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楊煉譯本封面。
1988年,我们在北京组成了“幸存者”青年诗人俱乐部。谁也没想到,不到一年后,现实追上了词语,天安门大屠杀后,谁不是幸存者?什么写作不是幸存者的写作?死亡,成为生命的前提。
2018年,我用十个多月翻译了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开始翻译不久,北京传来消息:中国大陆正式查禁了奥威尔。我的翻译,最终只能在台湾出版。又是不到一年,2019起,一连串巨变连续发生:香港国安法和抗议风潮,新冠疫情与封城,俄国入侵乌克兰,川普的“美国第一”……真实版奥威尔噩梦,紧追我们,写下一首首《反安魂曲》①。因此,我的台湾版奥威尔小说译者序,不得不命名为《无限趋近奥威尔》。
《1984》最有力而冷酷的结尾:是对前反叛者温斯顿内心的那句描述:“他爱老大哥”。在今天,这个句子不得不换个主语:“我们爱老大哥”。
今天的“美丽新世界”,远超奥威尔最黑暗的想象: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所谓“开放改革”,并非历史进步的必然,却只是思想动荡中短暂的偶然,一旦习近平重建起全面专制,谎言与暴力的监控无孔不入,令毛泽东相形见绌,网络版老大哥盯视下,我们曾误以为有过的人生意义,彻底灰飞烟灭。在俄国,共党之毒在“共产后”的全民族继续发酵,一个反文明的国家怪胎,复活着中世纪野蛮,却毫不知耻。在西方,诡异的是,大资本家争相投入中共怀抱,享受专制镇压下的廉价劳动力,获取在法制中不可想象的超级利润。资本家和共产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肮脏混淆,完美合一。西方靠中共红卫兵站岗暴富,中共靠劫持西方资本、技术、人才增强实力。比战争威胁更可怕的是,人类精神被空前腐蚀。自私,玩世,利润第一,三个词画出一幅世界的肖像。灵魂的腐败臭不可闻。
当川普用“美国第一”、金钱逻辑忽悠美国大众,他忘了,专制者从不缺钱。他们最欢迎掏空精神原则的“买买买”,因为没有法制、反对党、舆论监督,他们根本不怕查账。中国五十年代大饥荒饿死至少三千万人,毛照样玩他的“国际主义”;现在六亿中国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元人民币,习依然“外援”大撒币。专制者最不在乎的,是本国老百姓的生死;最不缺的,是收买外国支持的钞票;最爱的呢,莫过于马斯克之流,在西方公然贿赂选票,支持极右派,搅乱西方民主,同时特斯拉大赚中国血汗钱。马斯克的妈妈常年住在上海,被中国官方捧如上宾,如此“双标”,只表明西方文明价值的毁灭。
川普对习近平、普京“老朋友”们的永久执政,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川普给乌克兰的“和平保证”,就是他自己,要和平就得要川普,四年后,他只能继续连任。“政变”蓝图很清晰:团队效忠,议会劝进,撤换法官,修改宪法,美国总统变成“终身执政”,再变成“国王”,甚至世袭“皇帝”。美国第一,终于被偷换成独裁寡头第一!
今天的中、俄、美三国独裁者互相依存,不就是奥威尔那东亚国、欧亚国、大洋国的噩梦成真?奥威尔用无所不在的“电屏”,预言了高科技时代,在从星际到手机的严密监控下,当代人加倍愚昧狭隘,正好是独裁者们扎根的土壤。这里,中国人受压;俄国人中毒;美国人像塞满金钱泡沫的奴隶。社会制度貌似不同,独裁结构其实一样。习近平的“战狼文化”、普京和川普的“强盗文化”,是谎言+暴力的同一个游戏。一切,都为了增加权力交易的筹码。它们维系的邪恶本质,毫无区别。
冷战时代,曾经让奥威尔被大规模误读,又大获成功。现在,没了这个语境,奥威尔噩梦,才真实地裸露在眼前。奥威尔本来就不是在做冷战宣传,他的研究,聚焦在专制思维方式,适用于所有专制版本。二十一世纪,这世界从不同角度趋近它,集合于它,最终成为了它。
东方-西方,左派-右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民主-专制,这些冷战区分的套话,已全然失效。今天,随着全球独裁寡头联盟的建立,“他爱老大哥”,不得不修改成“我们爱老大哥”,当这个呼声发自内心时,《1984》才有了足够荒诞冷酷的结局。
奥威尔曾寄希望于“无产者”,并借用“性”的能量,去突破老大哥的铁腕控制。但如果他看到今天中国泛滥的声色犬马,从千百万街头“黄色娘子军”到全民洗脚按摩运动;看到俄国普京的支持率;看到美国底层(包括中国海外“民运”人士们)对川普、马斯克的盲目崇拜,也该清醒和更绝望了。他(如同1988年我们的“幸存者”)做出过一个预言,但很可惜,那可怕的虚构竟然实现了!世界末日在此,没有幸存者。
我在《无限趋近奥威尔》一文中写道:“环顾全球化时代,到处在肆无忌惮地利益洗脑,走投无路的人,是不是也都战胜了自己,全心全意爱上了老大哥?甚至争当老大哥?……奥威尔地下有知,会发出怎样一丝苦笑?”
归根结底,这世界真正挑战的,是思想者们。只有当我开始翻译奥威尔,我才发现,其实我们最初读到的,只是兑了太多水的威士忌。奥威尔的思想,一如其文笔:清晰,精确,有力!我力图“在中文里重建”奥威尔,不仅浸透他笔下1940年代英格兰的阴冷,更弥漫着习近平“新文革”的恐怖。最终,那个悬在头上、含括时空、无所不在的老大哥,究竟是什么?或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无限放大的问号,追逐着每个人。而奥威尔象征的,正是人类不甘屈服、保持追问的能力。我希望,我们“无限趋近”的,正是这奥威尔思维——不断提问,去验证人的尊严。
- 《反安魂曲》,杨炼诗作,为悼念2022年12月14日死于新冠疫情的弟弟杨跃而作。
杨炼
2025年4月3日,柏林
《動物農莊》楊煉譯本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