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吴权浩(台北经纪人交流协会大陆事务总监、东尼斯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营运长)
记录:张硕(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交换学生)
校订:曾建元(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时间:民国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地点: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文化创意产业》课程


  曾建元:今天非常荣幸,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课程邀请到吴权浩(Simon Wu)来担任我们的讲师,他目前是台北经纪人交流协会大陆事务总监,也是东尼斯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的营运长。

  今天我们要从专业经纪人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及内容产业,也就是演艺事业。经纪人正是偶像明星们的推手,实际上,这个行业的兴衰也在于这些经纪人怎样去创造或串连演艺产业的价值链。所以说,他们在这个圈子里的角色非常重要。台湾的流行文化影响的幅度,不仅台湾,过去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社会。中国大陆的娱乐市场日益成长,大陆本身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是吴老师正在经营的一块,我想那边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才等着人们去冒险和探索。这里,我们就用掌声欢迎吴老师的到来。


开场白

  吴权浩:各位同学大家好,很久没有站在讲台上了,上次讲课是去年的十一月,我在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演讲。今天有这个荣幸来这边跟大家见面。其实我蛮喜欢和年轻人聊天的,我应该痴长各位同学二十岁。我觉得流行文化需要常常跟年轻人接触,因为我们必须知道各位现在喜欢什么东西,否则我们会一直停留在娱乐圈的某个位置。所以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偷偷地上《批批踢实业坊》网站,看看你们在聊什么?然后每天去看点击率最高的作品。所以有时候你看娱乐圈的人比较年轻,其实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不能跟各位脱节。

  我这几年一直在台湾和大陆两地之间往返,因为很现实、残酷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娱乐市场几乎全部在那边(大陆地区),因为台湾的市场其实在不断地萎缩。不断地萎缩其实也不能说台湾人民不用心或者不努力。市场只要一比较,你会马上发现,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就像前一阵子他们大陆的十一黄金周(国庆连续休假)。今年的黄金周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陆的电影市场是很微妙的,他们同一个城市的每一间戏院,票价和播映时间都不同。我开车二十分钟从一家戏院到另一家戏院,另一家的戏院票价可能比第一家的戏院便宜一半,然后早上和晚上不一样,特别假日就特别贵,特别假日可能贵到两百块人民币左右,最便宜的时候可以降到二十块,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混乱的市场。

  原本大家都在想,十一黄金周电影市场会非常地活跃,很多电影都抢在这个时候上,结果发现票房收入是非常非常地惨澹,包括一些好莱坞(Hollywood)片。因为大陆居民都去旅游了。现在大陆的很多城市真的很有钱,来台湾的也有啊,尤其是去香港。听我当时在香港的朋友说,那个人数多到香港人都希望祖国的朋友不要再来香港旅游了,因为那人数多到已经影响到香港人的正常生活了,出现交通拥堵,生活物资紧缺等等。

  这个是我们若干年前没有办法想像的事情,可是它现在就摊在我们面前,而且需要我们必须去面对的。现在各位都在读书学习,将来以后你们毕业做什么工作,我相信都会多多少少有接触,因为这个已经不可避免了。

  前几年,我在上海时。上海的朋友请吃饭。吃饭的时候,他学着台湾口音说到:“我们上海这边是非常欢迎台湾同胞来的,你知道吗,上次我听闻一个统计啊,在我们上海啊台湾同胞差不多有八十万人居住往来。”八十万,仅上海就有八十万的台湾人。我们全台湾人口现在还不到两千四百万。按我们的行政区划分,三十万人口可以成为一个县辖市。八十万这个数字我听上去真的很惊讶!因为光一个上海就这么多,那全中国呢?后来我们根据不完全统计了解到在一个时期内台湾人是有四百万往来于两岸的,等于说在我们全台湾六个人里就有一个在一段时期内往来于两岸,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旅游。

  我们之所以变成这样子,也是由于我们与大陆之间语言是相通的。很多东西拿去跟他们不断地接触,以前台湾值得骄傲的那些企业代工等等,慢慢地重心转移到那边去了。所以有些人说:“台湾剩什么?”只剩Know How(知识技术)了。因为我们人工没他们便宜。我在北京住的那社区里看门的保安,从乡村来的,每个月工资只有四到六百块人民币。一些地区的农村,甚至有的买卖不用钱,还有物物交换的那种。四百块人民币其实现在已经做不了什么事了,但是对他们来讲他们已经很开心了,可见大陆那边的城乡差距有多么大。在台湾,我们在餐厅很有礼貌的,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请进”、“不好意思”、“对不起”等等,在大陆却没有用。

