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树《我与中国社科院》新书发布会台北举行
【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2010年5月22日台北讯】主题为“用行动书写思想自由的历史”的“两岸精神创造、知识生产者的学术自由谈暨张博树《我与中国社科院》新书发布会”日前在台北的著名文化地标、异议思想重镇——“紫藤庐”举行。此项活动由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与东吴大学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者、《我与中国社科院》一书的作者张博树出席,并就新书的撰著、出版及自己20年来在中国社科院争取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博弈史、抗争史,向在场的四十多位与会者做了介绍与回顾。应邀出席与谈的台湾知识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有黄默(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周 渝(“紫藤庐”创办人)、丘延亮(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斯俭(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研究员)、杨伟中(台湾新闻记者协会会长)、廖元豪(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吴介民(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现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学者、流亡海外的“六四”学运领袖王超华也出席与谈。活动由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协调人孟浪主持。孟浪表示,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因为这本书,它的作者来自北京,出版却在香港,而发布在台北,大家聚首在一起,也让我们看到两岸三地民间的知识界、文化界形成一个交流、对话及互相支持的平台的趋势。
丘延亮曾经在1960年代后期的两蒋时代因读大学期间参与言论活动、政治活动坐牢、遭到政治迫害,也受到中央研究院的不公对待,遗留问题至今未解决。他从自己的遭遇谈起,强调了两岸都需要捍卫学术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周渝、黄默分别从知识分子个人抗争的深层文化意义,及公共知识分子与民众的互动关联等思考方向做了精彩发言。
廖元豪、徐斯俭、吴介民、杨伟中等代表台湾建制内外批判性、反思性力量的进步学者、媒体人,在明确表示对中国大陆后极权社会的批判及对张博树等中国独立学者的支持与敬意的同时,也指出台湾知识界建制有面临沉沦、没落的危机,台湾知识界必须反省、必须保持批判性和独立性。面对两岸的权贵互相勾结、分赃的现实,两岸的民间力量应该多交流、沟通,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多做准备、多想办法、多出力,也要促进台湾社会转型后的社会力量的再进步与再提升。与谈者都体认到应有超越党派政治利益、超越政商金钱利益的两岸民间社会论坛形构的必要。参会并作感言的还有陈宜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章光明(中央警察大学教授)、汪立峡(劳动党中央委员)、杜文仁(板桥社区大学理事长)、孔识仁(关注中国中心研究员)、周富美(大爱电视台记者)等。
张博树是独立中文笔会会员,现任理事会候补理事,他也是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成员。近年来张博树撰著、出版《中国宪政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从五四到六四:20世纪中国专制主义批判(第一卷)》而闻名两岸学界,由于他的学术著述和学术交流活动不见容于包括中国社科院在内的当局在去年年底被中国社科院“限期调离”,今年3月遭革职清洗。目前张博树受东吴大学之邀,在该校政治学系短期讲学。
张博树因言论和学术活动受到打压、整肃,与刘晓波去年“圣诞”被大陆当局重判发生在同一时期,引起中国大陆及海外相关各界的高度关注。 台湾已经完成民主化的初步转型,但于去年(2009年6月10日)公布幷开始施行的《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限制公立学校教师和公立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参与政治活动或发表政治言论,也引发争议。两岸处在社会转型的不同位阶与面向,却都面临关涉精神创造、知识生产者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践行的重要议题。5月20日两岸学者知识分子聚首台北的这场活动,就张博树的新书、张博树的“公案”及两岸精神创造、知识生产者的学术自由践行主题展开讨论,也在尝试推动两岸知识界、文化界,在汇入现代宪政文明潮流的大转型中,普世价值认知差异的弥合,及共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