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iße Taube v. Sommer

中華民國的鄰國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陷入內外交困。1917年2月沙皇政府被推翻,由俄國臨時政府所替代。1917年10月,俄國臨時政府被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以武裝起義的方式推翻,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年解體。

1919年,蘇維埃俄國的內部環境稍稍穩定之後,列寧便開始著手他的世界革命戰略佈局。雖然當時俄國的世界革命中心是在歐洲,但其整體战略框架卻直接影響到了當時中華民國的命運。

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共產國際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918-1883)在1848年發表了《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提出了通過工人階級領導的階級鬥爭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共產主義社會。1864年,馬克思作為創始人之一,成立了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國際工人協會』(IWA)。1889年,世界各國工人政黨成立了國際聯合組織『社會主義國際』(Second International)。人們習慣上將前者稱為第一國際,將後者稱為第二國際。由於第二國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停止了活動,又由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德國政府,被認為是違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1917年4月,回到俄國的列寧提出了重建『國際』的問題。列寧曾表示『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1918年1月6日,英國工黨通過了恢復第二國際的建議。為此,列寧加快了建立第三國際的步伐。經過一年多的緊急籌備,1919年1月24日,以俄共(布)為首,會同波蘭、匈牙利、德意志奧地利、芬蘭、美國等國及巴爾幹地區的共產主義組織發出了召開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邀請信。1919年3月2日,在蘇維埃俄國首都莫斯科中心的克里姆林宮內彙集了來自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黨、團體和派別的五十二名代表,召開了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由列寧致開幕詞和閉幕詞,並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多項決議。會議正式向世界宣佈,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決定:成立第三國際並定名共產國際。

通觀共產國際第一次、第二次代表會議的決議和發言記錄,再結合俄羅斯公佈的部分前蘇聯解密檔案可以斷定,共產國際根本就不是一個國際組織。它只不過是蘇俄最高當局操控領導的一個下屬機構。它的所有重大決策均需要請示莫斯科。它的地位看似高于蘇俄的外交人民委員部,其实差不太多。兩者的工作雖有交叉,特別是隱秘部分,但職能完全不同。外交人民委員部主要處理國家之間的事務,共產國際則肩負顛覆外國國家政權的職責。

由于共产国际的诞生,本已命運多桀的中華民國在蘇俄利用它所掌控的這一國際組織的強勢介入下變得更加危機四伏。在1919年開始的兩個針鋒相對的世界潮流的博弈中,中華民國被蘇維埃俄國裹挾進了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為基礎,將共產主義新秩序作為人類未來發展的願景的潮流中。

在此筆者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2019年,在回顾100年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時,国际媒体用相当的篇幅回顾了100年前在中华民国发生的五四运动,却没有一篇文章涉及到100年前诞生的共产国际對中華民國的影響,以及由于共产国际的诞生而出现的、延续至今的兩个世界潮流的碰撞和發展朝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際社會緊張關係的影響。實際上,中共至今的所作所為,都能在1919年找到源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1922年,在被稱爲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會議上,通過了決議案,正式加入共產國際,完全承認共產國際所議決的加入條件,並根據『共產國際章程』的規定, 稱為『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支部)』。

根據俄羅斯解密的前蘇聯解密檔案全宗第514號、卷宗第24號的記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在1922年12月5日閉幕之前做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任務》的決議,其中明確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於,要以在民主基礎上實現中國統一的倡導者的身份開展活動。中國共產黨人要提出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口號,為實現同唯一不追求帝國主義目標的大國——蘇維埃俄國結成聯盟的獨立自主的政策而鬥爭。』[1]

在公開發表的共產國際四大文獻中並未收錄該決議。蘇俄解密檔案註明,該決議是『對東方問題提綱的補充』。簽署人是共產國際書記處拉狄克。由此可以推斷,這個決議是共產國際書記處內部的一個決議,而不是在共產國際第4次代表大會上全體通過的一個決議。

2.建立新的『共產主義秩序』——世界蘇維埃共和國

在共產國際一大會議決議的《共產國際行動綱領》中,共產國際向世人描繪了這樣一幅可怕的世界圖景:

『人類的全部文化已遭摧殘,人類本身也處於完全毀滅的威脅之中,只有一種力量能夠拯救人類,那就是無產階級。』

『一個新的時代,即資本主義解體的時代,資本主義內部崩潰的時代,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革命的時代已經開始了。』

『舊的資本主義秩序已不復存在,也無法繼續存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終結果就是混亂,這種混亂只有最大的階級,生產者階級,也就是工人階級才能克服。工人階級必須建立真正的秩序——共產主義秩序。』

『工人階級必須推翻資本統治,消滅戰爭的根源,打破國界,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自力更生的合作的社會,實現各族人民的自由和友好。』[2]

早在1848年,馬克思在他的《共產黨宣言》中就已經為未來的人類社會描繪出了一個理想社會——打破國界的共產主義社會。然而,那不過是一個烏托邦空想。而現在,列寧則要通過共產國際著手建立起真正的共產主義秩序。

那麼列寧的共產主義秩序跟馬克思想要建立的那個共產主義秩序是一脈相承的嗎?或者說,馬克思所要建立的共產主義烏托邦在新的世界局勢下是否有了具體的、實質的內容呢?

