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胜利(独立经济学家)

 
   
【核心提要】: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中国经济主要指标CPI涨幅重返“1时代”并创逾四年半以来最新低点,也是继欧元区5月份开始通缩以来、又一个开始显现出现通缩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最明显的是食品和非食品价格涨幅双双回落,再加上PPI同比和环比跌幅均进一步扩大,凸显出中国实体经济层面需求不足,经济仍面临更大下行的压力。中国这次经济通缩,绝非孤立彰显,而是继欧元区严重通缩、日本长期通缩、美国也现通缩苗头的全球主要国家经济体大环境的反应。

   
对中国及央行人民币实施M2正空前的向120万亿进军,中国宽松货币政策还持续加码吗?年内中国央行已经连续三次下调正回购利率。主流经济学家分析普遍认为,中国未来通胀仍将低位运行(经济学理论基准认为,2%通胀率为比较合理经济),这为中国政策面持续宽松货币以稳增长提供了可以实施的空间,但同时也应勿忘中国金融货币的深度、根源改革——在货币基准利率(目前,全球主要货币基准利率为:美元0.25%,欧元0.15%,日元0.001-0.010%,人民币6.2%,这4大货币占全球货币交易支付市场超过95%份额)、存款准备金等,来激发中国经济长期大环境的建树和活力,从根源上释放出使用人民币高成本的历史性难题。

   
2014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7.3%,这是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后创近六年后中国GDP的新低。也是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发布今年三季度GDP增长的7.3%数据。这是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最低的一个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跌、钢铁业巨亏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最大因素。

  

(1)金融海啸6年后之人民币国情

 
   
到2014年1月1日,中国广义货币(M2)已超过110万亿元(见2014年1月15日CCTV《新闻联播》《到2013年末人民币突破110.65万亿元》报道),而2002年初中国这一货币数据只有16万亿人民币。12年过去,中国货币增长超翻了五倍多,中国货币供应总量与GDP之比超过200%。而且中国货币的这一数据已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还强。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货币供应大国。但中国经济的质量与G20国家之比是最低级的,以2013年数据为例:美国GDP总量为15.68万亿美元,中国GDP为8.26万亿美元,欧盟GDP为19万亿美元(美国、中国数据来自IMF2013年4月版《世界发展展望》)。但中国货币超发供应,却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总量还多出20多万亿美元(见新华网2013年2月4日《去年(指2012年)广义货币余额97万亿 货币存量冲冠存隐忧》一文,作者王宇),而到2014年1月1日,中国货币余额又向210万亿人民币迈进,是全球各国货币供应之最。

   
按照人类至今所有“货币超发”原理:当一种货币超发造成一定严重的危害灾难,通常需要两届政府任期7-10年的发酵延续,才可能释放或病症爆发,而“货币超发”将导致三大结果:一是致本币大幅贬值;二是进入通货膨胀周期;三是产业链损毁。美国1929年爆发“大萧条”,前后延续了10多年,最后在1940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全球商品、物资供需强烈膨胀才得以缓解。1948年,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华民国因“国共内战”而货币超发,导致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创历史之最。

   
中国超发货币、堆积已经超过了110万亿人民币之巨,一旦美国随着QE逐步退出到位或QE4实施、或美元强势再升值延续,人民币需求都将再创全球之新纪录,待美元、欧元等其它国际货币正常化,那么人民币就会超级全球过剩、又没有自我调整春夏秋冬的能力,这将导致超级通货膨胀、物质过剩、生产过剩、商品堆积如山难以出销……按照中国“统制经济”——改革开放35年来周期规律,中国这次超级货币泛滥将在2017年前后病灶性复发。

