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智者给电影《孔子》的打分,都跳不出老调子。无论是“5分”的正方“歌德派”,还是“2分”的反方“缺德派”,几乎无一准确,了无新意。连人见人爱的韩寒也未能幸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比如,韩寒说︰“通过电影,你很难理解孔子这个团队里的员工为什么一直追随着孔子。”这话与事实相去一百八十度!我就是通过118分钟的电影《孔子》,才顿悟︰《孔子》有子路、冉求七十贤人始终追随,关键是孔子及其儒学可以让学生得到做官的机会——电影《孔子》中以“子路理卫”和“鲁军拜帅冉求”两个细节专证此理。

其时孔子虽如丧家之犬流亡流浪,孔子的儒学却已让各国诸侯耳濡目染心向往之,这才让子路可以孔子大弟子的身份到卫国理政——电影《孔子》101分钟(第6节)时,“卫灵公一死,卫国新君十分赏识子路,邀请他去卫国做蒲邑的大夫”。本想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来劝阻子路入卫的孔子,在听到子路表示“一旦理政成功,将请夫子去当相国”的计划,也就默认了子路入卫.至于孔子高足冉求为鲁军统帅一节,更说明,只有经过孔子点头同意,被邀入阁的弟子才能上任为官。电影《孔子》91分钟(第5节)时,季大司徒派公子找到孔子,“季大夫恳请夫子这就让冉求回国助战。”冉求早想去,但只有当孔子发话“冉求,你就去吧!”才能成行。

这两个细节,虽然与史料不一定完全吻合,但出入不大,逻辑上基本真实。这就让人明白,为何老庄都有学生,但却不能像孔子一样,享受许多学生跟随老师流浪的荣耀——儒学可以有效地给弟子带来权势,而道家一般只能给信徒以精神。历史上虽有几个道士当过大官,但那只是偶然几个例外,没有形成规律和传统;远不如儒学,朝朝代代都能大批地给儒生以高官厚禄。

在中国,一种学问有多大的市场和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能给人多少实惠实利。反过来,一种市场份额大的主义、流派,必然是已给人许多既得利益和梦想。

2、

如果说电影《孔子》重在给人两点教益,除了上述启示,另一个隐喻就是,孔子的实质就是上访者和流亡者。如若中国永远离不开孔子,也就是中国永远需要上访者和流亡者。如若中国的和谐理论源于孔子,也就是中国实现和谐需要与上访者和流亡者共生。

孔子的一生,是从体制外攀入体制内,再逃到体制外——这是古今大思想家共同的成长轨迹,老子庄子如是,鲁迅亦然。孔子从“少也贱”勤奋为“博学”,从“鄙事”晋升为高官,再沦为上访者,再返璞归真为流亡者(孔子自称为“丧家之犬”),最终成正果为教育家、思想家。电影《孔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突出放大了孔子的上访者和流亡者形象。这填补了二千年孔子研究中的空白,也与时俱进地刷新了孔子的新形象。

请看电影《孔子》的叙事——孔子虽曾贵为鲁国代国相,却因“抑制三桓”得罪权贵季大司徒等,受到了不分祭肉的羞辱。于是乎愤而上访国君。但权臣季大司徒控制着一切臣民的上访权——电影《孔子》63分钟(第4节)时,有人报告︰“夫子说,他想面见国君。”季大司徒轻蔑地说︰“君上哪有时间见他?叫他别想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其实如同今日深圳草根市民一样,惨遭市委书记警告︰严禁在市府门前找市领导上访呼冤!

为防范孔子上访心不死,季大司徒干脆叫人送了一个玉诀给孔子——谎称是君上所送。孔子相信这驱逐令符合国王的“四项基本原则”,只得承认“自由化”去国流亡,“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上访者沦为流亡者。好在季大司徒并非永远的陷入独裁病态,在临死之际幡然悔悟,派公子找到流亡的孔子,送来一个邀请回国的签证(玉环)。电影《孔子》112分钟(第6节)时,季大司徒“他反省往事,觉得当年驱走夫子,犯下大错.所以派公子前来请夫子回国。还说,要当面向夫子谢罪。”孔子抚摸玉环,说“环者,归还也。”于是结束十四年的流亡,回到鲁国与权贵共生。

可以说,电影《孔子》的最大创新,就是将孔子视为中国古今上访者和流亡者的集大成者。

若深圳市政府能认真看懂电影《孔子》,当明白,应当像尊重孔子一样,尊敬所有上访者,立即取消上访禁令——禁止一切上访者在市政府门前上访,必然如鲁国驱逐孔子一样,愚蠢地将最有利于发展深圳的苦口良药(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与异议)拒之千里。

若北京能细细体会电影《孔子》的弦外之音,将二十年来形形色色的海内外流亡者一个一个请回来,必然会复活了千万个新时代的孔子——无数海外流亡者都将如孔子一样带回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人性。

如是,尽管这些新孔子也会可能如老孔子一样,痛定思痛,从急于政治改革转为长远的共生文化建设,仍然坚持于体制外,但其学术研究、文化议政,仍然将使“鲁国”的“周礼”(现代普世价值观)重放光芒。

只是,今日各地的新“季大司徒”,有没有老“季大司徒”的晚年反省之智勇呢?时光流逝了两千多年,中国官僚就不能有一点真正的进步?就不能结束今不如昔?

3、

电影《孔子》并非是一部艺术片,以艺术标准衡量,它当然不及格。

电影《孔子》只是一部为民请命的“电影上书”,伏谏当局︰孔子者,上访者也,流亡者也。有多少上访者、流亡者,就有多少孔子!尊重一切上访者和一切流亡者,才是尊重孔子。如此,胜过在海内外办亿万个孔子学院!——一面禁止海内外流亡者回国回乡,一面在海外斥巨资大办孔子学院,这种自相矛盾,必然只是有百害无一利的愚蠢大浪费!

但愿这些话挑明后,“站惯了”的胡玫不会追悔莫及;被“感情联络”而看走眼的电影局审查处不会亡羊补牢,连夜召回电影《孔子》。

自然,如同许多名着的思想倾向竟然完全悖离作者立场一样,电影《孔子》的为一切上访者和一切流亡者鸣冤,也许并非导演、制片人和审查者的初衷。但这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感受到电影《孔子》对古今上访者和流亡者深切同情,它就成功了——在这一点上,电影《孔子》与《阿凡达》殊途同归,相得益彰,一个为上访者、流亡者鼓与呼,一个支持弱势“钉子户”,都是主张人类共生正义的普世价值观.因此,面对电影《孔子》导演胡玫的一些专制胡说——“如果《阿凡达》真是因为《孔子》下线,我是说如果,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我感到非常温暖,为国家保护国产电影的措施感到温暖。”——我也仍愿宽容它︰凡高不是疯子么?其《向日葵》却是让人感动的名画;巴尔扎克不是崇拜贵族么,其《人间喜剧》却揭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胡玫虽然是一个“站惯了”的“党的小姐”,也不是不可能偶然在失忆中流露一些“人性高于党性”。

周润发说“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真好!那些禁止一切上访者在市政府门前上访的书记市长,“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那些禁止海内外流亡者回国回乡的“唱红打黑”之贪官新左,“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

还要等多久,长城内外的上访者才能如孔子一样被官人接回呢?

还要等多久,海内外流亡者才能如孔子回鲁一样回到大陆故乡呢?

2010年2月1日于深圳早叫庐(转载于新世纪)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3818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