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强调下学上达。下学以学习正知正见、即正确的道德知识、政治知识为主,兼及科学知识。格物致知,学而时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下学。上达是通达性与天道,即明明德,知天命。
上下关系,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即道与器、天与人、体与用、本质与现象、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下学上达,就将上下圆满统一起来了。上下统一,体大用全,体全用大,这是儒家一大特色。
《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须上达,道问学即下学。明白了下学上达的统一性,就不会轻视道问学、也不会忽略尊德性了。
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和前提,上达是下学的宗旨和结果。若唯下学而不知上达,不能上达,就是忘本、无本,道德无根,学问无头。若无下学的基础而一味求上达,轻则所得非实,捕风捉影;重则所达有偏,沦虚滞寂。
所达有偏,其蔽或重体轻用,或有体无用,执性废修,执天远人。唯理一而不知分殊,唯敬天而不通人道,唯“正德”而不能利用厚生,唯“论道”而不能制器尚象开物成务。
国学界流行两句似是而非的话:道德不是知识性的,道德不是讲出来的。这两句话都否定了下学,否定了道德知识对道德修养和上达性天的基础性作用,也否定了历代圣贤大儒讲学传道的努力。
但因为“似是”,这两句话很容易迷惑人,很多人受到迷惑,沦为道德糊涂虫,虽然满口道德,但缺乏择法之眼和明辨功夫,遇到具体问题,两眼一抹黑,茫如坠烟雾。可见,仅有正确的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道德必须实行,不能局限于讲,但不能否定讲学的重要性。
我曾将知识分为四种。一种是中道知识,极品,导人上达性与天道;一种是有用的知识,正品,有助于开发智慧、丰富思想、开阔眼界;一种是无用的知识,废品,无利有害,让人所知成障;一种是负作用的知识,毒品,危害特别大,轻则毁坏四心,夷狄化;重则丧心病狂,豺狼化。儒家道德知识就是中道知识。要外达王道,上达天道,首先都必须掌握中道知识。
贰
不能上达性与天道,就不能理解儒家性善论。有名家说儒,将性善论解释为“人性向善论”,就是不明性善论真义的曲解。
“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是两回事。性本善是就本性而言,在习性层面,人性既有向善的上升可能,更有向恶的堕落趋势,习性易恶故。尤其是在一个恶习深重的恶社会,人性向恶具有普遍性。
本性即天性,天之所命,由不得人,人人一样纯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向善向恶,为善为恶,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好有一比,父亲遗留每个子女的存款是一样的,但具体用来干什么,用来干坏事还是干坏事,每个子女自有选择权。
人类群体性恶习的化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赖于良好的文化和制度双管齐下。最好的文化和制度无疑是中道文化和礼乐制度,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制之以法,久久为功,方有望让大多数人民有耻且格。
习性易恶不碍本性至善。盖道心良知具有绝对性和超越性,绝对的真,绝对的善,绝对的美,超越真伪、善恶、美丑一切相对,超越宇宙万物一切现象。儒家信仰即良知信仰。信之在内,有诸己之谓信;仰之在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对于良知,信得过为信徒,解得了为学者,践履之为行者,实证之为觉者证者,即知性知天、上达天道者。
天人不二,即天道与人道统一。有东海律指出,下明人道则可上达天道,上达天道必能下明人道。孟子说,尽心知性知天。能尽心必知性,能知性即知天。性指本性,即仁性,五常之源,即人类之本和人道之本。天者天道,天地之本。尽心知性知天,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了。另外,人道政为大,明人道必能明政治。
圣王不二,即道德与政治统一。内明圣学则可外通王道,外明王道必能内明圣学。儒家下学上达,内圣外王,礼是贯通圣王、上下的门户和关键。礼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制度工具,其形式具有外在性、形下性,但礼的精神具有内在性、形上性。《礼运》说,礼本于义,礼本于仁,礼本于太一。礼是贯通上下内外的。
或说儒学是入世的学问。没错但不准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儒学也是超世的学问。儒学既入世又超世,是两者的统一。下学入世,上达超世,超世不碍入世,超世可以更好地入世;入世不碍超世,入世为了更好地超世。
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道体的现象化;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道体超越性。朝闻道夕死可,是对生死的超越,最高境界的超世。
叁
儒家经典中,道字的重要性和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欲礼门义路仁宅,欲守道传道行道,就必须“知”道;欲“知”道,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个道字。儒家经典中,道字有十义,兹简述如下。
一、道路义,人所共由之谓道。《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二、言说义。《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三、技艺义。《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四、方法义,《礼记·中庸》:“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五、引导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六、治理义,与导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康熙字典》引《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七、学术、思想义。《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滕文公上》:“悦周公、 仲尼之道。”八、道理、真理义。《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九、道德、道义、正义义。《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道体义,即性与天道,宇宙生命本体、本质和真实相。《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道字的根本义。
儒家明道、传道、行道,尊师重道、守死善道、安贫乐道,要明、要传、要行、要重、要善、可乐的就是这个道。上达此道是儒生学习的最高宗旨和人生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