  有一次,我去一间连锁咖啡店点一杯咖啡,出现了这一幕。

  ──“小姐,不好意思,我要一杯咖啡。”我说道。
  ──“好的。”她回答。
  过了十五分钟。
  ──“小姐,请问我的咖啡来了没有?”我问。
  ──“好的,稍等。”她回答。
  十分钟又过去了
  ──“小姐,我二十五分钟前跟您点的一杯咖啡在哪里?”我问。
  ──“啊?你有点吗?”她回答。

  真的不夸张,有时候跟服务员不得不带着一种着火大的口气,他(她)才听得懂。从小事情真的可以看到两岸的文化差异,差别非常地大。

  那台湾人到那边怎样求生存呢?接下来慢慢会说到。


啥是演艺圈

  在各位认知里面有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是艺人?对女生来讲是不是穿的很紧的那些看起来很像女生的男生?开个玩笑了。其实站在我们经纪人的立场上是有划分的。

  一般来讲,真正能在演艺圈生存的很久的,我们称为全方位艺人。因为全方位艺人他(她)会的东西比较多,参与的领域比较多,所以他(她)在演艺圈就比较有机会活得久。

  街头艺人,台湾现在的街头艺人都必须要考执照的。可能在台北市西门町或者在信义区,假日期间常常会看到有一些行动表演者会在中庭广场表演。说实在话,你们觉得他们这样子真的是在赚钱维持生活吗?其实不是。他(她)只是想赚取一张进入演艺圈的入场券,他(她)希望这样子通过表演被民众瞩目,甚至是被新闻台瞩目。然后经过报导,进而走红,然后有更多的机会。这个是台湾目前的一个状况。

  再有就是大概前几年很流行的模仿艺人,如红顶艺人,又如脱口秀和一些通告艺人。他们就是以模仿为主的表演。最近欧弟(欧汉声)在大陆地区湖南卫星电视有一个节目叫《天天向上》,很火很火。湖南卫视早期因为它大量地起用台湾的制作团队和艺人去参与它的节目,所以它的节目收视率是很快速地往上冲。早期像吴宗宪、胡瓜(胡自雄)都有去过大陆,然后都铩羽而归,因为他们想做主旋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他们想占据一个位置,“不可能,”我当时认识的大陆朋友这样讲:“你只能当嘉宾主持人。”嘉宾主持人是一个很没有保障的位置,就是电视台可以随时让你来,也可以随时让你离开。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微妙的心态的转变?以前台湾是指标,我们是指标,在全世界的华人市场,我们甚至超越了香港。在某一段时间内,香港是很红的,但是在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台湾是领军的。可是现在为什么整个态势已经扭转过来了?这个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再有就是各位所知的歌手了。像什么偶像、实力派、创作型等等一大堆。但是现在最红的我相信大都是一些韩国的歌手,尤其是女孩子会比较喜欢。但是大家有没有想一下,其实在十年前,那时候最红的还是台湾,紧随其后的是日本、香港。现在慢慢转变过来,目前走的是韩流。

  再有就是演员了。演员其实也分好多种,最顶尖的就是所谓的电影演员。但是电影演员你必须参与到的是合拍片。如果你总是在台湾拍一些本土的电影,基本上,跟其他地方的艺人比起来,不管是香港的还是新加坡的,你其实还是低一点点的,这是一个现实的状态。不晓得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其实有些演员到最后会自动分类,有些人就是演偶像剧,有些人就是演台语剧,台语剧现在只有在三立电视、民间全民电视才可以看得到的,演员会慢慢地走向这样子。

  再来就是主持人。主持人这个行业,在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好赚的职业。尤其是早期,真的很好赚。现在呢,不好意思。我们讲节目是分带状和块状的,每个礼拜固定时间播出超过三次叫带状,块状就是每个礼拜播出一次、最多两次、包括重播在内不超过三次的节目。它现在是算一整集的,一集大概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主持人只能拿到以前三分之一弱的主持费,这个差异已经非常大了。

