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答辩季节常有好戏上演。即使在本来庄严的殿堂上,对待学生,老师们也多少会像官员一样放纵在阳光下不敢放纵的本相。这里选两个现象来讨论,它们在13年夏西南大学语言文学口硕士论文答辩中突出,而又在国内具有普遍性。


关于字数和劳动态度

  现在国内人们坚信,文字可以填补思想的空白。尽管处于沙尘暴气候中,本人恶习不改,要求学生诚实对待字数问题,“宁可没有字,不可没有德”,黑心砍杀他们的垃圾文字。他们从来没有谁拿无聊的资料长编来“充实”其论文。按照世俗的观点来说,我害了他们。

  为了逃避短篇歧视,也为了沽名钓誉,没话说的学生利用各种低级手段凑字数。本人在答辩会上放毒道:“文章的优劣是字数的多少决定的吗?我们的智商哪去了!作为人我们有独立的价值,不要凑字数。凑字数是犯罪!”这引起了震动,但不是危言耸听,浪费是犯罪,凑字数是纸张和时间的浪费,还不是犯罪?

  但是来自民间的声音总是错误的,势利的耳朵只听从官方的声音。在另一答辩会场上,本人3名学生A、B、C的论文都有“太短”的缺陷,各分享了一张反对票。这肯定和本人先期投的两张反对票无关,而是因为3人“不认真”。一定要计较字数的话,现在我们就拿同一场答辩会上8篇文章的字数和劳动态度来分析(第9篇来路不正,不分析)。

  A、B、C的文章仅33~36页,最多的不到3万字,当然差了,但是都比我1989年的硕士论文多出一万字左右,已经很有才华了。另外5篇,61~109页,才华横溢。下面举出各显神通的4篇,暂不讨论缩水之后的文字是否干货。

  《西南地区古代法律碑刻词语研究》98页,所解释的词语70%以上是《汉语大词典》有的,可直接粘贴。第五章有11页或作粗糙无意义统计或重复前面,没有信息量。即使对《大词典》没收的无难度的词语都作解释,文章也至少要缩水70%。

  《睡虎地秦简用字频度研究》109页,上等厚度。文章不但把每个字用单字表横排一次,又用表格和数据纵排一次,而且将同一频次的字一一列表呈现,其中的单字覆盖率和均频倍数是一样的,累积覆盖率等没有意义,完全可以用单字横排形式罗列同一频次的字,取消表格。这一点答辩时Y老师已提出。如果把低频字表格所占据的39页去掉,把同样没有意义的睡简常用字和现代3500常用字的用例对比表去掉,则缩水54页。

  《岳麓书院藏秦简(壹)文字整理研究》108页,如果去掉只考察了几十个异体字的纯凑篇幅的11页,把第四章《文字编》作为附录或去掉,则共缩水83页,文章还剩25页。

  《〈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勘补》若算有两页比较有意义的勘补,加1页论述,缩水之后共3页。

  熟语道:“王爷说公鸡能下蛋,奴才说亲眼见。”现实中,王爷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奴才打教授狠又重;现在王爷说字数越多越有才,“精英”赶忙跟上来。

  字数崇拜症,不过是博大精深的好利恶劳习性的冰山一角,仅仅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就还有很丰富的矿藏。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做法、论述和工作量是否合格无人把关、无人追问。硕士论文随便得像小孩子过家家,反正没有通不过的。所以不少论文的质量已经达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如果我们把实际语料所由出的文本叫做毛语料(如做200异体字要在三万多字的文本中找,三万多字的文本就是毛语料),上述5篇文章的毛语料从三四千到三四万字,工作量严重不足,有些连做一篇本科论文都不够,根本不可能得出比较有概括性的结论。作者由于材料太少,往往连统计都不敢做。如果统计数据太羞涩,做一些横向或纵向对比来寻规律也好,算有点求知的诚意,但是没有。某些思路也不能成立,甚至是致命的。例如,用不动脑筋的长达72页的《文字编》作论文的主体,它是否能做附录还要考虑;用区区3.7万字搞字频统计,实属荒唐,很多“常用字”、“生僻字”同常识错位;尽量在出土语料中找《大词典》未收词,未收即称“缺失”词条而要求补入,主观武断,好像不知道其收词原则不同于专书词典;对以前人家摹写的古字一一吹毛求疵作“勘补”,答辩委员Y说,你用照片来勘补合适吗?你去摹写试试看,怕是每个字的形状粗细倾斜度都有不同呢。这里还不说概念和分类错误以及各种毛糙的低级错误。一篇硕士论文不再需要6个月8个月来做,10天20天就可以了!不需要研究生,成绩好的高中生也可以做。笔者为写此文才全面弄清5文的草率敷衍程度,大为震惊。

  而A、B、C三篇,毛语料都达十几万字,实际语料也多得多,工作量比这5篇多几倍到几十倍。但是前者都被斥为“不认真”,后者都“认真”,足够冗长的文章即使有很多错误,也“可以理解”。对劳动态度的识别本来不难,但有了指鹿为马的“常识”就难了。垃圾文字越多就越“认真”,好比形象工程可以证明形象高大、掩盖问题可以证明没有问题一样,上上下下都从认真的辛苦中“解放”了出来。