   
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也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更不是国际可流通、交易支付的货币,不可能象美元超发QE系列那样来震惊世界、势不可挡的后发力量。人民币泛滥成灾所能影响的只能是中国国内——产业布局、商品行销、基础产业、象房地产、钢铁、建材等产业,带来周期性的重挫,对国际经贸环境无举轻重,对中国投资欧美之外的非洲等将陷入低潮谷底期。中国是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对货币超发也没有任何实战对策和经验,再加上中国先党、后政“双核心”成本叠加、党政构架层次多级的空前凸兀,人民币超发所造成的周期性困境将比美欧金融海啸更难以处置、周期更长、更难以对策来下药治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螺旋有低有高、旋而上升的周期,是近300年现代人类发展的必然,没有任何国家能逃过这种大自然生生不息春夏秋冬演进的经济法则。

   
中国货币投放在最大化一下,经济增长却每况向下。10月2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4%,其中,三季度增长7.3%,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经深度研究发现,此次发布的三季度涨幅,创22个季度新低。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解读称,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幅度相对比较温和,从全国总体上看,三、四线城市调整的幅度要大一点。房地产这个行业尽管是中国最大的产业之一,但非常重要、也很特殊的行业——不仅仅是13亿人民休戚与共,还是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收钱机”,是中国未来需要从“土地、房地产财政”变革中走出去的关键所在,若真要在市场经济上更多、更市场化的发挥主动脉调节作用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结构会更趋优化,会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否则“土地财政”注定是饮血止渴、短命的行为。

 

(2)第四季度会否步去年第四季度后尘?

    
也许人们还记得,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GDP突然降到7%以内,致中国官方猝不及防。

   
有分析认为,中国9月份CPI回落较快,预计10月和11月仍会反弹,全年预计会在2%左右波动,而PPI持续30多个月下行令人忧虑,显示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中国企业去库存、去杠杆、上质量、提高价值等的过程仍需持续、加大力度。从2014年的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没有明显减轻,需求依旧不旺、缺乏力量;从政策选项来看,货币政策定向放松一直在持续,但继续放松的空间十分有限,财政政策仍需加大减税力度,中国经济依然处在质量、价值的转型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时隔四个月后再度跌落2%以内,创出2010年1月以来的56个月低点,当时涨幅为1.5%;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并还表示,9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从环比来看,9月CPI上涨0.5%,PPI下降0.4%。

   
最能反映经济景气度的非食品价格涨幅出现明显回落,PPI回落幅度亦超出预期,这说明当前经济景气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差,产能过剩的矛盾和需求不足的程度都比预期的要更加严重。这进一步确认了当前应以稳增长的主要政策基调。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施“三箭齐发”理论与实践观点,认为首先还是需要降低使用货币的成本,来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尤其在三次下调正回购利率之后,降息的概率进一步提升,短期可能下调25个基点,长期要合理解决中国基准利率长期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问题。

   
同时,还要需要加大铁路、水利、管网等基建投资,来对冲行业投资下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最后,长短结合,勿忘改革,应尽快启动有短期稳增长效益的改革举措,譬如破除垄断、PPP、新型城镇化等。

   
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对通胀数据反应平淡,沪综指SSEC最新上涨0.28%至2366点;亚洲股市在谨慎交投中微幅走升,中国通胀低于预期以及欧元区经济低迷,加深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MSCI明晟亚太地区(除日本)指数.MIAPJ0000PUS小涨0.28%,距离本周初触及的七个月低位不远。

   
中国经济低通胀,凸显出实体经济需求疲弱。9月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有去年基数比较低的影响,因此也是在预期之中;但最能反映经济景气强弱度的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仅有1.3%,为至少过去两年来最低水准。与此同时,PPI同比已经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持续为负,环比则自年初以来持续为负值。9月当月环比下降0.4%亦是年内最大降幅。

   
9月物价维持温和增长,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而PPI持续下滑显示工业品价格明显走低,工业品价格通缩在持续,尤其PPI环比下降0.4%,降幅较前两月加快,包括钢铁等价格持续下跌,加之原油价格回落,输入性能源价格大幅走低,均带动PPI持续下行。这显示出制造业供大于求的压力较大,去产能调结构仍在进行中,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在加重。

