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璉將軍。(本報系資料照片)


在太武山的山巔,有1952年蔣中正總統於金門親題的「毋忘在莒」勒石,這是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實現憲政民主共和的責任,從此太武山便有著中國民主燈塔的象徵意義,金門人和金門駐軍便是那世代相傳的守塔人。

太武山西麓山內埔,有1952年冬天修建的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與太武忠烈祠,祠前廣場上則矗立著蔣中正1953年親題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為胡璉親撰之〈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序〉,表彰著古寧頭、南日島和大膽島三次戰役中為守土衛國而在金門犧牲的國軍官兵。

胡璉對於這些跟隨他遠離故國流亡他鄉的兄弟家人,真情至性,殷殷告別,讀之不禁令人飲淚。文末告慰國殤,其所長眠之地,仍為中華民國之土地,青天白日永照彼等之上空。而太武山玉章路接伯玉路直下,入山處為胡璉兵團所立國父孫中山銅像,彰顯金門駐軍對於國民革命精神的傳承,再下遙對孫中山銅像有一碑亭,額曰「無愧」,碑文為文天祥〈衣帶贊〉和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揭櫫成仁取義的無上價值與光榮。伯玉路底轉金城鎮郊浯江出海處,則是41年胡璉所建之莒光樓。

莒光樓由建築師沈學海設計,形制仿西漢麒麟閣,寓意「功成畫麟閣」,用以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蹟。莒光樓樓匾由賴生明題字,1951年7月解放軍犯大擔島,守軍為第75師江西三谿部隊的225團第一營第3連史恆豐部,全島南北通訊為敵軍中斷,全賴17歲傳令小兵賴生明一人冒死負傷於槍林彈雨中穿越敵陣奔走聯繫,胡璉將大擔首功歸於賴生明,譽之為三谿之魂,而請其題字。這是胡璉的大將氣度,對下屬以國士待之,全軍以死士還報。

胡璉受黃埔軍校蘇聯式軍事教育之影響至深,強調軍官對於黨國意識形態的忠誠,怒潮學校就是一個以三民主義和中國國民黨黨義作為思想武裝的軍事學校,除去黨國時代的印記,其實就是要求軍官要有中心思想和使命感,且對於當代人類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要有所認識和判斷,怒潮學校由兵團副司令官柯遠芬規劃課程,柯遠芬曾有〈現代戰爭思想〉的演說,宣示怒潮三大教育宗旨:

一、現代戰爭的觀念,是以武力為中心的思想總體戰;

二、現代戰爭的形態,是以攻擊為滲透,防禦為網形;

三、現代戰爭的方法,是以群眾為基礎,武力為後盾,

其實這也是胡璉兵團的戰爭思想,所以胡璉以兵團幹部和怒潮子弟為枝幹,在金門實施戰地政務,組織民防隊,在村落設置村指導員,就是要使兵團和群眾自衛武力有機結合,所以另一方面,提高金門民眾教育素質、健全其反共和現代國家公民觀念,也是反共戰爭戰備的重要一環。

怒潮學校解散後,優秀教員和畢業生則派至金門各中小學任教,胡璉即創立了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此外又命各軍部認捐經營小學,而以軍長名字命名,課以榮譽感和責任感。如郝柏村之柏村國民學校,王多年之多年國民學校,馬安瀾之安瀾國民學校,胡璉對於國民基礎教育之紮根和栽培,使金門仍能在戰爭的陰影中延續了朱熹講學燕南書院所開創的鼎盛文風。

胡璉創辦的《正氣中華報》為今日《金門日報》的前身,對於凝聚軍民團結有很大的貢獻,八二三炮戰期間仍能正常出報送報,其敬業精神是台灣新聞史上的一頁佳話。金門,也正是如此,是胡璉心目中日後反攻中國大陸實施軍政的成功實驗。

八二三炮戰勝利後,胡璉升任陸軍副總司令,而後出使越南共和國,1972年因病辭任返國,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受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於民國66年去世,享年70。

家屬依遺命,將胡璉海葬於金門莒光樓前的水頭灣,這也是古寧頭大戰當年胡璉登陸金門之處,行政院長蔣經國在岸上為其設立伯玉亭。胡璉遺願魂依莒光樓,這裡是他人生事業的巔峰,金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是他魂魄最依戀的地方。

胡璉在抗戰石牌之役浴血作戰贏來的青天白日勳章成了莒光樓鎮樓之寶,而胡璉的忠義與正氣,使他成為金門的恩主公,繼續保佑金門軍民,也繼續鎮守國門,守護中華民國,保衛大台灣。

我們盼望胡璉堅定的反共志節能感動人心,召喚中國民主,促成兩岸價值統一下的永久和平,而我們更期盼有朝一日,胡璉不再空留遺憾,他們的理想能勝利榮歸故里,胡璉兵團的傳奇能為所有中國人民記起和歌頌,在人間永遠流傳。(全文完)

(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暨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兼副主任)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編者按:本刊所發表文章均不代表本刊觀點;本刊鼓勵各種正反意見熱烈爭鳴。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700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