  四川某重点大学,教师在论文开题时一阵乱骂学生,又不提任何建设性意见。完了教师们有说有笑地去吃饭,学生难过得饭都吃不下。不少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初稿拿出来以后,基本不看,或光说差而不提具体意见和修改办法,以致有的学生哭求导师指导。有业内人士透露,看论文的诀窍就是,拿到文章先翻参考文献和结语。他们对参考文献的规范和结语的有无最敏感,没有结语就是结构不完整,他们要把历史拉回八股文时代。有些学生看准了这点大耍“聪明”。一年级硕士生De质疑道:“做论文不用心,只要把格式和引文规范弄得很完美,就符合要求了。原来是这样吗!”是的,评审和答辩时跟对待异类的态度相反,学人们通常表现出充满爱心的宽容,显示了师生之间的巨大和谐性。常有教授副教授在答辩会上开黄腔,文章明明写了的东西毫无所知,一听就知道是飞跃式跳读的。更有许多人在决议商讨会上不看答辩决议的草案就划勾。西南大学文学院还创造了一个组一天答辩50名研究生的纪录,平均8分钟一名。真是奇迹辈出的伟大时代。

  劳动态度主要来自内在动因。如果选题是个要解决的疑团,劳动就会有吸引人的魅力,态度就会积极认真。而没有疑团的“科研”会流于装门面。但是评价指挥棒对低水平劳动欲的调节作用也不小,不公正会诱导投机,没有探索欲的人最要上钩。认真负责是自尊的表现,没有站起来的人谈不上真正的自尊,不免一条龙鄙俗化。


关于创新问题

  以上的劳动态度可能做出什么科学创新吗!只要看看字数崇拜症,看看春风得意的偷工装样者就知道——科学创新的口号是欺世盗名的大谎言。

  科学研究本是为了获得新知,不能给人新知的工作其实不能叫科研。但眼下中国学界竞争的是荣宠,崇拜面子和古人本身就说明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好的人哪里舍得如此作践自己。而越缺乏创新,越是不能容忍创新,人们脑子里只有习惯的模式是正宗的,顺耳的看法是正确的,凡是不同于我者皆邪魔。

  A、B、C3文中,A文《古代动物描写用语研究》,B文《古代草部植物描写用语的发展》,把描写用语分为譬况式和直描式两种,发现上古、中古到近代的描写由譬况为主发展到直描为主,并考察了描写元素和程度副词等的发展,认为它们来自思维从主观到客观、从粗疏到精细的运动规律。C文《〈世说新语〉和唐传奇定语研究》发现语料的限制性定语都近2/3,描述性定语少。作者认为限制性定语是最基础层次的认识,描述性定语则比较细致,要更多思考;定语数量增多、精确定位主语和宾语所指是定语发展的方向。3篇文章的选题和思路都很新,没有可参照的模式,第一次拿出了有关领域的多种数据并进行了解释。但是,它们或多或少跨出了“正统”语言学的藩篱,让人受惊了,我又害了学生。

  上面说的5篇文章,选题和思路全无新意,简单按照通行的模式照葫芦画瓢,只有第一篇的少数词做得有点意义,如能提前《大词典》的首见义,5篇都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是5人委员会全票通过,也包括本人,这说明了本人的平庸和失职。

  数日后,听过A、B、C答辩的一年级生De见到本人:“我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她们)?像开批斗会!文章有新意,还被投反对票。我的一些同学也很纳闷。”“在中国,去追求这些会被孤立,难以生存。”De同学的话颇为尖锐。

  排异还特别体现在与国族自省有关的发现和议论上,爱国被等同于爱自己国家的癞疮疤。国际学院研究生S做的是汉语和英语的对外小学课本比较,一答辩委员说:“为什么不拿汉语的和汉语的相比?”S说想从英语课本中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事实上找到了)。“你是先入为主搞对比,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他立刻被帮助。根据常识,科研开始于初步考察基础上的预设,而成立于事实证明,没有预设就说明没有疑团,搞什么科研?“有色眼镜”是反事实的,二者咋给混了。学生Z引用了一些指出中国人弱点的话来说明数据,一答辩委员贬斥道:“你拾人牙慧!”就像拾多了大脑膨化剂的症状。对别人进行帮助,需要的是指出哪些个说法不真,而不是不甜。怕的是自己戴了有色眼镜,看别人横竖发黑。

  新思想新方法不会光顾奴隶的头脑,面子的奴隶因过于机智而尝不到创新的香饽饽。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情况下,此等聪明只会像刹不住的缆车一样坠向地狱。

  但是王爷迟早会死。我们的后人,将来会目瞪口呆地打量地球上这种奇怪的智慧,以为他们有三四代祖先发生了基因突变。

2014年1月20日
根据首发于《新浪贴吧》的原稿重新整理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024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