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五十週年

議報主編雪笠按——

2016年是中共發動瘋狂毀滅中國文化的「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也是先總統蔣中正睹之心痛,而在中華民國復興基地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五十周年。撫今追昔,坐觀中西,中國文化百年以來歷經浮沈、興衰、榮辱,又將步上新的歷史關口。議報將特刊幾篇文章,探討中華文化之價值與命運,以為紀念。亦歡迎舊雨新知率意騁筆,不吝賜稿。

漢字拉丁化新文字產生的經過

2016-11-04 孫無 國語社

【編按:蘇俄利用其中國附隨組織要將中國的漢字拉丁化,是蘇俄帝國蓄意擴張,特别是列寧輸出革/命以對抗西方之陰謀策略的一部分,也是要徹底顛覆、滅絕中國傳統文字、語言、文化和我們民族國家的可怕侵略手段。他们假「革/命」之名,比沙皇俄國對外的擴張和侵佔做得更乾脆、更徹底,更沒有人性,手段也更加高明与狠毒。在蘇俄境內,蘇俄當權集團對那些「非我族類」的「加盟共和國」就是這樣幹的;在境外,蘇俄對東歐一些國家、特別是中國尤其想這樣幹。可悲的是,我們的一些文人學者在這樣一個關乎民族存亡的大問題上,居然暈頭轉向,去響應蘇共的號召,為滅亡自己民族和祖國的語言文化,竟至奔走呼嘯……。今日回首往事,能不令人汗顏和驚悚嗎?須知道,要想滅亡他人的民族和國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滅亡這個民族和國家的語言、歷史和思想。世界歷史已經為此提供了太多的悲劇例證。

「十月革/命」後,蘇聯實行文字改革。1917年公佈俄文新正詞法,把俄文字母從原來的37個減少到33個。1921~1932年間,蘇聯在少數民族中進行文字拉丁化運動,把原用阿拉伯字母的各種文字改為拉丁字母,給原來沒有文字的各民族創制拉丁化新文字。後來,1936~1940年間,放棄拉丁化,改為斯拉夫化,向俄文看齊,又把所有新創的拉丁化文字都改成斯拉夫字母。】

 

~~

「十月革命」後,蘇聯掀起了一個被列寧稱為「東方偉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運動。在這個運動的影響下,為了加速當時蘇聯遠東地區10萬中國工人的掃盲工作,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所」開始研究中國文字的拉丁化問題。主要參加者有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以及蘇聯漢學家郭質生、萊赫捷、史萍青等。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質生的協助下擬訂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並在10月寫成一本小冊子《中國拉丁化字母》。出版後,引起蘇聯語言學界很大注意。

 

1930年4月,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室的漢學家龍果夫和瞿秋白、郭質生三人組成專門小組負責修訂這個方案。不久瞿秋白回國,吳玉章、林伯渠等移居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工作由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組織的「中文拉丁化委員會」繼續進行。委員會的主席是 Д·阿列克謝耶夫,秘書長龍果夫,成員有蕭三和一些蘇聯漢學家。委員會經過反復研究並參考了中國過去的幾種主要方案後,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礎上擬成「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這個方案經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批准,並於9月26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

~~

 

符拉迪沃斯托克大會通過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包括原則和方案兩個方面的內容。

 

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則共13條,其中主要的有:

「必須創造一種通俗而接近大眾的、適應現代科學要求的、國際化的拼音文字」;

「應該採用拉丁字母」;

「這種拼音文字拼寫的不是文言,也不只以北京一地方言為標準的『國語』,而是各大方言區的大眾口語」;

「必須清除政治上有害、思想上不正確的詞語,清除偏僻的土語,有機地輸入國際上革/命的、政治的、科學的、技術的辭彙」;

「反對認為中國文字拉丁化是不可能的消極觀點,也反對把漢字立即廢除的『左』的觀點」;

「研究中國方言的工作極端重要,必須大大開展這個工作」。

這些原則總起來說,就是中文拼音文字必須現代化、國際化、大眾化和方言化。

 

