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千字文华 ,作者先知书店

文、编:先知书店店长、万壑松

过去的一年,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递减或消失。

过去的一年,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巨变,都让我们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然而,无论是这两天俄、乌战争的胜败初现,还是胡X宇事件的重大进展,都显示出——有些事情还没有完全解开,有些影响也还没有完全显现

重要的事件当然不止这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这一切?

▌过去一年的世界

其实,早在2022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这一年,将会始于一场体育盛事——北京冬奥会,终于另一场体育盛事——卡塔尔世界杯。然而,当它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竟然飞出那么多的黑天鹅。

1.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

◎世界再起战火,并持续至今。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战争,过去的一年,整个世界几乎都笼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

对待俄乌战争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两种声音——其实对战争性质的界定、战争胜负的预判,国内声量最大的恰好是与现实相反的——现在几乎成了一边倒的境况。今天,几乎没有人再会怀疑战场上的胜负了,更多的人都在关注、讨论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民族的走向、俄乌战争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新的一年,俄乌战争如何重塑世界政治格局。

过去的一年,可能俄乌战争这只黑天鹅太过抢眼,以至于英国政坛巨变、斯里兰卡政局动荡、伊朗国内的爆发的群体抗议运动等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星”。

◎多名政治家谢幕,其高规格的葬礼,让历史与现实照进人心。过去三十年,世界的主旋律是我们所熟知的和平与发展,然而,过去的一年,参与或塑造这段历史的多位政治家相继谢世。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苏联末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逝世、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以及第三代领导人江的逝世。

这些政治家有些执政生涯平平淡淡;有些迄今被诋毁但实际上为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些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将国家引向正确的方向。过去的一年,世界以各种方式致敬这些政治家,一方面是对和平发展年代的怀念,但更多是在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态度。

2.科学理性的力量更加强大

◎可控核聚变取得重要进展,人类距离可改写科学史的“永动机”的诞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2022年12月5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在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所设立的国家点火装置(NIF)中,首次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的“净能量增益”。

这是世界上首次激光核聚变点火,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时刻。该技术一旦成熟,“永动机”将不再是笑话,现实世界万物运转的动力将不再是传统的能源,而是先进的技术,科学和理性塑造世界的历史将再度加速。未来几十年,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商业化,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将会更加的明朗和“固化”——那些自由和创新涌现的地方,将再次引领未来的世界潮流,而过度依赖资源禀赋的地方,其衰落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会加速。

◎全世界走出了疫情的阴霾。2022年2月24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终止所有针对新冠疫情的限制,包括对感染者不再进行隔离,并结束免费核酸检测。西方其他多个国家也陆续宣布疫情结束。年中,北方邻国疫情爆发,但大概短短两个月,官方宣布疫情得到控制。

2022年年底,卡塔尔世界杯如期举办,紧接着,中国一改沿袭了三年的疫情管控措施,从政策端推动工作、生活的常态化,到2023年春节前,第一波感染高峰期即将结束。

“大灾不过三”是农业文明时代国人对各类天灾的朴素认识。今天,我们与其说新冠疫情让“大灾不过三”的古语再次应验,不如说现代社会的运转逻辑与复杂的经济社会分工,“三年”是一个社会承受能力的极限。疫情固然难以防范,但打败人类的,从来不是天灾人祸,而是人类自身的缺陷。

3.现代文明遭遇重创,但其内核依然坚固

如果说局部战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震”、后疫情时代的冲击等事件,重创了现代文明,那么,英国女王的葬礼和世界杯,向全世界公开宣告了自由与和平。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无数民众、政客、媒体参与了葬礼仪式,仪式可谓空前绝后,高规格纪念英女王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对现代文明的集体宣誓。

2022年12月19日,阿根廷以7比5的成绩击败法国,夺得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冠军。阿根廷球星梅西终获“球王”封号。有人说,足球就是现代的“战争”,但它是以和平友爱竞争的方式展开的。同理,市场经济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是以和平友爱的竞争方式展开。

特别是在三年疫情、俄乌战争的背景下,以及世界杯前伊朗国内爆发的集体性抗议事件这一特殊时间点,都让这届世界杯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我们相信人类所有的冲突,最后都会越来越多以足球这种“战争”形式解决。正如史蒂芬•平克所说,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就是越来越少的暴力。爱好和平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信念。

