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國運
作者:陈奎德
 
编按:今天,2016年10月10日,是中國民國105年國慶。作為中華文明近代以來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中華民國的持續存在,她的 憲政法統,她的 民主轉型,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選項。不久之後,當潮流湧起,我們必將面临又一次偉大的歷史抉擇。
 
 
 
2010:轉捩之勢 
 
2010年歲末,兩樁引人註目的事件,闖入人們的視野,陡然呈現出中國的真實境遇:
 
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的一把空椅子,猶如一把無形之尺,丈量出了中國與現代文明世界的距離。 
 
因朝鮮挑釁而引發的東北亞戰雲壓頂以及朝鮮在美韓反彈下罕見的退縮,反襯出了北京在國際事務中的日趨邊緣化的外交困境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上述事件其來有自,非空穴來風。就2010而言,它是下述系列事件脈絡的終點: 
 
自年初始,正當北京陶醉於“中國模式”之類的中國夢境中時,Google公司因不堪中共審查,不願助紂為虐,宣佈退出中國。此舉引發軒然大波,至年終,維琪洩密資料證實了北京當局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此事凸顯了該政權的高度壓制性。 
 
由富士康事件為導火線的中國罷工潮,預示以廉價勞力為重要特徵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北京傲慢的政策與做派導致國際反感。 
 
人民幣匯率問題導致與美國長期的糾葛。 
 
在南海事件中,北京稱南海為其國家核心利益,引發周遭國家疑懼,並迅速向美國靠近。 
 
釣魚島事件中,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艦在釣魚島海域相撞,對中日關係投下長長的陰影。 
 
在朝鮮潛艇魚雷擊沈韓國天安艦事件中,北京未予認可由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典等國組成的國際調查團有關天安艦事件結論,從而助長了朝鮮的進一步挑釁 意向。 
 
在朝鮮炮擊韓國延坪島事件中,北京故技重施,不問是非,只呼籲各方忍讓而回歸六方會談。終導致韓國忍無可忍,以連續大型軍演計畫回應。朝鮮對此瘋狂叫板戰爭,甚至以核戰相威脅。然而,當韓國不為所動、開始二次軍演後,奇跡發生,朝鮮突然變臉並示軟,其前倨後恭之態,令北京外交突墜尷尬和羞辱地位。 
………… 
 
諸事種種,預兆了北京政權2011年的基本生態。 
 
2010中國政治外交形勢的逆轉,其源蓋出於北京政權的基本性質,出於它與普世價值的內在衝突。倘無實質性的政治改革導致的制度變遷,上述困境無法化解,將愈演愈烈。 
 
核心的問題是,政治轉型之風將起於何方青萍之末? 
 
在當下中國這樣一個典型的警察國家, 連零八憲章如此溫和的訴求也遭遇嚴酷鎮壓,連廢棄多年的株連做法也居然重新啟用,上層集團仍然容不下哪怕貴為總理發出的幾句開明之聲,日漸走向類似晚清的“皇族內閣”,而經濟上“國進民退”之勢似有當年清室收回四川民間路權之態,……人們不禁要問,從統治集團方面還能期待任何改革的政治意願嗎? 
 
在此背景下,中國民間,海內海外,“革命與立憲”之爭再次洶洶而起,恰如一個多世紀前康梁與孫文的那場著名爭論一樣。 
 
然而,今日之中國,猶是晚清之神州,仍會再次陷入宿命式的歷史迴圈乎? 
 
 
啟動百年法統
 
不。2011的今年,是辛亥百年。它提示國人,畢竟,當下已不是晚清了。 
 
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它留下的政治遺產:中華民國——她的百年存在。她的 憲政法統。她的 民主轉型。 
 
它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選項: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從零開始去摸索走“革命或者立憲”的路徑了。持續生存了一個世紀的中華民國,把現代中國的法統問題推到了國人面前。 
 
現代中國是否存在有憲政法統?如果有,它是什麼?附麗於何處?這是一個需要重新省視的根本問題。 
 
面對當代的政治現實,不可否認,現代中國存在兩個相互競爭的法統:即,中華民國(ROC)法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法統。 
 
自1912年起,從袁世凱主政的民國政府到其後的北洋政府,從孫文另立的南方政府,到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及至南北統一及其之後的十年國家發展;從抗戰爆發到日本投降,從內戰爆發到國民政府戰敗而播遷臺灣,從以戒嚴法凍結民國憲法到1987年的解嚴(解除戒嚴法、解除報禁黨禁),從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到2000年和2008年兩次政黨輪換…….。中華民國,血火煎熬,飽經憂患,歷經滄桑,有時(1937 和1949)幾乎面臨國將不國的危局。 
 
然而最重要的基本事實是,她終於存活下來了!更有甚者,歷經百年風雨的她,今日煥發出了成熟而富有魅力的光彩。雖然地處一隅,然法統猶存,合法性日益強固。經過“寧靜革命”,她成功完成了民主轉型後四次總統直選,實現了第二次政黨輪換。民國的法統,已然鞏固;民主政制,已然穩定;政黨政治,已然成形。 民生狀況,亦遠超對岸矣。 
 
