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統」到「紫統」
-失去逐鹿中原夢想的國民黨
許劍虹
2014年底在Facebook上發表的《革新保台派的終結》一文,在台灣的泛藍陣營、大陸國粉還有海外民運圈贏得了巨大的迴響。兩年半以後,伴隨著馬英九的下台與蔡英文的上台,主張透過維持現狀延續中華民國正統地位的「革新保台派」在台灣政壇上宣告終結。相對於親美的「革新保台派」,新上任的洪秀柱則是將中華民國的存亡,完全寄託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善意之上。
於是主張「一中同表」的洪秀柱,與主張「一中各表」的馬英九陷入了強烈的路線之爭。而這個路線之爭,也確實是這次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大位之爭的主軸。由於立場最接近馬英九的郝龍斌已經表明不會在2020年參選總統,所以不論最後當選黨主席的究竟是誰,都沒有辦法挽救「革新保台派」。那麼洪秀柱與吳敦義與「革新保台派」,究竟有那些本質上的差異呢?
洪秀柱與她的信徒,經常指控馬英九、郝龍斌、朱立倫與吳敦義等黨內搞「獨台」,那麼「革新保台派」代表的是否就等同於「獨台」呢?主張中華民國政府以「國中之國」的身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下繼續生存的洪秀柱是否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獨台」?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國民黨的路線是如何從「藍統」變成「獨台」開始講起。
從「藍統」到「獨台」
首先是以中國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為首的泛藍陣營,在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屆政府執政以後,在「國家認同」上有了巨大的轉變。當蔣經國於1988年去世時,90%以上台澎金馬地區的子民不僅堅持自己是中國人,而且也主張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1989年爆發「天安門事件」時,甚至就連本省籍的公務員,都在做接管中國大陸的準備。
進入李登輝時代以後,國民黨內又因為發生「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內鬥,而導致了一批外省第二代少壯派黨員出走另立新黨。90年代的新黨雖然開宗明義反對李登輝政府,但是卻仍然奉中華民國為正朔,既反對台獨也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極權專制。無論是中國國民黨還是新黨,都沒有公然放棄經國先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
就算是李登輝,在1996年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民選總統時,喊得也是「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口號。然而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就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喊出了「聯共制台獨」的口號。這個口號不只翻轉了1949年以來中國國民黨所堅持的反共政策,同時還直接承認了若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協助,泛藍陣營將無力抵抗台獨勢力。
從堅持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到承認自己是必須要接受中共援助來抵抗台獨的「弱小」一方,可見泛藍支持者們經歷了相當大的認同演變。導致這種劇烈演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執政的民進黨為了鞏固閩南族群的省票,刻意煽動島內省籍對立,導致外省族群產生強烈的危機意識,二則是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整體國力成長過於迅速,造成泛藍支持者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勇氣。
縱然絕大多數的藍軍支持者,其實並不願意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但是胡錦濤對連戰展現出的寬大態度,確實讓他們相信北京與台北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共存的。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也深信台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來自於大陸的鼎力相助。只要能夠確保中華民國存在,民主體制又可以穩健的在台澎金馬地區運作,他們其實並不太在意大陸是由哪個政黨執政,實施哪一種政治制度。