  可是,如果你今天去上海或是北京,你主持一个发布会,在台湾叫记者会,不管是关于什么的,如果是关于产品或是一个品牌的,那报酬就更丰硕了。如果你在上海主持Ports(宝姿)等高端品牌的发布会,主持人只要在台上一讲话甚至也不用拿产品,只要讲一讲然后就走了,各位你知道他(她)那多少钱,数十万人民币!很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model(模特儿)。坦白说,我觉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以前在我们的范围里,模特儿不算是艺人,模特儿就是模特儿,他(她)永远不会成为艺人,在我们老式的观念里。可是现在台湾很奇怪,模特儿好像是进入演艺圈最基本的媒介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台湾也有许多人喜欢网路购物,我相信各位也会有经验,看到过上面有许多网拍的模特儿。你只要拍过那个,出来就对大家讲我是一个艺人,我是一个网拍的平面网拍。坦白说,我觉得那是对于娱乐圈的一种侮辱。因为真正的艺人不是说有公开曝光就是艺人了,那这样柯赐海也成艺人了,每天举着个牌子在那里,风雨无阻,的确后来有被艺人化。àà

  幕后人员,那更多了,像制作人、导演、助理等等非常地多。一个艺人,一部作品的成功其实幕后人员所占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当然一般人可能感受不到,顶多我们可能会听到有某某名导演,各位比较了解的台湾近期比较知名的导演,像魏导魏德圣,台湾的电影真的要感谢他。没有他,台湾的电影起不来,不管原因是什么,但这个部分要感谢他。曾经有一些导演拍了一些让我们看十五分钟会睡着的电影,然后把台湾弄死了。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成也导演败也导演。


劳者多能+超低的起薪+超长的工时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在念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各位同学,能者多劳,因为你有这个能力,所以你要辛苦一点。”在演艺圈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反而是劳者多能。

  为什么?你这个助理什么都要干,你要收拾东西了,你要帮他(她)准备衣服,你要帮他(她)找音乐,你要打扫垃圾扫厕所,甚至是送快递,你要一个人要做很多工作,因为不景气,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你的勤劳,所以你会很多才能。说实在话,很多时候是被迫的,你必须一个人要了解很多事情,但这就是现实状况,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费用像一些欧美国家去聘请这么多的人去分担那么多的事情。

  但是还好,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台湾人的骄傲。各位不要觉得这样不好,不然就像希腊那样破产了。人家给你救济你还不要,还在那里抗议,其实穷得要死,还不敢面对现实,所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超低的薪水加上超长的工时。我刚进这个圈子的时候,第一份薪水是一万八千块新台币,你们会觉得跟现在的最低工资也差不了多少,一个月下来好像还可以有结余,但你知道我每天工作有多长时间?我每天工作超过十四个小时。我最高纪录是一年九个月零三天没有休假,没有办法休假,当然那是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付出的代价就是肝功能指数过高。

  但是,我们演艺圈也常讲:“你撑得住就是你的”。进这个圈子里的,每年真的有很多人。我们公司一年最高纪录征求过各式各样的有四十几个人,可是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两个。很多人撑不住,受不了,觉得好累,觉得入不敷出,然后就离开了。可是说真的,像大家认识的我们演艺圈所谓师级的人物,比如说伟忠哥(王伟忠)、柴姐(柴智屏),这些我们尊敬、敬仰的人物,他们在演艺圈打滚至少超过二十年以上,甚至有的超过三十五年。他们也是一样从助理开始做起,他们一进来也不是说我是一哥、我就是制作人,不可能的事。我在演艺圈已经十六年了,我还算资浅的,跟他们比起来。可是各位有没有想过,你能不能撑那么久?你撑下来你才有机会,机会就是这样子,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这个就跟各位的人生有点关系,各位的人生中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会突然跑出一个机会来,甚至有时候会一连串的。可是如果你告诉自己:“我没有准备好”,那么这个机会来了,我就眼睁睁地跟着它再见了,再等下一个机会。可是你能等几个?所以我们跟所有的艺人都讲一件事情,不管你是什么一个状态,你准备好你所有的能量,你等待这样一个机会,机会来了,你踩上去,你就上去了。如果没有,那对不起,你熬吧,看你能熬多久。


昨日进斗金,明日阮囊涩

  这其实是娱乐圈里一个很现实的事情。台湾现在最严重的一种状况,我们会突然发现一个人爆红,爆红的原因可能是一段视频、一个YouTube的影片等等其他方式,大家非常瞩目他(她),在短时间内把他(她)吃乾、抹尽、榨乾。所有的媒体、所有的评论会不断地追他(她)、报他(她)。

