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了。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早已成为大陆教育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所有“专家”、“学者”的“高见”,都是在共产党允许的范围内争论不休,不敢越雷池半步。故而,所有的“高见”都是治标不治本,不敢触及大陆教育界最严重最根本的体制弊端。

  又一个“教师节”前夕,敝人斗胆与执政党唱个反调。从胡乔木的中学母校校风说起。

  中共红色才子胡乔木的中学母校是江苏省扬州中学。这所中学是全省全国的名牌学校,创建于光绪28年,今年是建校110周年。这所中学在中华民国时期,不仅培养出了胡乔木,还培养出了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他在扬州中学读了六年书。还培养了大文豪朱自清,另有大陆不愿提及的中华民国的经济部长赵耀东。

  胡乔木于1924年至1930年六年间,在扬州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学业。在母校建校80周年的时候,他在给母校的祝贺信中说:“扬州中学在旧时代并没有教育我走上革命的道路,那是当时的先进思想家和一些先进的同学帮助我的。但是它教育我成为一个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人,仍然使我深深感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扬州中学》49页)众所周知,胡乔木此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负责抓中共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且是著名的左派,是与“资产阶级自由化”作斗争的主将。他在信中竟然对“没有教育我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母校没有丝毫的批判,甚至存有“深深感激”之情,似乎有点不可理喻。我们今天深入剖析一下胡乔木总结的旧社会扬州中学的“八字”校风,便能够探索出他的“深意”了。

  “正直向上”是扬州中学校风的前四个字,包含两个词,“正直”和“向上”。“正直”,一是要“正”。俗话说:“坐得正、行得正,不怕半夜鬼敲门。”为官受贿不算正,学术抄袭不算正。二是要“直”,真话大胆说,假话决不说。直立可弯腰,奴性不算直。“正直”是人格,是人生的灵魂。“向上”是精神,是人生的动力。就是伟人毛泽东所教导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然“天天向上”难以达到,天天锤炼“向上”的精神是可以做到的。这个“向上”,包涵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向上。“热于求知”是对科学文化的不懈追求、永不满足。“正直向上”是“热于求知”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最强大的前进动力。胡乔木所言的“正直向上”,应该不包涵政治信仰,不然怎么说“并没有教育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呢?事实确实如此:信仰马列主义可以正直向上,信仰三民主义也可以正直向上;信奉唯物主义可以正直向上,信奉唯心主义也可以正直向上;党员团员可以正直向上,善男信女同样可以正直向上。从本质上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可称为孔孟之道育人的精髓。尽管毛泽东曾经严厉批判孔孟的“人本主义”:“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但胡乔木不能不承认,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无论历史往哪个方向发展,“杰出人材”总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第一动力。他从扬州中学八十年的历史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只要确立了“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人格精神,就能“伴随成长”、“受益终身”,就有了成为创新型人材的基础和希望。扬州中学这座以理工科为重点的名校,在“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校风熏染下,不仅为新中国培养了四十多位两院院士,而且培养出了江泽民、胡乔木、朱自清、赵耀东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还有包括江泽民养父江上青在内的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许多仁人志士。这样的人才又岂止扬州中学校友,当代中国不乏其例。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他创造发明了世界第一株杂交水稻,为全人类的温饱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自感不适合行政工作,不适应政治活动,至今没有入团、没有入党、没有做官,属无党派人士,无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你能说他的人生动力来自“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的政治信仰吗?还有“中国第一善”陈光标,他热衷于慈善事业,却是个非团非党非官的普通公民。他坦陈,从出生那时起,父母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好人”,他永远铭记于心。

