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洪秀柱在競選中打出『依道不依勢』的口號,這五个字值得思索,可以引發我們對中華傳統政治倫理與現代民主精神之聯想。

  儒家政治倫理,讲求『道』之践行與否。『道』,意蕴無穷。『道』的一个重要指涉,便是——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使天下复归于道』——孜孜于『道』的實現,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乃是历代儒者不絕于缕的至高理想和畢生追求。一言以蔽之,『道』之于中國古人,有如『民主』、『憲政』之于現代人。

  然而,『道』之實現,却并非易事。孔子就曾哀叹說:『道其不行矣夫!』『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废也與?命矣。』在孔子的時代,『禮崩樂坏』、『天下無道』便已成為儒者所公認的社會常態了。

  秦始皇混一中國,以『王』僭『帝』,更是徹底將三代的禮樂秩序犁庭掃地,『三代之道』于是焉土崩瓦解。秦始皇變『天下有道』為『天下無道』,從此,大一統取代封建,君主專制取代等级制,『霸道』取代『王道』,然而最重要的是——『勢』取代了『道』。

  何謂『勢』?『法,术,勢』是也,帝王术是也。韩非子讲得很清楚,『执勢以御臣下』。『勢』,代表着絕對權力。這种絕對權力,不仅不受横向約束,也不受纵向分割。所謂『君持柄以处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勢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

  『去勢』,『大勢已去』,『無權無勢』,『勢力』,『失勢』,『不畏權勢』……這些名詞在漢语之中的意蕴、褒貶如何,已经不证自明了。

  『勢』字一出,犹如天花板一般,自秦以迄于清,中國人皆被迫在這天花板之下过活。秦漢以后的中國人,最愛談的是『天下大勢』而非『天下大道』。潮流所及,除了入祀孔廟的大儒們(比如朱子、阳明、方孝孺),就連讀書人也不曾免俗,這難道還不令人感到警醒嗎?

  『勢』絕對有悖于傳統之『道』,也是中國成長為憲政的最大阻礙——中共领袖毛澤東,不就是自稱『马克思加秦始皇』嗎?『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甚至于,在孫中山宣傳共和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用了『勢』這个詞。雖然,國父最后想要表達的仍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明代大儒吕坤說:『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也。』

  他說得多好!

  『道』和『理』在這里可以互訓。無分『論道』還是『讲理』,都與『勢力』無关。從來都是士志于道理,從來没有士志于勢力;

  『道』與『勢』的不斷對立、抗爭,最終爭取挣脱『勢』的束缚——這就是中國走出千年傳統的酱缸、擁抱現代民主憲政的『道路』。這既是回轉,也是開新;既是复古,更是前進。『以道抗勢』,『以身衛道』,這在國史上亦是史不絕書的。明初大儒钱唐,當朱元璋貶抑孟子之時,挺身而出——『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独立,不屈,不讓『勢』定于一尊,這便是『道』的意義,也是尊重个体价值、秉持多元主義的現代憲政精神。

  憲政的最大意義,就是先确立一个最大的公約数——在确立了生命、财產等人身權利的基本保障后,對一切不一致的一致尊重。清末最先開眼看世界的先進士人,由衷發出了『憲政亦道亦德,帝制不道不德』的浩叹。

  能繼承中華道統的,絕不是帝制、專制。

  能繼承中華道統的,只有憲政。

  『依道不依勢』的儒學理念,是與現代憲政理念恰合符節的,也是將來大陆中國走向民主憲政所应當優先吸取的思想资源。以上千言萬语,不过為了揭橥這样一个簡单的事實而已。

  惜春

  2015年6月29日

主題徵文啓示:http://www.yibaochina.com/new/FileView.aspx?FileIdq=6228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500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