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博直播”为剧场的审薄大戏,锣鼓一响就引来哄堂赞叹。不光是官府皂役的吆喝,就是观众的喧哗声中,也浓郁着一片叫好声,有道是空前透明的表演,似乎预示着走往开明的景色,云云。然而在笔者看来,虽说其中的剧情迭起不太可能是剧本中的刻意安排,但整场大戏仍不外是通过精算剪裁下的透明。

  前两年听过有论者道,中共统治手法走向“精致化”。大致就是说,与毛、邓时代大轰大嗡的草莽做派相比,后邓乃至后江时代的技术官僚,借用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包装,更精细地刷饰既有的套路。

  其实,现实的大戏由王逃事件揭开帷幕之后,全球关注。众目睽睽之下,当局者在棘手百拙之中,自然要做些精算的设计,既想让国际感观看得过去,又想将事态一切可能的演变局限在可控范围。只是,既有套路与国际轨道未免太格格不入,“微博直播”的“透明”,首先就是个婊子立牌坊的丑剧。至于情节中的闹剧、笑剧、侦探剧、武打剧、悲情剧、春宫剧……反倒是在其次。

  所谓“微博直播”,本身就是误导的说法,因为它这里所传递的,不过是可以轻易剪裁的文字,属于有滞后时差的二手信息,既不是即时,更不是实况。再加上禁止了外媒记者或其他未经特许的人员到场,屏蔽了现场视像与声响的即时流出,将核查信息真实、准确与完整性的因素消灭在了萌芽之前。这种所谓的“直播”,在“公开”、“透明”包装下的全部实质,就是两个字:“可控”。

  这种可控下的“透明”,就恰似在鸟笼里的“自由”一样,不论实际剧情的发展可能会多么出人意料地转折起宕,播出的信息,都能够控制在当局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这类“直播”的内容,已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事后一些据说是由庭审现场目击者透露到网上的消息也了证实这一点,所谓“直播”的庭审实录,其实略去甚至歪曲了不少庭审现场的真实对白。

  更有甚者,守在网上追踪“直播”的细心网友发现,一些已经“直播”出来的庭审对话,居然也会覆水重收,被发布者删掉,再用隐去了“上级六项指示”之类“敏感”信息之后的新版本取代。这个事件,与其看作是控制上的一个失误,倒不如理解为控制系统在发挥功能的体现。因为,这个插曲显然是在多重把关的控制系统中触发了某个高层环节机制的结果。如果说,看起来像是个失误,那还是因为,“与国际接轨”的新包装,免不了会有让老套路不合身的地方。

  毕竟,对于当局来说,当面造假的老套路用起来太顺手。对外公开的资料造假,私下闭门的资料也造假。笔者就亲身见识过。2010年笔者回国进行国内公民行与声援强拆受害者的活动,在上海世博期间被国安拘捕。在刑讯过程中与国安长时间唇枪舌战,常常让他们哑口无言。例如,其中我曾说到,如果让这样一个制度继续下去,别看你们今天是国安,自以为很威风,完全有可能在哪一天也会成为无处申冤的拆迁受害着,警察和退伍军人沦为强拆受害者的例子已经不少了。在场的国安有六、七个人(其中四五个摆出随时上来进行“控制”的架势),结果我这话一出,令他们全体沉默了足足一两分钟,出不得半句声。可是刑讯之后,他们拿出来的笔录,居然在所有这些我说话的地方,全都用一句话来代替:审讯员(对我)进行教育。我靠,谁教育谁呀!

