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温家宝的政改讲话与刘晓波获诺奖

温家宝从今年8月21日到10月3日,紧锣密鼓地发表政改讲话,谈到一个国家言论自由不可或缺。由此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关注温家宝,你会发现时间上选择连续政改讲话恰到好处,利用的讲话地点也是有备而来。在国内和在国外两种场合,所要讲的内容都起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国内的政改讲话引起了国内民间、在网络的广泛讨论,在国际上的政改讲话,使得各个国家鼓起了勇气,并向中国人权现状叫板,拉动了国际大环境,这极大地鼓舞了诺委会。连续的政改讲话时间用的紧凑,影响之大,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温家宝他所起的作用回顾一下这精彩的一个多月人们才会发现。往年诺奖在党内顽固的压力下,诺贝尔和平奖始终花落他国,其实中国一些为民主而奋斗的优秀者,都有机会获奖。然而党内的顽固派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干扰和破坏,就连去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得奖后感言羞愧。然而中国61年了与此无缘,中国政府从未感到羞愧过。“温家宝现象”告一段落,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

这次刘晓波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给党内顽固派们一个措手不及,本来各媒体、CCTV国内各网站都都设有专栏报道诺奖各项得主的报道,他们以为施压手段非常成功,但当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出来后,对于这一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几乎用粗暴的手段来对付来自和平的庆祝,把所有媒体上评论专栏全部撤下。使得用钱来说话的中国没有了自信,很尴尬。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对国内民间从现时看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是一种鼓舞,那么对中国的和平转型有多大影响,有待今后验证。

二、 对今后的形势不容乐观

十年来维权道路艰难曲折,十年来和解道路起伏跌荡。现实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不容乐观,为了抗议而抗议,我们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几乎停留在抗议的层面,无法再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但我们往往在实践中又不情愿地接受教训。在理论上我们常常用哈维尔、米奇尼克和瓦文萨等等以及其它国家的转型经验来更新我们的思想(思维),来鼓励自己,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几乎把他们忽略的一干而净。至今还没有形成朝野民主派的良性互动,甚至还要放弃掉。有的朋友提出要么走上层路线,;、要么走民间路线。孤立地选择哪一种路线,都容易犯政治上的短视,就会陷入为了对抗而对抗的泥潭中。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多元的参与,在转型的这一过程中,顽固派、毛派、新左派还有其它派还会不断制造麻烦,因而民主派的道路走起来并不轻松。不能轻易的抵制来自上层政改的声音,来扩大民主派的影响力,那么才有可能有效地遏制顽固派的势力。把朝野民主派分别孤立的提法,就有可能造成中国的社会转型来的漫长而艰难。

我们要主动地创造互动的环境,更要抓住创造互动环境的每一机遇。上层民主派离不开来自民间民主派的支持和互动,同样的道理,民间的民主派也离不开来自上层民主派的支持和互动。一旦朝野民主派的互动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宪政民主就摆在议事日程上来了。要走到互动这一天并不容易,顽固派、既得利益集团无论在上层还是在地方上还很庞大。朝野民主派力量很单薄,更谈不上有形成规模的活动了。朝野民主派不能互动的最主要原因,一旦有上层民主派发出政改声音,不用顽固派做什么,早已被民间一部分自由派所拒绝,而压下去了。这次“温家宝现象”既没有得到上层既得精英的支持,也没得到民间自由派的支持。因此在中国很难产生叶利钦式的人物,这必然使得上层的民主派人士接近或与民间民主派人士互动产生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增强包容、团结和广泛接纳的意识,并且团结广泛的中间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走回头路,不会吃二遍苦,不会受二茬罪。

民主不是仇恨和排斥哪一方,也不是搞敌对,民主是更多地是包容和接纳。分享、共享民主没有界线之分,没有党派之分。在社会转型中,以民主健康的素养来处理民主派间问题,使之达成相互间的理解和妥协。民主社会其实是在更多的妥协和包容精神下来发展民主的。面对专制抗争中包含着妥协,妥协中包含着抗争。而不是为了抗争而抗争,那样我们就会处在对抗的层面而难以提升自己,从而陷入困境;也不是为了妥协而妥协,那样我们就会处于被动之中,而不能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良性变化。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并不会给带来很好的东西,无非还是那些套话和口号。这些套话和口号的提出不是改变一党专制,也不是要政改。它都要维护这一专制制度。在上层力量没有较大的变化或民间社会没有强劲的压力下,政治改革不会提到桌面上来。中国的转型主要的动力来自国内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例如越南的政改方面,台湾方面及港澳地区的互动。三是国际大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总之,中国的社会转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促成。

2010年10月15日

《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hinaeweekly.com)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4359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