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看到一篇文字,是约三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经济学系陈晓农博士(大名鼎鼎的陈伯达之子)应邀在一个座谈会上的谈话,主要谈中共建政 60 年的中国经济体制。至于这个座谈会是在哪儿开的,文末没有注明,不得而知。
陈是美国经济学博士,当然有资格谈,即使此人是陈伯达之子,与他谈经济谈农民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实际增长多少无关。更重要的,陈晓农博士是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对这六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进行点评的,有很多话说得很精彩,很精辟,生在大陆的中国普通人很难听到。
比如,他就认为,我们搞改革开放,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事实上不过是回到了 1949 年以前[I]。因为 1949 年以前中国就是市场经济。我们不过是先用 30 年摧毁原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实行所谓的公有制,又用 30 年来恢复。这样一来,用陈博士的话说,“改革改的不是 60 年前的国民党时代的体制,改革改的正好是革命的成果,改的就是 30 年革命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公有制。换句话讲,改革其实是对革命的否定。”
接着他引用了他自己一篇文章中所举的一个例子:“一个管家把主人的房子给拆了,拆完以后再花很大力气把它重新盖起来。这主人该赞扬他什么呢?赞扬他后来盖房子的努力,还是赞扬他拆房子的勇气?”很显然,我们的政府就是那个管家,主人即中国全体百姓。
然而,今天一提中国改革开放,一提中国市场经济,大家都不能不赞扬,不能不歌颂,而且还是大颂特颂,还是发自内心。在这一点上,自己也是一个“赞扬”、“歌颂”者,说起来很惭愧。可见,一个人如果缺少知识,再不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性,很容易跟着瞎起哄。
其实,不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在外人看来,都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一个超级笑话。如果宇宙中也有类似地球这样的星球,你很难想象那里也一定发生过我们这样的荒唐。
看来,陈晓农真不愧为经济学博士——而我们的一些博士与陈博士比起来,也真该羞死。不说别的,自己虽然几乎每天都要上互联网,可从来没看到过有哪一位国内经济学博士认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过是回到 1949 年前(当然,也许是因自己浏览得不够广而孤陋寡闻或干脆就叫out了吧)。难怪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在谈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时就认为,中国“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二
说到这里,本人为何又要作此文呢?这是因为自己觉得陈晓农博士有一个账似乎还是算错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把中国大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算得有点高,而实际上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这么多。当然,这里绝没有批评陈博士的意思,只是觉得他一边说得很深刻很精彩,一边计算方式出了问题,而自己有理由相信,这绝非陈博士本意。
先来看座谈会上主持人与陈博士的一段对白:
主持人:有这样一组数据迷惑了很多人,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7倍,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7.9%。那么,这些数字是否至少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了呢?
陈博士:我算了一笔账,从1957年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在世界上可以维持50年年平均增长10%,是个非常可观的记录。但是,我同时也算了一个账,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农村7亿多人口,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2007年是3,000多块,1957年是70多块,年平均增长了3%。
对陈博士这组计算得不够精细的数据中有异议的就是最后一组数据。如果 1957 年中国农民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确实是 70 元的话,那么,与现在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 3000 元比,年平均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增长 3% ,事实上,恐怕要比这低得多,甚至毫无增长。
不信,我们来计算一下。
1957 年,即使城市里,一个人大约只需要几块钱就能维持一个月的温饱,也就是现在政府常说的所谓“最低生活水平”,而 2007 年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一个月的“最低生活水平”呢?这里不用细算,不说几块钱不行,就是几十块钱也不行。也就是说,谁都知道,今天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与 1957 年的人民币价值简直天差地别,甚至可以说贬到没有可比性。现在实际生活中,最小人民币单位已经上升到角币,即一毛钱才能叫钱。
吾生也晚。据老人讲,五十年代,或说也包括 1957 年吧,一毛钱人民币大概可以买到 5 个鸡蛋,也就是二分钱(当时民间叫“二百钱”)就能买一个。自己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了有记忆的年纪,鸡蛋也还是只要五六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即使 1978 年改革开放前,自己的印象中,我老家县城的鸡蛋,一个鸡蛋的价钱也还是在一毛钱以下。这样,稍微换算就不难明白, 1957 年 70 元钱的购买力,几乎可以抵得上 2007 年的 3000 元钱的购买力。如此说来,中国农村 7 亿多人口,按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不仅不是陈博士所算出的“增长了 3% ”,而是几无增长。
当然,这里说的是“平均”。事实上,到了 2007 年,中国大陆,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有些农村已经富得流油,而内地有些农村却仍然穷得要死,估计并不比 1957 年好多少。关于这方面,数年前自己曾写过一篇《一开始就错了》,里面谈得比较细,这里不多啰嗦。
现在单从钱的数字上看,自然不仅是增长了,而且还增长到年平均 3% 。可上面说了,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要按实际购买力来计算的,比如, 1957 年的 70 元钱可以买到多少猪肉多少鸡蛋多少大米?而 2007 年的 70 元钱又能买到多少猪肉多少鸡蛋多少大米?再比如, 1957 年的 70 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而 2007 年的 70 元又能兑换多少美元?也就是说,能买五个鸡蛋的一毛钱和连 1/5 甚至 1/7 个鸡蛋(按所谓的“草鸡蛋”计算)都买不到的一毛钱怎么去比?
这样算下来,还能说中国农民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有3%吗?
陈博士在谈话中尽管从横向比较,而且以国际通用标准换算的结果是,“占人口 70 %以上的农村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经过 50 年(闵按:陈博士这是从1957~2007来计算的)的增长,仍然在全球贫困线以下”,可容我说一句我们的政府不高兴的话,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比这个“贫困线之下”还要下下,这才更符合中国一些农民实际生活的现状。不然,可以实事求是地统计一下,看看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农民每天生活水平事实上比陈博士所算出来的这个 1.16 美元要低得多多。
附带说一句:这里之所以没有详加分析评说,是因为自己曾在近十年前就作过《我们的人口是怎么贫困起来的》;而几年前自己根据当时政府所谓的“家电下乡”政策又作过一文,题为《我们的农民买得起什么》。在这两篇文字中,本人不仅认真计算过,并且相信,自己比陈博士计算得更符合中国国情或说“现状”,尽管自己的“学历”只是一个小学生,离经济学博士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 自由制片人杨伟东在采访经济学家胡星斗先生时胡提供了一组数据:康乾时期中国 GDP 占世界总量 32% 左右,鸦片战争时期占 20% ,辛亥革命时期占 11% , 1949 年占 5 ~ 6% , 1978 年占 2.8% ,而 2010 年又占到世界的5~ 6% ,也就是说又回到了 1949 年的水平。
杨伟东两年前在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史家萧默提到这个话题时问道:“如果是这样,中国还算是媒体上所说的‘盛世’吗?
《公民议报》首发
2012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