免疫为组织原则的世界,这种情况并没有真正消失。“这种简化的清晰性对他的写作如何发挥作用非常重要,但也是它可能出错的地方,”皮奇恩说。yibaochina.com

尤其是在《叙事的危机》中,韩炳哲冒着离题的风险。他正确观察到了“当下围绕叙事的炒作”,其中可能包括企业营销中对“讲故事”的狂热或Ted演讲的大行其道。他认为,虽然“故事”是一个流行词,但我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更深层次叙事的生成能力。(在这里,他唤起了“围坐在篝火旁彼此讲故事”的原型)。他把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描述为“色情的自我展示或自我推销”——这很公平。然而,在他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数字空间也可以产生有意义的体验,这个疏漏在21世纪的现在看来几乎有些古怪。我们读韩炳哲的书不是为了寻求整体的正统观念;很难责怪一个60多岁的人无法理解TikTok既促进剥削又促进解放这两种表达形式的悖论。但他忽略了社交媒体促进自我叙事、构建和投射个人身份的方式,这种自由在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中是无法实现的。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就是新的篝火。yibaochina.com

我们不禁要问,韩炳哲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思想在互联网信息经济中,在大量的非物中如何脱颖而出的。当我们阅读有关互联网的文章时,我们常常渴望得到一个答案或解决方案:一项技术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它?韩炳哲并不打算提供解决方案或点对点的生活小窍门,但在线上,他的写作很容易被转化为便利、易理解的教导。(一个TikTok标题:“韩炳哲与自我优化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疗法”)。皮奇恩告诉我,韩炳哲的书“批判了过度的数字消费,但也与之兼容。”它们可能会被用作“另一套时尚或潮流的思想,由搜索引擎优化推向市场,被人们一小块一小块地吸收。“他补充道。“这才是真正的陷阱。你永远无法置身于你试图谈论的系统之外。”但韩炳哲那种热情的、近乎粗犷的风格也旨在为自己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抵制了数字文化强迫一个人代言其创作成果的方式。韩炳哲给读者的启示之一是,他们不必成为一个人物。如果韩炳哲上传自己的TikTok视频,大多数评论可能只会问他穿着什么牌子的皮夹克。(老实说,我也想知道。)也许我们应该将他的著作视为一种激励,去过自己的离线生活。尽管我们还没有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但他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向往的符号,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翻阅,向朋友解释。正如爱达荷大学的学生马雷特所说:“韩群已被激活”。♦yibaochina.com

原文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infinite-scroll/the-internets-new-favorite-philosopheryibaochina.com

 yibaochina.com


【议报首发,转载时请务必在正文之前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52906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