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 聞鐸

  2015年7月

  據台灣媒體報道,有不少的網友在新黨主席郁慕明的臉書上叫他「滾回中國去」,郁慕明在臉書上作出統一回覆,稱:「有志氣的台灣人本來就要回到大陸去,帶著我們的民主、自由到大陸去!」而在上個月的16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中華民國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強調:「台灣民主是應該吸引大陸13億民心。」

  昔日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宣傳強調「反攻大陸」、「反共復國」,而今強調的是民主價值對於中國大陸的重要性,這個轉變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中華民國憲法 / 公民記者攝)

  抗日戰爭甫結束,中華民國還未得到喘息的機會便立刻投入對中共的戡亂戰爭。中共得到蘇聯鉅額的軍事、經濟援助,對中華民國造成重大威脅。在此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5月10日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12月10日,蔣中正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規定,宣布除新疆、西藏、青海、西藏、台灣外全國進入戒嚴。翌年,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亦宣布戒嚴。繼而,民國政府播遷台灣,正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蔣中正經過反思大陸淪陷的教訓,其中重要一點是在條件尚不成熟的環境下匆忙實施憲政,導致權力分散,不能有效與中共作戰。這也是戒嚴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凍結了部份憲法中所規定的權利,但是在台灣仍然推動地方自治,以台灣作為反共復國基地,對台灣實行「三民主義模範省」建設,期待有朝一日能將建設模範省的經驗帶回大陸,同時在宣傳與教育中強調民國才是中華正朔、中華文化守護者的身份。

  由於實施戒嚴,對教育系統直接控制,在當時的學校中設有國民黨黨部,公立學校的教師大部份都加入了國民黨,這樣就能直接向師生們灌輸反共復國的理念。教育內容方面著重強調對中共真面目的認識,如共產黨所實行的殘酷的階級鬥爭、作為蘇俄走狗的身份、在大陸地區屠殺百姓等內容。為了防止共產主義及台獨的思想滲透,在風雨飄搖之際需要統一的思想抵抗,鼓舞精神,以勵光復故土,這時候便會宣傳對領袖忠誠,「國父」和「蔣公」會經常出現在課本中。在中華文化的教育中,國民黨作為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對抗代表馬列主義的中共。在國中有「公民與道德」,高中有「三民主義」,大學有「國父思想」等必修課,在各類型的考試中,如升學、出國留學、公務員考試,都會考到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科目。另外,不少大學和中央研究院都設置了「三民主義研究所」。

  在今天多元開放的環境回頭看歷史確實會發現不少時代局限和弊端,比如過多強調「三民主義」、「國父思想」造成了思想的封閉,限制了教學自由與學術自由。儘管這些政治教育在戒嚴時期是爲了整肅「軍」心以合力反共,還是引起了臺灣本土派人士的反感,放到今天也會讓大陸人感同身受。

  在文化藝術方面,由於配合「反共復國」國策,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皆被納入國家論述體系,透過相關機制,幾乎所有的文藝人士都進入「為國策服務」的系統中。1950年,在台灣成立了「中國文藝協會」,在協會里設置了「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鼓勵「反共的戰鬥文學」。軍方方面,則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及「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於1960年代初,由蔣中正倡導的「毋忘在莒」,促成「戰鬥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到了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無論是古典書籍、古董收藏物等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收藏品都遭到大面積的焚毀,名人古墓遭到挖刨,連儒家思想創始人孔老夫子也難逃厄運。爲了反制中共在中國大陸上的文化滅絕活動,蔣中正遂在台灣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弘揚傳統文化,與中國大陸正在發生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自蔣中正1975年去世,蔣經國於1978年繼嚴家淦之後成爲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雖然逐漸立足于台灣本土而發展,蔣經國並未將蔣中正「反共復國」之夙願忘掉。據民運人士,現正被囚禁於中國大陸的王炳章回憶,在1983年時蔣經國派人到紐約與他取得聯繫,表示「願意與大陸民運誠心合作,推翻中共專制,民主統一中國」。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佈解嚴,同日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在會上蔣經國表示實施民主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將能夠打擊共產主義,解嚴後的臺灣將能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