在這樣的思維下,中國國民黨的主流認知逐漸由過去簡稱為「藍統」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轉變為簡稱「獨台」的「不統、不獨、不武」。被許多人批評為「獨台教父」的馬英九,還算是國民黨裡面相當熟悉法律,並擁有歷史使命感的政治人物。所以在面對中共的時候,馬英九多少還是展現出了對中華民國正統地位的堅持。
只是形勢比人強,他也深知中華民國單靠台澎金馬地區的國力無法與中共競爭。所以對外他採取「親美、友日、和中」的政策,持續拉攏美國與日本以平衡大陸對台經濟交流的影響力。而在與大陸接觸的時候,馬英九堅持的則是「先經濟,後政治」,盡量拖延涉及兩岸統一的相關議題。只是馬英九的政策看在許多泛藍支持者的眼中,其實是「只經濟,不政治」。
「本土獨台派」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獨台」的下一步就是「台獨」。也有許多人如同馬英九那般,認為自己是在替真正的「藍統」爭取時間。馬英九在談及兩岸關係現狀的時候,曾多次以《孟子》的《梁惠王篇》為例,提出了「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的建議。雖然多次強調中華民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還要早,但這句話充分凸顯馬英九認知到台灣在現實上相對於大陸是弱小的一方。
既然是弱小的一方,台灣當然就沒有能力去談統一大陸。既然無法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那麼就先暫時把統獨問題,先把容易的經濟問題搞好。然而暫時不談統一問題,並不意味永遠不談統一問題。因此馬英九卸任後,利用接受CNN訪問的機會,強調兩岸等到時機成熟,而且又不違反台灣人民意願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討論「民主統一」的問題。
換言之,以馬英九為首的「革新保台派」其實是把「獨台」視為「藍統」的必經之路。可是大。多數的泛藍支持者並沒有「革新保台派」的遠見,而是已經徹底接受台灣是「小國」的事實,並且甘於永久維持現狀。非常諷刺的是,目前台灣對美國的「依賴」,是延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美同盟關係。而想要在現實上維持這層關係,台灣又必須維持一定程度上的「大國心態」。
因為二戰時的中華民國雖然是大國,但是在現實上卻仰賴美國的協助才能共同戰勝日本侵略。如今面對中共政權的挑戰,中華民國仍要靠美國的協助才能夠實現國家的「民主統一」。無論是如郝柏村那樣的老一代「藍統」,還是馬英九等「革新保台派」,雖然認可大陸的國力強過台灣,但是在心態上仍不會將其視為一個擁有正統地位的國家或者政權看待。
既然不願意承認大陸是一個合法的國家,同時也不信任傳統歐洲「帝國主義」國家與俄羅斯,那麼至少在表面上願意平等對待中華民國的美國就成為了「藍統」與「革新保台派」唯一的選擇。然而對於那些承認中共合法地位,並且進一步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不同國家的「獨台」份子而言,大陸就如同美國一般是一個可供台灣依賴的選項。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支持藍軍的年輕人,會常常用「中國」或者「中國人」去稱呼「大陸」與「大陸人」。因為在心態上,他們覺得中華民國代表的就是「台灣」這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代表的是「中國」,兩個國家互不隸屬。不過,這又不盡然意味著這些「獨台」青年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恰恰相反的是,他們從「中國」與「台灣」同樣是華人國家的角度出發,在南海與東海議題上主張兩岸合作對抗美國、日本、越南與菲律賓。他們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還留存相當深厚的感情,並且希望透過與大陸合作來壓制島內更激進的「台獨」勢力,也就是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而在本次國民黨主席大選中,這一類「本土獨台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吳敦義。
相對於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並且還默默堅持要在最後把民主帶回大陸的「革新保台派」而言,「本土獨台派」完全沒有傳承老一代外省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追求的只是台灣的生存而已。他們從自身或者台灣的利益出發,而不是民族血緣或者信仰價值選擇與中共或者美國結盟。在看待國共鬥爭的歷史實,他們也不盡然通通都站在中國國民黨的立場。
根據香港傳記作家鄭義先生的回憶,吳敦義就十分仰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2009年吳敦義以國民黨秘書長身份,在台北中央黨部見鄭義的時候就指出:「共產黨真偉大呀,我最佩服它的三大成就,一是統一中國,二是治理這麼13億人的大國從來沒餓死一個人,三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敢跟美國叫板。」