  台湾的新闻台比戏剧台好看就在这里,整天报导他(她)好棒好棒、挖他(她)祖宗十八代、他(她)要上什么节目、什么谁要签他(她)、他(她)要怎样进入演艺圈等等。就像之前那个瑶瑶(郭书瑶),当记者会宣布她可以发唱片的时候,其实我们演艺圈的同业大家都快崩溃了,因为她的老板居然说:“我们要花两亿(新台币)打造她。”你觉得有可能吗?连外界的人事都觉得这很夸张,但她的老板却敢这样讲。她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当时大家在Facebook(脸书)上谈论的都是这件事情,所以他在讲什么的时候,大家都会连带着相信,这就是媒体的传播效果。

  但是这样子会害死很多人,各位记得许纯美吗?记得慧慈(黄慈惠)吗?记得这些综艺节目常态来宾的先驱吗?她们其实在某一个时期内非常地活跃,她们在那个阶段赚到的钱可能比她从出生到走红前挣的总和还要多,在那个时空里面,在那个环境里面,她是非常非常enjoy(享受)那种感觉。然后呢?当大家看腻了之后呢?当你看到她开始觉得讨厌而不是一种笑话的时候呢?我再也不要看她了。她突然之间没有了,不见了。如花(林雅惠)还跑去卖槟榔打零工之类的。大家有没想过曾几何时她怎么会有这么大一个转变,爆起爆落?问各位,你们要是她呢?你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有没有想过像她们那样一下子冲入云霄,一下子又坠入地狱?那种心情是不是很不舒服?对艺人来讲,那更不舒服,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私生活全部要拿出来做检验、被放大处理,我想台湾媒体最厉害的就是它采访你十分钟却只用你三十秒,它会掐头去尾然后剪辑出看起来会有争议的,观众会谈论的东西。所以我奉劝各位一件事情,你们在看一些夸张的娱乐新闻时,尤其是某数字周刊等等,请各位笑笑地看就好了,大多是娱乐效果。因为不可能每天有这么多事情,让大觉感觉艺人的生活是怎样地多姿多彩。


壹传媒帝国崩溃代表的意义

  说实在的,我个人认为,台湾的媒体就是被黎智英先生搞坏的。可能你们会感觉到很奇怪。台湾早期时候的一些报纸,除了现在存活下来的《联合报》、《中国时报》,其实已经倒掉了很多报纸。黎智英先生进来后,什么《民生报》、《星报》、《大成报》都成了过往云烟了,都是被黎智英先生给干掉的。大家有没有看过《全民最大党》,邰哥(邰智源)曾经模仿黎智英,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模仿出来的确实有点意思,媒体要给大家看到的东西,就是“绯闻加丑闻”,就是“裸体加尸体”。因为观众爱看这些东西。他要把这个历史的共业推给这些花十五块钱买《苹果日报》或是买《壹周刊》的人。

  他把这个话已讲在前面。当然说实在话,确实有很多是这样子,你注意看那种传统的乡下的发廊、家庭式理发店、书店,总之你一定会看到《壹周刊》,就像二十年前我们小时候一定会看到《翡翠报导》、《独家报导》、《第一手报导》。那他带起这样一种文化,你说好不好?他现在丢盔弃甲跑了。之前他说年代要买它,后来又说富邦要买它,我相信这些传闻都是有脉络的,也有可能是真的。我们只能希望买下来的人能给我们一个干净的媒体。

  我个人不喜欢这种行为,你香港呆不下去了,你跑来台湾,现在你发现你把台湾搞臭了,电视台营运执照拿不到,你又要跑。台湾政府在新闻这个部分唯一做得让我觉得蛮欣慰的,就是没让他拿到财经频道和新闻台的营运执照,他只能拿到综艺和电影台的执照,这是一个他倒下的原因,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因素。可是,他现在已经把平面媒体搞成这个样子了,如果再这样子的话,那是不是更可怕。

  我们台湾已经是一个很幸福的国家了,生活方便,我们的电视台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有二十四小时的新闻台、二十四小时的电影台,我们什么都有二十四小时的,如果再开放这样的东西下去的时候,已有的社会资源就会耗尽,然后各位都要重新洗牌,重新去适应他们的状况,然后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更廉价的节目、更无聊的新闻。

  如果各位有用心看我们的新闻,你会发现某些记者朋友们非常地不用功,常常会讲错话、用词不当、打错字、问一些无聊的问题。比如说去问一位很悲伤的家属:“您儿子死了之后,请问一下您的心情怎么样?”,或者是问:“你为什么会杀人,你杀人有什么感觉,你杀人后有没有后悔?”,对于这些问题,好多记者还穷追不舍,换做你是当事人你会不会生气?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家可以算一下。突然间膨胀这么多电视台,膨胀之后每个电视台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当时我们的人力资源包括我们业界的、还有毕业的学生没有这么多人,所以在那个阶段,就会有很多不适任的人被破格拔擢,他也许原本就是一个执行制作或是一个实习记者,就突然占上位了,在这个过程他养成了自以为是的状况,不断地交代给他接任者,所以这个陋规就留下了,然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对的。这也是我蛮难过的一件事情。