大會通過的方案只有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一種。它的語音標準接近「老國音」,區分尖團,但不標聲調。方案內容分以下4個部分。

字母表和聲母(原名「子音」)韻母(原名「母音」)表。字母表共有28個字母,其中5個用雙字母表示。

音節(原名「音段」)的構成。分3種形式:

a. 聲母跟韻母相拼;

b. 聲母單獨成為音節,有zh、ch、sh、rh、 z、c、s、r 等8個;

c. 韻母單獨成為音節。

詞兒的寫法共9條,包括:

a. 詞兒連寫;

b. 詞尾跟詞兒連寫 ;

c. 界音法 (即隔音法);

d. 數字的寫法;

e. 擬聲詞的寫法;

f. 助詞的寫法;

g. 成語的寫法;

h. 略語和縮寫;

i. 特別寫法(區分常見的少數同音詞)。  

話的寫法。主要規定大小寫、標點符號用法、移行法和分節法。拼寫舉例(摘自葉籟士編《工人識字班用的拉丁化課本》):

舉例 Ba sin Wenz nianxui ixou,iao shchang yng sin(把新文字念會以後,要時常用新)Wenz kanshu siesin.Gang kaish siedi shxou, shui (文字 看書 寫信。剛 開始 寫的 時候,誰 )ie mianbuliao iou cowu.Dansh bu iao xaipa, iao (也 免不了 有 錯誤。但是 不 要 害怕,要) buduandi sie, buduandi yng, iding manmandi xui (不斷地寫,不斷的用,一定慢慢地會)shuliankilaidi(熟練起來的)

~~

漢字拉丁化新文字的推行綜述

 

在蘇聯,1931年 9月26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成立了「遠東地區新字母委員會」,負責推行工作。大會以後,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就在蘇聯遠東地區中國工人中傳習,後來又在撤退到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部隊中傳習。「遠東地區新字母委員會」舉辦了許多新文字的學習班、補習班和短期學校,編輯出版了課本、教材、 讀物和工具書,在伯力創刊了一份新文字六日報《Yngxu Sin Wenz》(擁護新文字),漢字報紙《工人之路》辟了新文字專頁。據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1933年統計,三年中出版的課本、讀物、文法、詞典共10萬多冊。

 

1932年10月26日,中國文字拉丁化代表大會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拉丁化新文字的出版和教學問題,並成立一個由11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對方案和寫法進行若干修正。

 

在中國,由於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封鎖(編按,原文如此,這裡恐怕有誤,基本上根據當時的新聞環境,應該是當時的新聞從業人員根本不重視蘇俄主導漢字拉丁化這類資訊否則不能解釋下文為何將此類信息引進中國之後卻沒有被政府禁止發佈)遲至1932年才有人簡單報導蘇聯推行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消息。接著在1933年,世界語者焦風(方善境)翻譯介紹了蕭三的《中國語書法之拉丁化》,引起一些世界語者的注意。通過上海世界語者和蘇聯世界語者聯繫,才得到有關拉丁化新文字的各種資料,在上海世界語協會機關刊物《世界》的附刊《言語科學》上陸續發表,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和討論。

~~

 

1934年,上海文化界人士陳望道、胡愈之等發起討論提倡「大眾語」,上海世界語者葉籟士等在討論中介紹拉丁化新文字,認為是書寫大眾語、普及群眾文化科學知識的最好工具。這個意見得到魯迅的大力支持,他接連寫了《論大眾語——答曹聚仁先生》、《門外文談》、《漢字和拉丁化》、《中國語文的新生》、《關於新文字》等著名文章,並捐贈稿費作為出版拉丁化新文字書刊的經費。由於拉丁化新文字的簡單易學,儘管國民黨政府禁止和一些人反對,它很快在青年學生和青年職工中推行開了。

 