更令鄭義難以忍受的,則是吳敦義對那些死於中共之手的老一輩中國國民黨烈士,還有他們留在大陸的遺族展現出了相當鄙視的態度。鄭義試圖替因為監視傅作義而遭到中共槍斃的中國國民黨第6屆中常委趙仲容爭取入祀忠烈祠,就遭到了吳敦義千方百計的阻擾。因此吳敦義主持下的中國國民黨,就算不會把台灣出賣給中共,勢必也不會捍衛中華民國的建國理念與中心思想。
崛起中的「紫統」
曾經在王金平身邊擔任立法院副院長的洪秀柱,就本質上來看是與吳敦義立場差異不大的「獨台派」。她所主張的「一中同表」看似急統,但仍然是建立在台灣是「小國」,大陸是「大國」的「國中之國」架構之中。撇開操作層面,單就理論層面來看,洪秀柱的論點可能還比馬英九的「一中各表」還更加鞏固了兩岸的「國與國」關係。
洪秀柱與吳敦義的差別,在於她終究還是外省人子弟,所以對傳統國民黨的信仰與價值還有相當強的堅持。這也是為什麼當鄭義將趙仲容壯烈犧牲的事蹟告訴洪秀柱時,她會情不自禁流下眼淚的原因。縱然洪秀柱的父親是白色恐怖受害者,但是她們一家的歷史終究無法擺脫國共內戰的牽絆。所以吳敦義與洪秀柱最大的差別,來自於他們的支持者。
支持者在國民黨歷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長期以來為外人所忽略。就以李登輝為例,曾經在戰後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的他不僅不是台獨份子,而且還一度是大力推行兩岸交流的統派。然而由黨內外省籍大老組成的「非主流」勢力,卻利用江澤民早年參加過青年軍的老關係,成功說服中共領導人相信李登輝是一個台獨份子,並且拒絕與之合作。
最後的結果,就是李登輝因無法在兩岸關係上施展其抱負,被迫去擁抱本土勢力。出於對付外省權貴的目的,他煽動起了省籍情結,並且慢慢向民進黨的路線靠攏。伴隨著統獨對立的激化,李登輝難以避免的被獨派支持者們引導走上了搞「台獨」的不歸路。洪秀柱從2015年宣佈參選總統以來,到今天面臨的情況與當年的李登輝別無二致。
假若不是遭到「非主流」的打壓,李登輝不至於向獨派靠攏。只要李登輝不向獨派靠攏,那麼就算他無法在任內帶領兩岸走向統一,要當類似今天吳敦義的角色也絕對沒有問題。洪秀柱先是總統選了一半被強行「換柱」,然後在當選了黨主席以後,又持續遭遇到馬英九、郝龍斌與吳敦義等「革新保台派」與「獨台派」的挑戰,不得已必須擁抱「紫統」甚至於「紅統」。
至於所謂的「紫統」,其實大多數本身也是「獨台」的突變體。只不過因為他們大多數不是外省人,就是外省化程度較高的本省人,因此主張統一的情節比「本土獨台派」還要強上許多。由於他們都自認是中國人,並主張兩岸在法理上仍然是「一個國家」,所以從理論層面上來看「紫統」與中共並不存在認同上的差異。
然而就實際層面上來看,「紫統」又習慣了台灣現有的民主制度,並不樂見中華民國完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吃掉。因此如吳敦義那般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保護中華民國的主張,或者是洪秀柱提出的「國中之國」構想,比較容易為「紫統」接受。即便中華民國真的必須要消失,他們也傾向於兩岸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完成統一,以保住台澎金馬地區的民主制度。
大多數經歷過國共內戰,或者生長於外省家庭的第二代老「紫統」,對中華民國還有強烈的情感,而且對中共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因此無論他們言行上如何親共,都沒有辦法真正組織起來成為強大的「紫統」或者「紅統」勢力。相對而言出生在民國80年代,也就是所謂的「七年級」世代以後的藍軍支持者就更容易在現實與情感上全面擁抱中共。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本身沒有在戰場上與解放軍作戰,或者遭到中共清算鬥爭的記憶。他們生長的年代,也是大陸改革開放成功,在經濟、軍事與政治上都取得輝煌成就的時代。那個毛澤東搞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把大陸帶往悲慘世界的年代已經結束,沒有國共情節與歷史包袱的他們,自然可以更大方的去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旗號。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在他們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這200年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機會帶領中國取得世界第一大國地位的政權。所以就連許多本來「本土獨台派」的青年,也出於現實考量改變了國家認同,從原來的「中華民國台灣人」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當然也有極少數像張方遠那般深受「老紅統」思想影響的台灣青年,是因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而支持北京的。
不過大體而言,「紫統」對中共的支持還是利益導向而非信仰導向。縱然他們也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但是如果今天中共還停留在文革時代,相信也不會有「紫統」發展的空間。在沒有辦法取得黨內主流支持的情況下,「紫統」成為了洪秀柱尋求依靠的主要對象。包括新黨與中華統一促進黨等「紫統」政黨,也熱烈回應洪秀柱的訴求。