   
中国CPI同比涨幅回落一方面是因为翘尾因素减少,另一方面是9月新涨价因素虽有所增加,但仅为1.3个百分点,低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至于PPI环比和同比降幅有所扩大,她认为,主要原因是原油、成品油、钢材价格降幅加深。同时,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压力也有所加大。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稿称,据测算在9月份1.6%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3个百分点。

   
在2009年第三季度,当世界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刻,中国的经济增速那时曾跌落到6.6%。

   

而今,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趋势性向下,中国经济依然摆脱质量初级粗放、服务价值链低端的现实。而在这一轮中国经济下行中,中国房地产业明显放缓是占据第一位原因。2014年前9个月,中国房地产销售金额下降了10.8%,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十数年长期以来城市过度发展所造成的结果。

(3)中国式QE(宽松货币)策略势必跟进

  

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进一步疲态,8月工业增速降至6.9%的近六年最低水准,月初出炉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到9月官方和汇丰制造业PMI也仅仅是低位持平而已。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加突出不减,要求政策持续宽松来稳增长,并为改革保驾护航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中国9月数据低于预期与宏观经济基本面需求较弱有关,绝不是陡然凸现,这与中国经济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但同时也表明中国通胀压力并不像市场担心的那么大,因此10月14日央行公开市场再度下调正回购利率、释放出更加偏宽松政策信号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金融界研究者分析认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或将延续目前用非传统的市场化手段来补充基础货币缺口,此外央行可能会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或是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方式来释放利率的信号。总之,中国货币政策需要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才能保持向上的态势、来保障避免向下。

中国整体的货币存量以及偏高的信贷率、长期的使用货币高成本亦是约束货币政策的深层原因,这导致货币政策虽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也难以有更有效、实质性大环境变化。以人民银行公开市场14日进行200亿元人民币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为例,中标利率3.4%,较前次调降10bp。此前,央行在7月14日重启14天正回购时,将利率从年初3.8%的下调至3.7%;9月18日,央行再度下调14天正回购利率至3.5%……这些都是应时之作,是治标非本策的一种货币行为。

 
中国当下PPI走低使企业盈利承压,这需要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来来缓解企业财务费用负担;而CPI较低则使地产业、钢铁业等资产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居民通胀预期稳定也再次增加了宽松货币政策空间。央行近期下调正回购利率仅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始,未来降息、降准均是解决年末问题可能的政策选项,但绝非根源解决问题。

消费低迷的背景是波及全中国的房地产萎靡不振。而在中国,个人增加资产的大众化一般手段是购买住宅。但现在房地产行情陷入冷却。中国政府也在积极采取对策。央行除了于10月1日调整了房地产政策以外,中国央行还通过10月14日的公开市场操作,将适用利率从3.5%下调至3.4%。而9月18日刚刚进行过下调,1个月内进行了第2次下调。9月底,为了促进改善型住房需求,放宽了有关住宅贷款的限制。央行计划以“微调整”来支撑经济。但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意见呼吁推出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更加明确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是,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进入10月后仍然表示将维持过去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全面放宽货币政策保持了慎重姿态。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指出,用好用活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运用定向举措,推进普遍性降费,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贵、融资难”;他并称,经济有波动是难免的、但仍在合理区间,目前政策工具箱储备还很充足。 使用人民币成本高、居高不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更深层的根源问题,这需要中国高屋建瓴、从货币源头来加以治理。

   
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GDP、以及9月工业、投资和消费数据,特别是经济增长GDP创下了新低,这种新低将成大势所趋。有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三季度中国经济料延续放缓势头、日后也很少有抬头的机会了,GDP同比很有可能在不远将来增速放缓为7%上下、以内。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源是:历史性的降低使用货币的成本(目前,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基准利率为0.25%,欧元基准利率为0.15%,日元基准利率为0.001-0.010,人民币基准利率为6.2%之最),降低党政“双核心”运行的成本居高不下,降低能源、企业运行成本的根源问题。降低使用人民币的成本,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一直未决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中国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价值品质、强国富民的根决之道。

2014/10/23 18:54:01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268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