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璉金門故居,現為胡伯玉將軍紀念館,於擎天營區明德公園旁。(維基百科)


外省客家是臺灣客家研究中以往較少受到關注的對象,但外省客家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中,乃扮演相當重要的歷史角色,而這與地緣關係乃有所關聯。 

 

臺灣光復之初,國民政府選派來臺灣接收的國民革命軍部隊,即來自福建省之第七十軍陳達元部和廣東省第六十二軍黃濤部,陳達元原駐守漳州,而黃濤則為廣東省蕉嶺縣人高思鄉客家人,兩支部隊頗多客家子弟,而首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為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亦為梅縣客家人,李翼中在二二八事變後出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長,進用了不少外省客家人。

 

繼李翼中出任主委的丘念台,為廣東省蕉嶺縣客家人,臺灣民主國副總統丘逢甲之子,成長於中國大陸,抗戰期間在粵東組織東區服務隊,從事民防,來臺後亦大量進用東區服務隊中之外省客家部屬。柯遠芬因鎮壓二二八過程中處事急功操切,為國防部長白崇禧參劾撤職,調職東北。

 

1949年1月,蔣中正總統以三大戰役敗績引退,下野前做最後軍事布局,國軍土木系嫡系將領前參謀總長陳誠臨危受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全國新設十二編練司令部,任命前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胡璉出任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駐地江西省上饒縣,兵源由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就取。

 

胡璉岳家為江西省興國縣曾姓客家。次月,胡璉為支援南京、上海、杭州防衛戰,將駐地遷往浙江省江山縣。一日在杭州西湖玉皇山,竟巧遇追隨蔣中正而來的柯遠芬。胡柯兩人本是廣州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之校友,亂世重逢,乃就天下大勢深入交談,得出兩點共識,一為國軍應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江做最後決戰,以保江南;而若長江失守,則宜退守臺灣與東南,保全實力,伺機反攻。胡璉當即邀請柯遠芬復出擔任兵團副司令官。

 

3月,國防部長白崇禧命胡璉綏靖浙閩贛邊區,第二編練司令部遷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鎮。4月,胡璉在閩、浙兩省拒絕撥派兵源的情況下,得江西省主席方天義助,在江西省實施府兵制,徵得7萬新軍,乃命柯遠芬於南城設立軍官訓練團,進而改制為浙贛閩邊區司令部軍事政治學校,用以培訓邊區治理所需人才。

 

國軍轉進南下 目標臺灣

 

4月,南北和談失敗,解放軍全面南下,國軍長江失守,第二編練司令部於五月恢復第十二兵團建制,軍官訓練團改制為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學校,代號怒潮,胡璉自兼校長,柯遠芬為副校長。

 

胡璉在江西重振旗鼓,其根據地實為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割據所在,為江西客家人與江西人混居之地,而胡璉岳家即江西省興國縣曾姓客家。解放軍越長江而下,江西省政府南遷,第十二兵團亦不得不撤退,且戰且走,自江西經閩西、粵東、潮汕殺出血路,轉進南下,目標臺灣。

 

所經之處皆屬客家大本營,沿途拉伕徵兵,柯遠芬一度兼任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兼梅縣縣長,於梅縣開辦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區軍事政治學校,而後併入怒潮學校,並接替胡璉出任校長。胡璉兵團及怒潮學校流亡學生10萬,最後於1949年9月底起分批撤出中國大陸,兵團於10、11月分批陸續投入福建省金門縣與浙江省定海縣登步島保衛戰,皆獲大捷,終於穩定局面,臺灣轉危為安。

 

新竹縣新埔鎮寓意「新的黃埔」

 

被兵團小心呵護照顧的怒潮學生,於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當日,穿越臺灣海峽,由柯遠芬率領,於基隆港登陸,輾轉行軍抵達至新竹縣新埔鎮落腳,以新埔寓意新的黃埔,生聚教訓,學文習武,此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於高雄鳳山正式復校之前的過渡期間,新一代國軍軍事政治幹部培訓養成之基地。
 

胡璉兵團於江西成軍,為戡亂戰爭中少數新建且完整帶出中國大陸的部隊,因而為保衛大臺灣之主力,金門大捷打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統臺灣之企圖,胡璉長期鎮守金門,更奠定臺灣後方國家安定之基礎。這一支軍隊由江西一路推進,所經之處,正為客家大本營,怒潮學校遷校新竹新埔,原因也在柯遠芬與新竹縣客家鄉紳或新竹客家將領夙有淵源,在新埔落腳,適可解多數閩、粵、贛客家流亡學生思鄉之苦。

 

胡璉兵團與怒潮學校的客家記憶,不僅在大時代的變亂中串接起中國原鄉和臺灣新故鄉的關係,隨著兩岸長期分裂,歸鄉夢斷,這些軍人也就逐漸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最新一代的客家來臺祖。他們隨國軍流亡離散的故事,也就和歷代唐山過臺灣的故事一樣,也從此成了臺灣的集體歷史記憶。



轉載自上報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7069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