  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学要去行政化。”敝人沿着温总理指示的路径,冒昧追问一个敏感问题:“扬州中学在旧社会五十几年中,培养出那么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培养出那么多“两院院士”;新中国六十多年,毕业生数量是旧社会的好多倍,因何没有培养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没有培养出一名“两院”院士?总根源到底在哪里?中华民国时期,周厚枢长期担任扬州中学校长,他是不是国民党员,从来没有公开过,不便肯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扬州中学从来没有建立过国民党分部、支部,从来没有建立过三青团分部、支部。没有教育学生“革命”,也没有教育学生“反革命”,只教育学生“正直向上,热于求知”。因为这是“平民学校”,这是“全民教育”,不是某个政党的下属单位。是为中华民族培养接班人,不是为某个党派培养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中学首先建立了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政治上实行统一的“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放弃了“正直向上”思想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个性被磨平了,棱角被磨光了,“热于求知”的激情被共产主义信仰取代了,怎么能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呢?所以敝人斗胆说,中小学必须实行校长负责制,不应该有党委(支部)的双重领导;教学必须实行教师负责制,不应该有团委(支部)的双重教育。信仰马列主义、要求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的教师、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建立党支部、团支部。信仰共产主义的教师和学生,与信仰宗教的或者什么都不信仰的教师、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决无高下优劣之分。信仰完全自由,只要具备“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品质,无论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都是优秀人材。唯有这样的中小学教育,方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材,高素质人材。据报载,美国许多著名大学,认为大陆留学生缺乏基本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小学普遍建立党组织、团组织,过于强调“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造成的弊端。没有政治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何来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何来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敝人有幸成为胡乔木的中学校友、学弟,对此有痛切的感受。我出身在贫困的农村,小学初中都是在农村攻读的。进入扬州中学读高中时,不仅腼腆,而且胆怯,性格内向不擅交际,加上不太愿意向党团组织请示汇报,却在暗中追求学业上的出类拔萃。从初中到高中,既没有入团更没有入党。母校最让我难忘的师长不是党团委书记,而是语文教师吴龢先生。他教了我两年的语文。因为我来自农村,生活经历复杂,写作素材丰富,又因为酷爱课外阅读,写作方法新颖,吴老师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几乎对我的每一篇作文都给予高分,并举荐我担任语文课代表。那时扬州中学有同级不同班的老师之间互改作文的教学法,吴老师竟然把另一位老师评为70分的我的作文《取经》改评为95分,并推荐给校学生会主办的黑板报刊登。我所以高中未毕业投笔从戎,虽然有报效国家之心驱使,更多更大的动力还是吴老师对我的教诲:“作家不是大学课堂读出来的,作家是社会大学锤炼出来的。”据我所知,吴老师当年不是共产党员,但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正直向上”的楷模,他的这番话让我铭记终身、受益终身。我的前半生,因为生存所迫,工农商学(教师)兵五业全干过,失败后不气馁,坷坎中更努力,把复杂的人生经历当成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已经在大陆和海外正式出版了包括十几部专著的数百万字作品(非自费)。还有千万余字的三十多部作品已经完稿,正寻求并等待出版机会(等待时代变迁)。年近“古稀”的我有决心有信心做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笔耕不辍!敝人不敢自诩为不寻常的人,但自信是一个“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人。

  今年是母校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敝人前些时曾将这篇短文寄给学校领导人,希望在《建校110周年论文集》上公开发表。领导人回信说基本赞同我的意见,但公开发表出来恐有“反对共产党领导”之嫌,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是啊,仔细想想,这位领导人说的很对,共产党说培养创新型人材,并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只是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如果在创新型人材培养出来之前,首先削弱党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他们当然不可能接受,当然要奋起反击。只要共产党政权不动摇,能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材,中华民族能不能振兴,一切都是次要的。敝人这篇短文的观点在共产党看来肯定是“反动”的。

  国内不能公开,只能求助于贵刊《公民议报》刊登,向海内外有识之士彰明敝人的“反动观点”。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大陆的中小学教育献计献策,让大陆的中小学教育进入世界一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更多更快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接班人贡献力量!

2011年5月 初稿
2012年8月 修订

作者为独立中文笔会的新会员

《公民议政》首发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5092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