韩国的成功与台湾的颟顸

  韩国的偶像剧、偶像或者说娱乐产业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这样红?这样发达?因为它的政府百分之百支持。

  从最简单的赋税来讲,各位以后毕业工作都会遇到一些缴税的问题,其实我们台湾的税跟美国跟大陆比起来还算少的,它们的税有什么娱乐附加税、奢侈税等等名目繁多。今天我们办演唱会请国外的歌手来,在请他来之前首先会被他们国家扒一层税,进来我们还要被扒一层税,我们卖的每一张票还要扒一层税,最后我们还要缴一次综合性的税。其实有些东西它的税是很可怕的,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外籍运动员需要缴的税是很高的,西班牙甚至会达到百分之六十,假如我收入一千万我要缴六百万的税,相比之下我们台湾的已经好很多了。

  可是韩国政府还帮助你,比如说这一部戏在韩国拍,政府的资源全部支持你,场景不用钱,在宣传的时候你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场地,需要什么配备,需要媒体怎样配合你,政府全力配合你。然后在出口的时候,政府还要举办招商会,或者以文化部的名义带着你的作品去世界各地参展,这些都是由政府出面,然后再集合传统产业比如说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一个剧组拍一部戏,会好好把这些我盖的房子、做的景点保存好好的,全部送给政府,作为旅游景点。

  韩国的做法是全面性的配套,由政府出面来统筹,去真正地帮助娱乐业的发展。他们娱乐业的产业链经常整合在一栋大楼里面,例如说SM 娱乐公司,它所有的东西都在一栋大楼里面,它有它自己的经纪公司、舞蹈教室、后制中心,甚至还有自己的平面媒体、影像中心。也就是说,它的艺人进入这栋大楼,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节省了很多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开支,它们是整体的配套,所以今天它们会成功也绝非偶然。

  当然韩国人也在积极找寻其他成功的途径,比如说整形。整形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可以接受的非常普通的事情,所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其实韩国人长得都差不多。这也反映了韩国人有一个很不服输的心态。常见很多媒体不时发表一些言论搞得是是非非,说什么耶稣是韩国人、王建民也是韩国人、孙中山也是韩国人之类的。我们会很生气他们在亚洲运动会打压杨淑君,其实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的民族性、他们民族的团结。我们的团结是遇到什么事后才肯团结,而他们团结是不需要特别事件的,他们今天说不买日本货,真的就是不买。所以这个民族的强大,他们的娱乐业会起来,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


收视率造成无法判断的市场

  台湾电视媒体界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收视率。它是一个指标。一般人都会在电视上说:我这个节目破几破几(同时段收视率达到百分之几)。以台湾某些有线电视台的偶像剧来说,它平均在三到四,那真正残酷的事情是,有很多节目的收视率只有零点一零到零点二这样子。现在电视台外包给你或者是它自制的节目,很简单就先问:“你的节目能达到零点几?”这跟广告有关系,节目有人看广告才卖得出去,不然广告商为什么要买你的广告,你以为都是赞助商?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电视台会想出各种方式,比如说某台的新闻台比较好,你要在这个节目段里买广告,你必须加上什么A套餐B套餐什么的;如果你要买我综艺台的《康熙来了》广告时段,你必须还要附加买上其他时段的一些。大家都想这一套,没办法,它们只能在自己的台里面杀出一条血路,有一个指标性的节目,再夹带一些东西,带有一点强迫性的色彩。

  甚至还有一种办法,我们叫做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收视点成本),指每得到一个收视率百分点所需要花费的费用。比方说电视台如果问你有多少钱,你说有两百万,如果你要在指定的节目时段,可能一天就花完了,那怎么办?有些人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自己骗自己,把两百万塞给人家,说:“只要你有空,你就给我播,我要总结数字。”结果他的广告全部在那些冷门时段,像白天的公播时段、凌晨时段,通通塞满。有时候各位在夜里凌晨看电视会发现怎么这一节这个广告出现三四次,这就是CPRP,电视台在塞你广告播放的时数,然后电视台给这些人看一下数字,这些人再跟他老板讲他做得多好多好,老板有时不懂还会说:“真好,真好”,然后企业就倒了。根本没有人看嘛。台湾真的有这样的事情。