图片

▌过去一年的中国

周有光先生曾说,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今天中国的体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我们看过去一年的世界,是为了看清过去一年的中国。而要看清过去一年的中国,我们必须借助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家和他看历史的“三时段”理论。他就是年鉴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

打开历史的“金钥匙”:布罗代尔的“历史三时段”论

布罗代尔在《论历史》等作品中,曾阐述过从“三时段”的视角看历史的理论。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从长、中、短三个时间视角审视人类历史,融合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论,才能得到一部人类整体史(Total history),而不再只聚焦于传统政治、军事历史书写。

长时段历史要看“结构”。即关注长期不变的东西,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些因素虽然变化缓慢,但它们常常对历史起到最深刻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地理时间”。

中时段历史要看“局势”。即关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这是历史的“社会时间”。

短时段历史看“事件”。即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这些“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这是历史的“个体时间”。

借助布罗代尔对历史的洞察,过去一年,中时段的“局势”,短时段的“事件”之密集、烈度之大,无疑是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之最,这些“局势”“事件”虽然对我们走出历史三峡没有产生结构性的改变,但却抵消着延续了近四十年“长时段的结构性”的改变——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历史的重塑。这也是过去的一年,我们被焦虑、恐惧包围的根本原因。按照重要性排序,过去的一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下面四件(类):

1.二十大的召开以及这次会议确立的新的政治经济格局

这是对未来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事件。无论从1949年以来的历史叙事,还是自1840年以来,唐德刚提出的走出中国“历史三峡”的叙事,二十大都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刻。

这次会议不仅实际上改变了布罗代尔关于中时段历史局势的诸多要素,而且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更加固化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将长期处于变化缓慢的地理时间“的认识。

2.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变,是结束,也是开始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从最初全世界为防控疫情采取的不同模式引发的医学/科学层面的效果之争,到后来升级为制度层面的模式优劣之争,再到年底彻底改变防控措施,疫情终于尘埃落定了。

有人说,新冠疫情才正式开始。因为在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后,开启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全民抗疫,短时间突然爆发的对医疗资源的大规模需求,和过去几年投入、准备不足之间矛盾凸显。医护人员被推往风口浪尖,成为三年疫情中,继快递小哥之后,最该致谢的人。

有人说,新冠疫情已经结束。当事情回归本来应有的样子的时候,也就是问题开始解决的时候。新的一年,虽然大概率还会迎来第二波、第三波的感染高峰,但是,当科学的归科学、政治的归政治的时候,经济和社会生活才可能回归常态。

不过,如果将世界看作一个校场,三年疫情犹如一场比赛,期间的每个回合的较量,都让清醒者更加坚定——三年疫情验证了更多的常识;却也让沉睡者更加坚定——疫情三年的世界,也满足了他们的想象。

3.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结构出现拐点

布罗代尔关于中时段历史“局势”的洞察中,人口、工资、物资生产是最重要的变量。人口禀赋,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虽然国家层面几年前就倡导“二胎”“三胎”政策,但过去的一年,人口还是出现了可怕的负增长。

除了人口,过去的一年,个别地方出现的教师、公务员减薪,社保入不敷出,外资撤出中国,地方财政危机等新闻更是不绝于耳,而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和态度,更是一个年度引发种种讨论的话题。

4.三起恶性社会事件,引爆舆情和社会情绪

如果说上面几个维度的事情,更多还是关心政治经济的少数人眼中的大事,那么,过去一年,有三件恶性社会事件,在年初、年中、年底引爆舆情,牵动着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神经,这些事无关模式和意识形态,只关乎人类的底线。

这三件事分别是:江苏丰县“铁链女”事件、唐山男子骚扰、殴打无辜女性事件,以及胡新宇失踪事件。这三件事,单从司法角度看,分别是拐卖妇女儿童、黑社会性质的故意伤害,以及有被害嫌疑的人口失踪案,都“有法可依”。

然而,之所以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除了它暴露了一个社会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基本底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三件事,已经危及到每个人的安全。

这三件事,虽然只属于布罗代尔历史短时段的事件,不可能对历史有决定性的改变,但是它们却引发了关于一个社会底线的思考和讨论,并由此延伸到司法、政治、社会转型的思考。从这个视角看,社会性事件的启蒙意义,不容忽视。

