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国最近出了不少仇视亚裔的公共事件,中国人当然也很关心。但是中共官媒的舆论导向却是在战狼外交掀起的民族主义和仇外狂热上继续煽风点火,把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扩大为中美之间的民族对立。对此,有识之士应该看到,美国尽管各种仇恨事件层出不穷,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素质是高的,主流民意都是反暴力、反歧视的。美国是个非常自由的国家,是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各种各样的极端思想都可能萌发造成局部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中国的底层百姓跟美国受到歧视伤害的少数族裔相比,遭受的不公平和伤害不仅更普遍而且基本没有法律和舆论渠道揭露自身的遭遇。而中共宣传机器主动塑造的仇外舆论不仅不能减轻底层百姓的苦难,反而成为其继续实施强权统治的工具。

前几天,美国旧金山亚裔老人谢萧珍(Xiao Zhen Xie)遭受史蒂文·詹金斯(Steven Jenkins) 暴力攻击面部受伤后奋力反击的消息,在华语世界里形成了一场悍然大波。由于此事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好同杨洁篪、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会谈的时间相一致,因此,在“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政治背景下,这件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事也必然会变得非同寻常地耐人寻味和敏感。

在北美历史上,种族歧视曾经给无数家庭和个体带来过惨痛和难以忘怀的伤害。直到今天,反对种族歧视对各个族裔而言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但是应当明确,从总体上说,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今天大家反对种族歧视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这是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谢萧珍事件发生后,从美国当地政府到英语主流媒体都明确表达了这种鲜明的态度,尽管谢萧珍事件发生的起因已经遭到不少华语媒体和自媒体的曝光和质疑,但毋庸置疑,该事件中存在的暴力和种族歧视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即使在该事件有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误导的情况下,包括“美国之音”等不少美国本土媒体都对此事件作了相关报道。

中国《环球时报》和其他多家主要媒体针对这一事件也发表了多篇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一些文章在反对种族歧视和暴力的调子下,言语中却反复强调“白人青年”(施暴者)和“华裔老人”(受害者)这些描述特定群体并且对比非常强烈的词汇,并将已经39岁的史蒂文·詹金斯夸张地称作“白人青年”(如被广泛转载的《环球时报》文章:《哎,在美国的华人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其目的显然是明确的。而在一个比较文明、开放的社会里,在报道种族歧视的新闻和评论中,专业媒体会尽量避免采用这些直接针对特定族群和言辞激烈的表述,因为这样的表述或许会加深族裔之间的矛盾和引发仇视的后果;媒体更不应该利用他国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来大做自己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文章。

在谢萧珍事件中,纵观前因后果,就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华人去做认真的反思。否则,不论是对谢萧珍老人而言,还是对整个华人族裔来说,都是无益而且不公的。

首先,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公众仍然需要真相。

在今天媒体业相当发达、自媒体无处不有的信息时代,尽管移民、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早就摆脱了过去在国内时只能依靠单一来源接受信息的状况,但是,其中不少身在海外、外语能力有限的华人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中却仍然感到非常渴望真相,甚至比纸媒体时代更加渴望真相。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浩瀚海洋里,面对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的庞杂信息,我们内心里充满着迷茫、焦虑和矛盾,我们无力去伪存真,我们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假新闻、假消息迷惑着、引导者,心不由衷地去付诸行动。

关于谢萧珍事件以及后续各种消息,新闻报道的信息就一直在不断反复并强烈冲击受众的判断和思维能力,让人在人性、良知、道德和伦理的认知上都产生出巨大的困惑和疑虑。谢萧珍反击暴力侵害事件发生后,一些华文媒体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立刻将该案上升为反击种族歧视的以暴制暴的榜样来进行报道。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这一事件被中国一些媒体过度渲染,谢萧珍老人顷刻就成了反抗种族歧视和对抗暴力的英雄,谢萧珍的家人在私人募集网站GoFundMe为她筹集医疗费设立的账户上,筹集到的捐款很快就超过了90万美元。