拉丁化新文字在國內的推行可以分4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4年8月「中文拉丁化研究會」成立到1937年抗日戰爭前夜。以上海、北平、廣州、閩南等地為中心。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學生救亡運動」前後。

 

第二階段從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以上海、武漢、廣州、香港和延安等地為中心。高潮是1938年上海難民收容所的新文字實驗和1940~1942年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冬學。

 

第三階段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上海和香港為中心。高潮是1947年民主運動前後。

 

第四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以上海、廣州、武漢、旅大等地為中心。高潮是建國初期恢復推行。

 

毛/澤/東、朱德、吳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等都是拉丁化新文字的積極倡導者。

~~

 

漢字拉丁化新文字的推行方式

 

拉丁化新文字從開始到結束,一直是個群眾運動,因此在推行的方式上總是帶著群眾運動的特色。推行主要通過下列一些方式:

 

成立團體。拉丁化新文字的團體成立很多,用研究會、學會、協會、促進會、推行社等名稱。據統計,在運動初期,全國成立的團體有80多個,最早的是上海的「中文拉丁化研究會」(1934年8月)。成立團體最多的是「一二•九學生救亡運動」時期的北平。全國性的團體是1935年12月陶行知等在上海發起的「中國新文字研究會」。抗戰開始後成立的團體也不少,有40~50個,但都難於開展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從1949年到1950年,全國有20多個市縣成立了團體。

 

制訂方言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各地制訂的方言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有上海話(後來改為“江南話”)、蘇州話、無錫話、寧波話、溫州話、福州話、廈門話、客家話、廣州話、潮州話、廣西話、湖北話、四川話等13種。其中以上海話新文字方案制訂最早,在1936年2月公佈推行。

~~

~~ 

知名人士倡導。抗戰前支援這個運動最積極的是魯迅,還有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抗戰初期,教育家陳鶴琴和語文學家陳望道組織和領導了上海的新文字工作。在北平,抗戰前一些教授如語言學家王力等也贊助這個運動。在香港,積極支持這個運動的是北洋政府時代熱心推行注音字母的張一麐,還有當地著名人士馮裕芳和香港大學教授許地山、馬鑒、陳君葆等。在陝甘寧邊區,毛/澤/東、朱德、吳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等都是拉丁化新文字的積極倡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各省市和各高等院校成立的新文字團體幾乎都有知名的學者教授參加。

 

開班教學。全國各地開辦的學習班,包括各種師資訓練班、講習班和識字班(即掃盲班),前後大約有1000多個,參加學習的有10多萬人。抗日戰爭初期,上海舉辦了很多難民新文字班,陝甘寧邊區舉辦了很多冬學新文字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北各鐵路局為了使用新文字鐵路電報舉辦了很多報務員新文字班。

~~

大眾報

 

出版書刊。抗戰前全國出版的圖書包括概論書、課本、讀物、工具書共61種,報刊36種。抗戰初期上海出版的圖書有54種,報刊23種;陝甘寧邊區出版的圖書有16種、報紙1種。其中影響較大的圖書是上海中文拉丁化研究會編的《中國話寫法拉丁化——理論•原則•方案》;刊物是上海出版的《SinWenz》(新文字)月刊、《Zhungguo Yjan》(中國語言)半月刊和《語文》月刊、北平出版的《Beiping Sin Wenz》(北平新文字)半月刊;報紙是上海出版的《Womndi Shgie》(我們的世界)、《 Dazhung Bao》(大眾報)和陝甘寧邊區出版的《新文字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新文字書刊的銷售量猛增,達 130多萬冊。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協會編的《語文知識》月刊每期發行15萬冊。

 

社會應用。拉丁化新文字的社會應用主要在東北鐵路電報和海軍的手旗、燈號、無線電通信方面。從1950年到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公佈前,東北鐵路電報全部用新文字。從1953年到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公佈,海軍的手旗、燈號和無線電通信也全部用新文字。此外在課本和字典注音、速記、索引,以及外國人學習漢語方面,有的也用新文字。

(本文配圖來自網路)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715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