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曾建元教授:什麼樣子的課綱應該反對?

——兼論「教育本質」

文/探春

  日前,由高中生發起的「反課綱運動」,佔領部會,引起震動。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曾建元先生撰寫了一篇題為《課綱爭議解決應回歸教育本質》的文章,反對中國國民黨政府「黑箱作業」、「政治算計」的新課綱,并認為「教育不是型塑順民的政治工具」、「應回歸教育的本質」, 呼籲堅持「多元」和「本土」,以此發揮台灣在華人社會中的「示範作用和責任」、「開出新路」。

  反課綱運動,已為蘇迪羅雨打風吹去。天災帶來的「息事寧人」,並未能阻止「餘波蕩漾」。曾建元先生這篇短文所傳達的觀點很有代表性,頗具討論和辯白的必要。

  首先,對於曾教授「教育不能淪為政治工具」的看法,吾人深表讚同。如果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真的有「相關人士」說過「教育就應當為政治服務」這樣的話,那麼確是「大言欺世」(欺侮之「欺」),理應撻伐,并向全社會鞠躬致歉。吾人以為,教育,不僅不應當為政治服務,甚至不應與政治有任何牽連(特別是人文學科的教育),這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共識。

  曾教授舉了香港民眾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運動的例子,以與本次反課綱運動相互印證,并認為台港兩地的這兩次運動具有「相同的歷史意義」。對此,吾人無法同意,絕難認同。

  眾所周知,意圖強加於港人的國民教育科及德育課程,背後黑手並非梁振英的所謂「港共政府」。香港政府至多不過跪受筆錄,真正的黑手不言而喻——乃是北京的中共當局。

  中共當局在這個國民教育課綱中,意圖推送類似于大陸地區人民從小就被強制灌輸、耳濡目染的「忠黨愛國教育」。從課綱內容來看,竟然有「中國共產黨是忠誠、無私的執政團體」這般啼笑皆非、引人作嘔的語句,使人一望而知其非謬、不證自明其險惡。這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就科目性質而言,難以劃歸,不倫不類;就科目內容而言,鼓吹效忠中共、強迫服從統治,確實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工具」。

  吾人對香港民眾後來聲勢浩大的反對運動,無條件地支持,百分之百地讚成。而香港民眾抗爭的成功,正如曾教授所言,乃是「根植人心的法治精神與自由理念,這是港人共同珍視的核心價值,斷不容執政者強橫踐踏」。

  一言以蔽之,香港課綱,關涉到了價值判斷和人格塑造的根本問題。價值問題,生死攸關,不容輕忽。這也正是「教育的本質」。

  然而,曾教授將中國國民黨政府所頒行的新課綱,與中共在香港所推行的這類洗腦課綱相提並論,顯然是引喻失義,難以自洽。

  我們看到,馬英九政府所頒布的新課綱,只是在歷史科目上有所改動。不特此也,課綱也僅只是「微調」而已——「鄭氏」改為「明鄭」,「日治時代」改為「日據時代」,「慰安婦」加上「被迫」字樣……試問這些歷史事實上的微調,與「威權和舊價值」何干?難道新課綱鼓吹了「中國國民黨是公正、忠誠、無私的執政團體」了嗎?試問如果香港的歷史課綱直言「英國殖民統治」,那麼港人還會如此如臨大敵嗎?試問,在新課綱《台灣史》和《中國史》並行、學校可自由選用、微調內容不計入考試大綱這些情狀之下,它對「多元文化」和「台灣主體」又會有多大影響和衝擊呢?

  同樣,一言以蔽之,馬英九政府擬推的新課綱,並非「去台灣化」,更不是否定民主價值、肯定威權舊價值。它只是一個事實判斷的問題,並非價值判斷,更不是什麼政治上的洗腦和人格上的型塑。它,也與「教育本質」關係甚少。

  退一萬步講,哪怕馬政府完全恢復了威權時代的「大中華課綱」,并實現了「去台灣化」,試問這又對于台灣今日的「多元價值」和民主價值觀有多大影響?難道今日台灣民主的基礎不在於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嗎?

  顯然,曾教授和大多數鼓吹台灣本土化的人士一樣,將國民黨、大中華、威權統治捆綁到了一起,以至於將它們與本土化、民主價值、多元文化相對立起來。這也是吾人所萬難認同的。

  相反,吾人以為,台灣能有今日之民主成就,與兩蔣時代塑造并確立的中華文化價值休戚相關。「倫理,民主,科學」、「溫良恭儉讓」、「四維八德」這些中華傳統價值,不僅並非民主憲政之敵,恰屬民主憲政之良友。兩岸華人,誰更具備中華文化傳統,這也已不證自明了。

  在《臺灣史》與《中國史》並行的現狀下,單方面砍掉兩者中任何一個,都非常不妥。在兩岸分治、中華民國被打壓的現實情狀下,吾人對台灣本土化運動極表尊重,但卻不能認同將「文化台獨」的浪潮波及到歷史教育中的做法。若誠如曾教授所言,扁政府時期大肆增加《臺灣史》比重、「去中國化」的做法,又豈非是「教育作為政治工具」的做法?又豈能在「台獨」之外,對民主價值、多元文化有所貢獻?如果強調「台灣本位」定於一尊,又是哪門子的「多元」呢?

  曾教授文末提出,「台灣民主對於華人世界具有深厚的示範作用和責任,應以真誠負責的態度,來尋找和凝聚臺灣共同體之共識,為多元文化主義在華人世界開出新路」,對此,吾人極表讚同。

  台灣既然有著文化和制度上的自信,有為何不能堅持那一份大中華正統的自信呢?《中華民國憲法》、《六法全書》、故宮博物院、孔孟聖裔可是皆在台灣。台灣,理應有著堅守主體性價值的同時,逐鹿中原放眼全中國,將「台灣之中華價值」推廣到「全中國」的抱負和理想。這麼做,和台灣本土化、「主體地位」絕無牴牾和對立之處。

  所謂「大一統帝國」和「思想奴役」,用在中共當局身上當然是允洽之極,但用之描述中華民國政府,決難成立。試問,若沒有中共的武力恐嚇,那些國府為了保衛台灣而不得已而為之的「戒嚴」、「白色恐怖」,又怎會存在。將之歸罪于國民政府并斥為「思想奴役」,實為不妥。

  最後吾人要說,教育之本質,正如曾教授所說,應是啟迪民智、思索人本價值——新課綱微調的歷史課部分,與之并無衝突。

  如果有一天,國民黨政府或是民進黨政府推出了「國民應當熱愛國民黨/民進黨」、「國民應當感謝政府」這樣子的科目,那麼我就要用我全部的生命和力量,聲嘶力竭、傾盡所有去反對——這才是我們應當去堅決反對、永遠杯葛的課綱。

  2015年8月

  編者按:本刊所發表文章均不代表本刊觀點;本刊鼓勵各種正反意見熱烈爭鳴。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577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