最昂贵的名片+看不懂的颁奖典礼

  最昂贵的名片是什么?想想就知道,当然是唱片。我们撇开歌唱节目,作为一个歌手,让大家认识自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专辑。做一首歌,我需要词、曲,所以词曲版权要先取得,我要跟做词的买词,跟作曲的买曲,我还要跟做编曲买编曲,然后,我还要录制,你唱完一首歌,录音软体可以帮你调,偏调了也可以拉回去。为什么一些歌唱比赛节目红的原因就在这,因为歌手都是真材实料。其实某些偶像都不太会唱歌,有些偶像卖的不是他(她)的歌,而是卖他(她)漂不漂亮。如果真的要录张专辑可能要花七、八百万,然后它还需要宣传,打知名度。所以我说它是最昂贵的名片。

  但是大家有在大陆买唱片吗?我几乎想没有,智慧财产权在中国、在整个华人市场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他(她)为什么还要录专辑?他(她)只是为了获得一张进入演艺圈的入场券,他(她)拿这张唱片去宣传。试想一下,他(她)没有这张唱片,他(她)连跟制作单位谈的条件都没有。这就是现实状况。

  台湾最有名的三大“金色”颁奖典礼:是金钟、金曲和金马奖。为什么我们要举办颁奖典礼?说实在话,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了。拿金曲奖来讲,最近好像都是年代电视台在办,前几年很多电视台都有参与过,金曲奖政府补助的不多,然后跟你提出什么样的规格要求,最后办的成本很高,只有电视台自己想办法。电视台为了节目好看,他们会花很多钱去请一些大家比较喜欢的明星,比如说Super Junior等等,然后工作人员会跟电视台说他们会来多少人,这个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你不花这些钱,谁要看这种节目?甚至更残酷的事情,是我们界内叫做“分猪肉”的,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了。台湾有一天会走到专业或观众投票制,可能会跟各位在网路上做一个互动,了解各个明星的受欢迎度等等,让民意在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从电影看两岸三地娱乐龙头的位移

  在我的记忆中,华人电影市场里面最早是台湾电影,那已经是很久远的年代了,像那时有李行、胡金铨这些大导演,后来到侯孝贤、蔡明亮,台湾电影就进入了一个沈默时期。这时香港电影顺势重新崛起,从上世纪八八年到两千年,像周星驰、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梁朝伟等等很多演员冒出来,甚至是王家卫这样的艺术电影导演,还有《古惑仔》系列风靡华人市场。

  到了现在,其实最可怕的就是大陆市场。全台湾现在大概有数百个银幕,而在大陆则有数万个银幕,它是全世界拥有最多银幕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了。假如现在我拍好一部电影,在台湾我去谈发行,假如有一百个银幕,包括二轮戏院的要上,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都是用数位拷贝盘带,一个数位拷贝盘带大概是数万元,光是拷贝就是一大笔费用,换成大陆,更要多加数十倍,可能比我拍片的成本还要高。

  这是一个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照这个样子,中国的或是香港的、台湾的电影要追上好莱坞真的是不可能,因为我们没有那个通路。好莱坞的制片人是很厉害的,他拿到一个剧本,先去谈主要演员,开始给演员的片酬并不高,但上映后会给主要演员抽出几成票房,这样谈好几个主要演员,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光知道导演和主演,制片人就开始到世界各地卖版权了。所以制片人根本没有花太多的本钱,全球行销都做完了。制片人卖的就是知名度,而且美国片还不断地证明它可以在全世界卖得很好。那华人社会能不能做到,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我有生之年会很难看到,因为这是长时间的累计而成的。就像看郭台铭、王永庆、蔡万霖他们的传记,你会觉得他们讲的话很棒,你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他们当时的机遇只属于他们,你不可能去复制他们的成功。


网路到底是帮助娱乐还是扼杀娱乐

  大家有没有算过会花多少时间在网路上,包括在手机上网的时间?我相信每个人大概都会有三、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花六分之一的时间在网路上。

  网路可以很方便很快速帮助我们update(更新)所有的讯息,但是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经过确认就会因为一点点的风声很快速地在网路上流窜。如果不对的话呢,出来道歉而已。这种事情时常地发生,我不晓得大家对这些消息抱有怎样的可信度。对于网路到底是帮助娱乐还是扼杀娱乐,我现在真的没办法断定。但是我们必须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反攻大陆的英雄是台湾娱乐圈?