(1948年,南京。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報到人數統計表 / LIFE雜誌)

  1991年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并頒佈「國家統一綱領」,中華民國對於大陸的國策由軍事、革命手段轉變為追求和平方式來進行。李登輝於1996年的就職典禮上,他表示「今天我們在台灣實現了中國人的夢想!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奮力追求的是,建設富強康樂的新中國,與實踐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理想」。「我們相信,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在台灣做得到的,在中國大陸也可以做到。因此,我們願意以建設的經驗,導引中國大陸發展的方向,以進步的成過,協助億萬同胞改善生活福祉,進而集合兩岸中國人之力,共謀中華民族的繁榮與發展」!

  註:李登輝近年來(如2015年在中正大學講話)則表示,1991年他要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但那時國民黨還有人孜孜於「反攻大陸」,他於是制定「國統綱領」。「國統綱領」有很嚴格的規定,要中國自由化、民主化、所得分配公平之後,再來談統一的問題,那是「故意這麼做的」、要講給「老先生」聽的,「老先生」們聽到可以不必打仗而達到三民主義和平統一中國,也就「很樂意」地同意終止戡亂條款了。

  而被外界視為「軟弱」的馬英九,也一直堅持著中華民國的民主價值觀,每每在六四紀念日、雙十國慶等時間,向大陸傳遞自己的民主信念。在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的國慶演說中,馬英九以民主價值向大陸釋放對話基礎信號:「中華民國的民主成就吸引了世界華人的目光。台灣已經證明了,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上,實行民主、深化民主,完全可行。我也相信,台灣與大陸的互動過程中,不僅經濟可以互補、文化可以交流,而民主法治也同樣可以對話。」去年國慶演講中,馬英九亦作如此表態:「今天,我們要再次呼籲海峽對岸:此時此刻,正是中國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當前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古人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大陸13億6千萬人民在進入小康社會的同時,當然也希望享有更多的民主與法治。這從來就不是西方人的專利,而是全人類的權利。」「我們認為,民主的發展沒有公式,憲政制度也難以移植,但我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以中華民族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一條兼顧穩定發展與民主自由的道路。站在共享血緣、文化與歷史的基礎上,我們樂意與大陸及港澳人民,攜手合作,交換經驗,共同探索中國大陸推動政治經濟改革的最佳方案。相信2千3百萬的臺灣人民,也都樂於分享民主經驗,讓炎黃子孫的成就在世界發光!」


(1948年1月,中國上海。參加首次直接選舉的選民。 / 網絡圖片)

  由蔣中正的「反共復國」到今天藍營之「民主統一中國」論的轉變,展現的是自美蘇冷戰結束,隨着國際局勢的劇變以及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和平統戰」等政策的實施,中華民國政府由過去的軍事、革命手段光復大陸到和平、民主統一兩岸的因應轉變。在今天互聯網發達的環境之下,即便大陸的電視傳媒及報紙雜誌被中共控制著,大陸民眾仍可通過各種社交軟件的使用瞭解到台灣選舉的情況,間接參與其中,體驗到民主選舉的重要性——合法地位的授予。能說明這個影響的事實,莫過於在大陸互聯網上有許多網友使用的頭像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等民國符號。除了是對於抗戰主體的中華民國政府給予認同,還包涵着對曾經擁有過的「一人一票」的國家歷史的追憶——1947年年底,中華民國在艱難處境之下仍堅持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2961名國大代表,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國民政府履行了孫中山先生「軍政-訓政-憲政」的建國方略,以及對全國軍民「建設民主憲政」、「還政於民」的承諾。

  被美國總統譽爲亞洲的「民主燈塔」的中華民國是否能將民主之光覆蓋整個中國大陸,或者說大陸能否重返曾經走過的一條憲政民主「正軌」,我們拭目以待。

  編者按:本刊所發表文章均不代表本刊觀點;本刊鼓勵各種正反意見熱烈爭鳴。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536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