反觀1949年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韓戰、閉關鎖國、暴力土改、鎮反、肅反、三反五反開始,經合作化,工商業國有化,反右,大躍進,公社化,大饑荒,四清,文化革命,聯美抗蘇,到民主牆,改革開放,六四屠殺,在同盟同質國家蘇聯與東歐解體後,經濟上拋棄毛主義,通過權貴市場化,重商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導致經濟起飛,貪汙腐化橫行,貧富差距擴大,堅守一黨壟斷政權,壓制基本自由與人權,走向德國第三帝國式的政制。…… 
 
 事實上,這兩個法統,兩個政治實體是存在競爭關係的。對二者合法性( legitimacy )的比較,不難得出如下最基本的結論。 
 
   首先,從兩種法統源頭看, 1911年辛亥革命和 1949年共產革命,何者具有合法性根基?辛亥革命及其創建的中華民國,依據的價值是基本上符合占主流的現代價值系統(民族、民權、民生,它基本上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革命價值系統的翻版,同時加上了一些當時流行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大略可以相當於當代歐洲不少國家所奉行的社會民主主義。而1949年共產革命的價值(公有、集體主義、階級專政、計劃經濟)則是正在消亡的價值系統,已經被 20 世紀的歷史演進所否決。 
 
    其次,從1949年後中共統治下駭人聽聞的歷史悲劇(鎮反、反右、三年大饑荒、文革、六四屠殺……等致非正常死亡八千多萬人)導致對其政權法統的否定。 
 
    第三,是中華民國「寧靜革命」的民主化成功經驗和經濟奇跡對中共仍在堅持的極權制度的否定。 
 
    第四,是鄧小平式的「改革開放」的實質 (「辛辛苦苦幾十年,醒來回到解放前」)對共產革命及其意識形態的否定。所謂「改革開放」,其實際內涵,就是把共產主義強加於中國社會的那些痕跡,儘量抹去。 
 
    第五,是共產主義大潰敗的全球冷戰結局對中共政權的否定。 
 
    第六,是通過戰後歷史的檢討即1949年之後三個中國人的社會(大陸、港、臺)的分區式的制度性競爭昭示的方向導致對大陸政權的否定。
 
兩相對照,對比是清晰的。現代中國的真正憲政法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有鑒於此,人們就不難理解何以龍應臺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及其北大演講在中國大陸引發的強烈的正面反響了。 
 
  誠然,必須客觀看到,作為兩個政治實體,中國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將近半個世紀時間內,是相互隔絕獨立演化的。這種隔離,造成了雙方國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的“外在感”、“他者化”和與我無關式的情意結。同時由於所占國土面積和人口多寡的極端不對稱,中華民國國民自然會萌生出強化自己所生所養地域的認同感。這是正當的身份認同,無可非議。它也構成當下兩個法統“維持現狀”的正當性民意基礎。
 
然而,從長程歷史看,樹欲靜而風不止,法統問題最終是會回到兩岸中國的。它是將來中國政治中無法繞開的基本問題, 也是解開中國走向的鑰匙。同時,由於目前海峽兩岸官方業已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兩岸經貿和人員將進入更大規模交流時期。從長程看,長期隔絕而生的疏離感必將日益淡化,命運共同感勢將日益滋生。無論何人何種背景,只要居留大陸,北京政權制度化的壓抑、封鎖及其對基本權利的侵犯,像空氣一樣,環繞每一個人,任何人都無所逃遁於天地之間,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滋生掙脫牢籠的衝動。
 
天下苦秦久矣!
 
中華民國雖然身處臺灣一隅,然中國老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海內外的華人同胞,切不可低估了中華民國憲政法統的道義力量,切不可低估中華民國法統在大陸國民眾中的感召力。事實上,龍旋風的現象就已經傳達出了清晰地信號。中華民國憲政民主體制,為同共產政權進行和平競爭、逐鹿中原預留下根本的正當性的法統資源,為未來中國走上民主憲政之路垂範立標,留下至關重要的血緣命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偉大的政治遺產,也是臺灣同胞的生命安全線。只有身懷自信,落落大方,坦誠交流,直言不諱,才是真正保障臺海安全,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根本之道。這一法統,與中國近代國運,一興俱興,一亡俱亡,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多年前,筆者曾寫道:“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恐怕任何想像力豐富的智者都不可能預料到一個遠離中國大陸的邊陲小島——臺灣,會對中國人的整體的生存方式,會對廣袤的中國大陸產生重大而他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種可能性在今天出現了。是謂‘臺灣奇跡’。” 而“臺灣奇跡”,從根本上說,正是中華民國的法統創造的奇跡。 
 
值此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富於政治敏感者已經洞見到了,當代中國政治正在孕育重要拐點。天下事,預則立。為今之計,當未雨綢繆,開放多年塵封的現代中國的法統問題的討論,啟動百年中華民國憲政法統。通過適宜的歷史機緣,在中國大陸的政治競爭中,引入中華民國憲政法統,使她與中國的各種政治力量一起,與大陸近年湧出的《零八憲章》一起,創造出一個生力充沛五彩斑斕的多元政治生態。在筆者的政治想像中,當代中國大陸國民血淚凝成的《零八憲章》將會同穿峽過海運行百年中華民國憲政法統,在交融與競爭中,構成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雙翼,引領中國進入真正富於人類尊嚴的文明世界。 
轉載自縱覽中國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705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