  很多人在讲“爱台湾”。那谁不爱台湾?我们演艺圈爱不爱台湾?我们其实是超爱台湾的,我们从大陆搬了多少钱回来?我们一个艺人去大陆唱商业演出,每一场挣十万人民币,一年演出四十场就四百万人民币,台湾一百多个歌手,那我们每年要带回多少钱?台湾有多少人在那边拍戏?有多少人在那边主持节目?但是当S.H.E发一首〈中国话〉,被大家骂“亲中国”,这也是让我们演艺圈蛮伤心蛮难过的一件事情。我们去那边赚钱回来,然后我们又被我们自己的同胞骂,说我们去投共。原来真的有朋友问我怎么会要做那边的事务总监,我心想你有没有看我名片的抬头啊,是台北演艺经纪人交流协会,不是大陆的演艺经纪人协会,我只不过在那边做事情。不是我们的艺人说要去对岸演出就能演的,我们的确在做很多事情,为了去跟对岸建立介面、为了台湾的演艺事业发展,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很瞎的事情。

  去年,我们在台北小巨蛋体育馆办了一场演唱会,各位可能不晓得。那个人叫宋祖英,被大陆称为“国母”,她在台湾小巨蛋办演唱会的嘉宾是周杰伦、周华健等等。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这场演出没有卖票,它是赠票的。我们也在台中办过一个两岸联欢晚会,内地的电视台录播,大家都会觉得我们办这些事情很奇怪,为什么都没有消息?我们不能有消息啊,如果我们讲了,到时候各家媒体就又会攻击。

  其实对大陆来讲,它不需要你台湾什么东西,只要你台湾有对口单位,歌手按程式上台唱歌,对它来讲,就已经是功劳无限了,它就会觉得你好、你不错,你以后到大陆来它挺你。它帮不帮你真的左右你的生死,它不理你,你就会自然死亡,它愿意照顾你,你就会活得很好。那你活得好,你才能赚得到钱。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它。


努力也不见得会成功

  我常跟新人讲,在演艺圈你要记得一件事,“你努力了也不见得会成功”,这个我们和从小受到的教育“努力就会成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在演艺圈做了一辈子,他还是一个执行制作,很惨。但是也不能这样想:“反正也不会成功,干脆上街乞讨算了”。只是说我们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努力真的不见得会成功,但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但是跟新进来的人都这样讲,听进去的没几个。在一些歌唱比赛,经常会看到一些所谓的“通关魔王”,他们以前都是歌手,有些人曾经都出过唱片,都有红过,他抛弃原本的自尊,再回来当“魔王”,跟一些新人PK,只不过想博得大家再次注意他的一次机会,看起来多么地卑微。这是很令人心酸的现实。

  我曾经有过担任综艺节目竞赛项目评审委员,而被制作人要求放水的。制作人没有错,他为了收视率,他为了这个节目,他为了生存,他为了把当中的艺人捧起来,他没有错。可是在道德角度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今天我附和你认同你,当各位看到这个节目,看到这个评审委员,各位会怎样想?这也是我们常常在挣扎的一件事情,可是这就是现实,我们能怎么办?我们怎么去平衡它?


国际天后惨赔数千万

  有没有人知道这位天后是谁?(曾建元:Lady GaGa)

  对,教授说对了,全世界红翻的女神,怎么会在台湾开两场演唱会赔呢?事实上,光她的演出费就要数百万美金,这只是秀费,她来的专机有几台,她要载多少道具来台湾,一场的工作人员要上百个,这都是钱啊。大家觉得票很贵,第二场的票没有卖完。

  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其实已经没有人再敢办大型演唱会了,连这样的世界巨星都赔,我不知道还要办谁?但没有里子,也不能没有面子,你有见过国际巨星的演唱会送票吗,而且还不能光明正大地送?工作人员打电话拜托亲朋好友来看,真的让这个面子害死人啊。


卖血拍戏,捐精做节目

  这听起来让大家搞不懂在讲什么,其实你不知道有多少制作人在押房子或者是干嘛,然后筹钱在做这件事情?他们其实就是在赌博。拍戏的在赌我的戏会中,拍电影的赌我的电影会中,做艺人经纪人的在赌我今天捧你明天会不会红。其实很简单,都是在赌博。可是这不就是人生在做决断吗?就连自己上大学读什么科系都是一个赌博,如果都对的话,怎么会有人重修呢?也许毕业后就业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一样,这种例子很多。