  当然,很多人会说,毕竟这场审薄大戏有很多令观众出乎意料的地方,允许把薄熙来的翻供公布于世,似乎的确是有透明诚意的表现,不像是导演遇上戏霸。

  笔者也认为,这些情节都不太可能是剧本中原有的安排,当局者也没有理由特意导演出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当局的既定方针,这个案子是要做成必须给薄熙来判刑的铁案,否则的话,超出当局的掌控能力,不仅仅对习李格局是“不稳定因素”,恐怕对中共整个统治机制都可能带来冲击。但是,在笔者看来,即使这些剧情超出了预定的戏码,演变出戏霸现象,也仍然是在当局所精算的可控范围之内。

  首先,采用“微博直播”而不是电视直播(并且拒绝任何外媒记者和非官方遴选的人员入场旁听),已经足以说明,当局完全计算到了薄熙来翻供的可能。因为采用可控性强的微博文字形式,保证了观众只能看到当局所允许看的,不能看当局不允许看的,避免了电视直播中可能出现的“万一”。

  其次,薄熙来已经被关押了将近一年半,当局早已有了足够时间迫使薄熙来答应认罪交易,并化作白纸黑字。庭审中辩控双方的发言也都在实质上承认了这一点。在当局看来,只要有了你自己被迫认罪的这些白纸黑字,就是铁板钉钉了,不必在乎你薄熙来是不是会当庭翻供。这是从毛泽东时代就传下来的既有套路。包括当年整肃彭德怀在内,老毛的惯用手法就是把当事人被迫做的检查,广泛地向下传达。

  第三,当局的算计精细到在庭审中特意安排两个比薄熙来还要高大出一头的警员押他出场,可想而知,经过将近一年半的“隔离审查”,当局对庭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早已有过详细的预估和安排。什么样的案情允许涉及,什么样的内容不允许;薄熙来翻供可能翻到什么程度,在庭上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处理,等等,早已有了种种预案。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指公诉人和厅长──他们必然如此──而是说在微博上发布庭审笔录的人员,他们恐怕还要为此专门经过培训和彩排。

  第四,薄熙来也很清楚,这场大戏的微博“透明”,是当局在可控范围之内给出的。他知道界限在哪里。任何超出限度的表现,都不可能出镜,起不到公众效应。因此,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形成默契:让薄熙来满足于用“自己个人不知情”的借口来否认经济控罪,以图历史记载中的形象,但绝不对当局做任何直接的挑战或诘难;而当局也报之以用鸡毛打老虎,避重就轻,像海伍德敢要1400万美元佣金那种规模的案件,一概矢口不提。双方都在最大程度上地做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

  第五,虽然,很多观众,以及主角薄熙来本人,都指出了中共纪委双规与逼供的不合法性,但那对当局没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在中共既有套路中理所当然的做法,当局思维里,没有这样做是不合法的概念,不会感到任何不妥。这就像薄熙来自己还在“唱红打黑”中春风得意的时候,从没有认为这类做法有任何不妥一样。

  第六,虽然很多人认为,薄熙来的翻供令当局难堪。但在当局的推演恐怕是,薄熙来在被审查阶段的软弱,已经让他自己显得不堪,不足以再成为当下毛左们的精神领袖。因此,有机会让习近平去吸引毛左们的精神寄托。毕竟,薄熙来案是在前朝做下的。

  当局之所以要在将薄熙来被失踪近一年半之后,摆出一个此案“空前透明”的姿态,就是因为精算过所有的得失。这样一个世界级别案件,捂得太难看,恐怕得少失多。但是放开来,却又完全没有自信。这就要用精致算计过的可控性,来运转在“透明”、“进步”的外衣下。而给薄熙来的定罪,还是会在既定方针之内,不为剧情所左右。

  况且,不论这“透明”、“进步”的姿态怎么摆,丝毫不影响当局继续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控制,丝毫不影响当局继续抓捕和关押要求官员公布财产的民众,丝毫不影响当局继续对维权民众和异议人士的黑打,……。

  一句话,这场审薄大戏的做派,其实恰恰突显了习李体制的矛盾特征:不自信的铁腕,寡头集权的左倾,刻意剪裁的开明。

2013年8月26日-9月月5日
原文载于《中国人权双周刊》网刊113期,这里是初稿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0736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5844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