▌历史是一条河流,过去的一年暗流汹涌

布罗代尔说:“历史学离不开理论预设、方法与视野”,每一套审视历史的理论,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辅助工具。

今天,如果只按照关注度和年度影响力,我们很容易盘点出过去一年所谓的“年度大事”,但如果我们也以布罗代尔关于“结构”“局势”“事件”的历史范式,审视过去一年的世界与中国,很多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布罗代尔的整体史观以及看历史的范式,会给出我们如下结论。

图片

1.长时段看,现代文明的结构和内核依旧不变,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中国只是刚迈出经济变迁的第一步

捍卫现代文明是人类必须的选择,而中国依然处在新旧文明的转型期。经济学家汪丁丁曾说,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处于这种状态中。过去一年,无疑是汪丁丁这一判断最好的注脚。

在布罗代尔看来,社会转型按所需时长依次排列为经济变迁(约三代人),政治制度变迁(约十五代人),文化转型(迄今人类的历史经验并无确定时长)。其中文化转型,耗时千年都是常态(推荐阅读布罗代尔《论历史》)反观中国,目前无疑刚刚完成经济变迁,而且还不彻底。

由于其历史之漫长,人口体量之庞大,中国度过这个转型期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想成功实现从前现代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商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社会,依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中时段看,科学、理性、启蒙依然是社会变迁的推手

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推手。虽然,在欧美世界对科学和理性的反思,早已到了“理性的过度导致的现代之殇”,以及“回到信仰之下的理性”的保守主义高度,但无法否认的是,理性与科学依然是推动世界前行最重要的力量,而过去一年中国的林林总总,更说明了一个社会变迁绕不开的基本常识:后发国家的转型,始终绕不开“德先生”“赛先生”的启蒙。

过去的一年,不仅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变。有人说2022年的中国,好像回到了1919——世界经历了一场瘟疫、一场战争,中国国内则开始了一场由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和爱国学生发起的一场启蒙运动。

遗憾的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结果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在国内军阀混战、国共冲突等内乱与日本侵华等外患的双重打击下,中国启蒙最终走向了师法苏联的歧途。(已故思想家李泽厚的重要观点)。

此外,1919年的西方世界,正处于现代文明被一场世界大战夷为废墟。因此,当年中国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

乐观的看,2022年,内外部环境要比1919要好许多。

外部虽然局部战争还在继续,但文明与野蛮的力量对比早已不似当年。加之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一场冷战后,主流世界对现代性、现代文明,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优缺点有着更清醒的认知。而中国内部自身,受益于4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更不同于当年。

互联网的出现则拉平了信息鸿沟,人与人、知识与知识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便捷与快速,中国的全民受教育水平与100多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3.短时段看,战争、政客、疫情,是时代的一座山,却是历史的一粒灰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更何况,有时候我们遭遇的,还不是一粒灰,而是一座看起来搬不动的大山。这个时候,能够让我们减少绝望与焦虑的,除了坚定的信念和启蒙的力量,更离不开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

短时段的战争、政客和黑天鹅,不仅直接改变了当下人们的自由度和心理预期,甚至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但从历史认知,尤其是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来看,很多今天让我们无法用理性和常理度之的人和事,最后都沦为历史的一粒灰,顶多是历史的调味品。

过去的一年,已成为历史。新的一年,已经开启。回顾刚过去的历史,自然是为了“由古知今”。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思想,不仅提供了重新认识过去一年的金钥匙,更提供了一套审视过去的思维方法,在史学研究专业领域,更是改变了历史研究范式、重塑了历史学面貌。

难怪国际史学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史学成为诺奖奖项,只要布罗代尔愿意,每年获奖者都是他自己。”另有多名历史学者说:“史学界有了布罗代尔,我不得不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布罗代尔最为著名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皇皇学术巨著,而对于了解“三时段论”,重塑看历史的思维,他的《论历史》无疑是首选。

《论历史》将布罗代尔生平最核心的思想举重若轻地呈现给读者,同时更正了长期被误读的“地理决定论”——布罗代尔思想最独特之处,绝非他对地理环境的重视,而是他对人类历史发展最深层的揭示与求索。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9547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