因此洪秀柱身邊的幹部,無論是蔡正元、張亞中還是邱毅,都是出身自藍色陣營,但是對中共卻過度友善的「紫統」人士。沒有「紫統」的強烈支持,不會有洪秀柱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機會。沒有洪秀柱當選主席,「紫統」在國民黨內也不會有壯大的機會。在「本土獨台派」與「紫統」的夾殺下,「革新保台派」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正藍」的困境
目前黨內做為「正藍」唯一代表的「革新保台派」,既可被「本土獨台派」攻擊為「親中」,又可被「紫統」批評為「獨台」,呈現兩面不是人的狀態。會出現這種狀態的原因,首先是來自大陸的第一代外省人快速凋零。即便是這些老外省人生長於台灣的後人,也沒有特別強烈的動機去向已經淪為他鄉的故鄉推廣中華民國的政治制度,更何況是與大陸沒有淵源的本省人了。
失去吸引民眾的感性動機,「正藍」沒有辦法像民進黨一樣能夠高喊「台獨」等激烈口號,去吸引不滿現狀的年輕族群支持。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口號,向尋求穩定的中老年族群招手。然而中年人終究會老,老年人終究會死。年輕人被騙過一次後轉而支持國民黨,也會有更年輕又還沒有被騙過的年輕人繼續票投國民黨。
假若中共沒有今天那麼強,那麼「正藍」就還可以靠追求穩定去維持一定程度的保守勢力支持。可是偏偏現在中共強大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太平洋戰後秩序也開始遭到挑戰。這種亞太戰略格局重新洗牌的現象,讓原本保守的藍營逐漸四分五裂。「本土獨台派」與「紫統」的興起,某種程度上都是對中共崛起新現象的一種回應。
可能包括李登輝在內,絕大多數的「本土獨台派」都體認到中華民國接受美國扶持「打腫臉充胖子」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才想要趁台灣還保有優勢的時候趕緊將「兩國論」的格局確定下來。如此中華民國只需要把追隨的「老大」由美國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可以繼續生存發展,甚至搭著中國崛起的順風車實現另一次的經濟起飛。
「紫統」則是「本土獨台派」的外省進階版,透過不放棄追求兩岸統一或者追求「國中之國」的模式,讓中華民國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保護」。整體而言,吳敦義與洪秀柱兩人只是同一個訴求的一體兩面。因為「革新保台派」雖然不明講統一,但是最終的訴求還是要讓中華民國回到大陸去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恰恰正是「紫統」與「本土獨台派」想都不敢想的。
其次則是延續自大陸時期的派系問題,直到政府遷台以後都持續困擾著國民黨。許多隨政府來台的外省人恐懼與害怕共產黨是真,但卻未必真的效忠中華民國。60萬軍人當中,就有近1/3的人在抗戰期間服役於滿洲國軍、華北治安軍與和平見國軍等日軍在華培植的附庸部隊。他們對國民政府沒有忠誠度,但是卻因為在淪陷區與中共競爭被貼上了「漢奸」的標籤,必須離開中國大陸。
即便是抗戰陣營的老兵,戰時服務的對象也可能是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森的川軍、龍雲的滇軍、張發奎的粵軍或者李宗仁與白崇禧的桂軍。對於中華民國十分忠貞的他們,卻未必百分之百的認同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這兩類外省人與他們的後代在鄧小平宣佈拋棄毛澤東的激進路線,走上穩健發展的道路以後,逐漸找不到繼續反共的理由了。
而國民黨為了建設與發展復興基地,也在遷台後吸收了大量的本省籍黨員入黨。這些本省人絕大多數以地方仕紳為主,同時還包括相當數量的台籍日本兵或者是像李登輝那般的前中國共產黨員。這些人或多或少存有中華民族的情感,但是在看待兩岸問題時仍存在著強烈的利益導向。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在與大陸交往的過程中能獲得多少好處,而不是大陸民主不民主。
地方意識濃厚的他們,不會像民進黨一樣操弄省籍衝突,對外省人也比較包容。不過一旦與以外省人為主的「革新保台派」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們是絲毫不會退讓的。既然無力改變大陸,又不想接受中共的政治制度,本土派傾向於讓兩岸永遠以「國與國」的關係維持現狀。他們對大陸人民能否擺脫中共壓迫並呼吸新鮮自由空氣的關係,恐怕還輸給「紫統」。
更重要的是,這些處於社會上層結構的本土精英,基本上在日據時代服務日本人,國民黨時代服務國民黨,到了民進黨執政時又在藍綠陣營中保持極為曖昧的態度。所以假若接受中共的統一條件對他們有利,也難保本土派不會比「紫統」更積極的向北京靠攏並懸掛起五星紅旗。在這樣不利的現實條件下,「革新保台派」想要持續生存,或許還真的需要奇蹟。
編者按:本刊所發表文章均不代表本刊觀點;本刊鼓勵各種正反意見熱烈爭鳴。
《公民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公民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