但随后有海外媒体披露说有不少亚裔老人长年以来一直在事发地旧金山市田德隆区(Tenderloin)领取食物银行和教会分发的免费食品,并在街道边贩卖牟利。万维读者网上一篇《从旧金山老太太被袭看亚裔倒卖免费食物现象有感》的文章称:“而谢婆婆也正是这样一名经营者,所以在事发前市场街(Market Street)街区会很经常见到谢婆婆的身影。”该文还说,作者专门到事发地点附近的食物银行询问了相关情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物银行工作人员说:“警察都认识她,因为她被赶了又到下一个街口卖货。”

而自媒体上曝出的关于谢萧珍和其家人的情况,则更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真相究竟怎样?公众依据什么来作出自己的价值观评判?有责任感的媒体应该给公众一个严肃的交代,如果那些传言确实是谣言的话,这对谢萧珍老人及其家人的次生伤害或许要比种族歧视暴力所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媒体应该还谢萧珍老人一个清白。如若反之,华裔族群难道不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媒体应该反思,反思所作的报道偏颇而片面;公众也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轻信和盲从;反思自己的族群为什么会病成这样。

我们都不是万能的神,既不能洞察万物,也无法明辨秋毫,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错综复杂,但我们并没有因为处在信息时代而使我们对这个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而恰恰相反,许多时候我们面对大量矛盾复杂的信息确实感到更加迷茫。

其次,海外华裔如何合理、有效地表达反对种族歧视?

作为一名华裔,我个人认为,在向社会各阶层表达反对种族歧视的诉求时,我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要远比任何表达反种族歧视的言论、集会、游行、抗议更为重要、有力。

从谢萧珍事件上可以看到,在没有对谢萧珍事件进行理智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下,不论出于什么目的,盲目树立起一个像谢萧珍那样的反种族主义榜样是十分危险的,从人性、良知、道德和伦理上都有可能难以站稳脚跟。

在笔者生活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中、英文媒体多次报道过开豪车、住豪宅、说华语的大妈去偷小学生实验田里栽种的大蒜样本这种事,而类似违法的出格事件在温哥华早已屡见不鲜。但从来没有看到有华人为此站出来举牌说:“请为社会留些良知,请为华人留点面子”的。而相反,如果哪里出现了一条批评和针对中国或华人的标语,或者哪怕是一个词汇,立马就有人会站出来将其扣上“辱华”、种族歧视的帽子而组织一大帮人到天铁站(Skytrain Station)前举牌抗议了。

在以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和后者相比,哪种情况对华裔信誉的危害更大?如果华裔一方面对自己某些出格的行为举止毫不顾忌,一方面又捧着自己的一颗“玻璃心”顾影自怜,这样的反对种族歧视怎么可能会赢得其他族裔的尊重?与“战狼”的本质又有什么大的区别?这种狭隘的方式最后玩坏的是真正追求平等的反种族主义精神。这样的双重人格表现虽然只是极小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但最终受害的却是整个华裔群体。

最后,反对种族歧视不应该夹带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

谢萧珍事件成为新闻热点后,有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反对种族歧视的行动有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而夹带私货表示担心。反对种族歧视应当是在“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普世理念下产生的争取人与人、族裔与族裔之间相互平等的理性表达,不应该出于某种政治原因而在其中夹带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反对种族歧视是全人类任重道远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也远不只是仅仅反对“白人至上主义”那么简单,中文论坛上出现的华人对其他族裔的歧视同样也可谓触目惊心,我们华人难道不应该从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史的经验已经多次告知我们,反对种族歧视一旦夹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将会变得非常可怕和危险。

当然,不论是反对种族主义,还是关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这些议题涉及的问题广泛而且历史源深流长,每个人的经历、感受各不相同,观点、看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仅凭三言两语也难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深刻阐述,在此只是一家之言,许多问题确实值得商榷、探讨。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1321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