血不能白流

  我相信这不只是在演艺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想一想,你做任何事情不要白做工,前两天我们不是有看到台湾的电玩很厉害,在英雄联盟第二季干掉韩国,拿了世界第一,这就是血没有白流,谁说打电动不可以出人头地,可以的。但是我们还是要从大局出发,我们血不能白流,说难听点,老人家常讲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这一、两年演艺圈过世了许多幕后的朋友,有很多人才三、四十岁,因为太操劳,很多人都是肝功能指数过高,爆肝了。有的也会突然心肌梗塞,也有些是得了癌症,我自己的朋友也走了好几个。看到这里,有时会想我们活着要干嘛?我们为的是什么?可是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也只能告诉各位你们的路真的还长,做任何事情不要浪费。


答问

  张硕:最近《中国好声音》爆红,从您一位专业经纪人的角度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吴权浩:这个问题,我们都有讨论过,但每个人的立场不是完全相同,在这我分享一下小弟的浅见。中国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带起了一个风潮,当然台湾也受到影响,它去买版权了,它从荷兰买了版权。

  这件事情非常妙,其实最早的版权不是浙江卫视买的,而是某境外频道,但是在大陆不能落地,它只能在特定的地方或是旅馆才能看的到,所以它觉得做这个节目有些划不来,所以才找其他电视台合作。

  再有浙江卫视真的很敢花钱,他们什么导播组、摄影组等等几乎所有的工作组的头儿都是从国外请来的,它一定要和国外播的一样,甚至每一张评委坐的椅子转过来的角度设计都一样,那一张椅子是八十万人民币,每一集的制作费是上千万人民币。

  它走正规的途径,它有版权,让别人没办法攻击它。中国这么大,这么多的人,难道找不出好的人吗?光是海选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这个节目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包含的因素太多了,包括它前期的行销制作、电视台全体的支援等等。但是,我也担心会有一个危机,你《中国好声音》这一季做得这样好,那我要不要做第二季?要吗?那第二季有没有第一季好?不知道。演艺圈绝对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如果第二季一差,所有人都会打你、骂你。各位想一想,像《超级星光大道》等等一些节目,是不是只有前面一、两届大家会比较记得,到第六届、第七届有谁还会记得?因为大家都疲乏了嘛。在演艺圈,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现在的节目所玩的桥段以前都有过,只是不太一样,拿来变一变,一个是流行,一个是复古而已。所以不得不在既有的东西上求新求变。

  杨东澈:听说五月天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他们会遇到像陈奕迅那些歌手在台湾演唱会票卖不出去的情况吗?

  吴权浩:据我所知,五月天没有遇到过这种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自己的老板,经纪人只是帮他们谈事情而已,他们有自己的公司,所有的版权是他们自己的。版权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微妙的,各位在KTV唱的每一首歌每年都是要付版权费的,最近去唱歌有没有发现很多歌都是像以前的那种老式的卡拉OK背景、什么欧洲、日本的风景,然后再把歌贴上去,因为版权贵嘛。五月天他们自己是老板,既然他们能决定收入多少钱的话,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拿捏得比较好。不像我们今天一般人开场演唱会,我要跟你歌手沟通,完了跟你经纪人沟通,然后跟你乐手沟通,很麻烦。五月天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是很有效率的,有效率就能赚到钱。

  曾建元:如果我们同学也考虑像吴老师一样本来不是学习传播专业的,但也想从事这个圈子工作的话,那他们要怎么去接触?

  吴权浩:各位同学如果要进演艺圈的话,不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最好还是正统的公司或电视台。像那什么在路上有人跟你搭讪,觉得你很漂亮,来拍个照,先交八千块,那绝对是假的。各位,如果我看好你,我要培养你,还要你先花钱,这样对吗?不对吧。做幕前的,记住让你先掏钱的绝对是假的。如果做幕后,从事新闻的话,我觉得台湾的新闻还是可以的,各位可以考虑一下东森或者是年代。如果是走娱乐圈电影部分的话,目前在台湾比较规模的还是中影股份有限公司,郭台强的,还不错,各位如果去的话,可以尝试,但是那个门槛也会比较高。如果是制作公司,就像柴智屏的可米瑞智文化传播事业有限公司等一些有听说过的公司。但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开始的待遇真的很低,能不能撑住是关键,撑住就是你的。

  曾建元:时间关系,今天的演讲就先到这里,如果还有问题想跟吴老师联络的话,可以先联系我,不要客气,再一次感谢吴老师,谢谢。


民国一○一年十一月十日九时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北病房大楼眼科部A一二零零五病房校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5519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