共產國際一大的文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共產主義秩序』全新的詮釋:

共產國際一大上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的俄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格裡戈裡·葉夫謝耶維奇·季諾維也夫(ригорий Евсеевич Зиновьев,1883-1936)對成立共產國際的目的做了直言不諱的說明:『我們的口號是建立一個國際蘇維埃共和國,誰也不能說這是烏托邦。我們堅信,這在最近的將來就能實現;難道我們還不敢成立第三國際,以此作為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目的的一種手段嗎?』[3]

列寧在共產國際一大的《閉幕詞》上也再次重申:『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已經為期不遠了。』[4]

作為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的最終目標,會議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新奇口號:『國際無產階級蘇維埃共和國萬歲!』[5]

由此我們看到了列寧通過共產國際所要建立的共產主義秩序的具體形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

共產國際成立後的當天,列寧在莫斯科慶祝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說,信誓旦旦地將他所領導的共產國際的計畫做了進一步明確地說明:

『現在,當人人懂得「蘇維埃」這個詞的時候,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有了保證。在這個大廳裡的同志們已經看到第一個蘇維埃共和國是怎樣成立的,現在他們又看到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是怎樣成立的,他們也會看到世界蘇維埃共和國將是怎樣成立的。』[6]

當然,在列寧的算計中,中華民國也是世界蘇維埃共和國中的一個成員。

那麼列寧將如何建立起世界蘇維埃共和國呢?

3.開展國際蘇維埃聯盟運動,建立新的聯邦國家

為了把馬克思的烏托邦轉變為一個『為期不遠』的實體——世界蘇維埃共和國,列寧提出了一個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國際蘇維埃運動的計畫:『共產國際當前的任務是,在各國日益廣泛地展開建立新式民主即無產階級民主為目的的蘇維埃運動,這個運動是向無產階級專政、向共產主義的完全勝利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7]

為在各國開展『蘇維埃運動』,列寧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和戰略措施。其著眼點是:『立即奪取(各國)國家政權,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政權機構。』『蘇維埃制度是新型國家政權的制度。』而在各國建立的這種新型國家政權已經有了一個統一的、現成的、每個國家都必須效仿的模式,那就是『已經實際形成的無產階級專政形式,即俄國的蘇維埃政權。』[8]

1920年7月,在莫斯科再次彙集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二百多名代表,召開了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共產國際二大)。會上,列寧進一步明確了共產國際開展國際蘇維埃運動的任務:『共產國際在這方面的任務是,進一步發展研究以及通過實際來檢驗在蘇維埃制度和蘇維埃運動基礎上所產生的這些新的聯邦國家。』[9]

這裡我們看到,共產國際一大提出的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計畫仍然是一個比較虛幻的目標,於是在共產國際二大會議上,列寧向參加的各國各方代表提出了更為實際的概念——『新的聯邦國家』。列寧要求共產國際對此進一步研究,並提供實際檢驗。這就是說,在建立統一的世界蘇維埃共和國之前,需要一個過渡形式——新的聯邦國家。從列寧的意圖、會議文獻和後來『實際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新的聯邦國家』即包括了既定目標,也包括了實現的過程與進程。其時空的態勢大體如下展開:

首先,通過國際蘇維埃運動奪取各國的政權,在各國建立起俄式蘇維埃政權;

其次,由於在各國奪權不可能齊頭並進同時展開,因此,不分先後,凡先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的國家,就應該與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結成為聯盟,組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新的聯邦國家;

第三,隨著時間的延續與空間的擴展,將不斷有新的蘇維埃政權加入已存在的聯邦國家;

第四,通過這種滾雪球的方式,最後將所有國家裹挾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盟。

至此,我們可以給列寧提出的、人們一向所認知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那個蘇維埃運動給出一個準確的名稱:國際蘇維埃聯盟運動。

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宣言》中,共產國際鄭重宣佈:蘇維埃俄國的事業就是共產國際的事業。只要蘇維埃俄國沒有成為全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一個成員,國際無產階級的鬥爭就決不甘休。』換句話說,少一個國家或地區,都算不上是『全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盟』,蘇維埃俄國都不會善罷甘休。這倒與傳統中國的一統天下異曲同工,不謀而合。

就這樣,一個國家掌權者的利益和權力欲望與全人類的共同命運被巧妙地捆綁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列寧那些危言聳聽的或花裡胡哨的辭藻背後,不過是一個逐漸擴大蘇維埃俄國版圖的計畫。

問題是,面對如此多的各國、各方代表,列寧怎麼敢於向大會提出如此明目張膽的擴張計畫?

從會議文獻所揭示的情況看,特別是根據代表們的發言可以推斷,列寧是基於這樣一些有著內在邏輯關聯的縝密考慮:

1)蘇俄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通過列寧領導成功奪取全國政權後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因而成了無可替代的領頭羊。

2)大部分與會代表奉列寧為『共產主義運動』的神明。

3)『一戰』後的各國各地區左翼激進的共產主義組織面臨新的生存危機和發展機遇。特別是參加會議的各國政黨、組織在本國的影響都十分有限。歐洲工業發達國家中的共產主義政黨、組織在生存與發展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尤為嚴峻;這些政黨或組織要想生存和發展,進而在本國奪取政權,只有聯合起來形成國際共同戰線,依靠蘇俄的國家力量,才有可能生存、發展、壯大;共產國際為他們搭建了這樣一個生存和發展的戰鬥平臺。

4)相當一部分參加會議的組織已經被蘇俄牢牢掌控。

5)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到1919年,蘇俄已經有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紅軍。

在共產國際一大、二大的文獻中,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列寧和季諾維也夫。但在為召開共產國際成立大會的邀請信中,與列寧一起代表俄共(布)簽署的不是季諾維也夫,而是蘇俄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的創建者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兩次全會上,托洛茨基的發言並不多,但他的發言卻能在與會代表的心理上造成微妙的震撼。在共產國際一大一次會議上,針對當時西方國家對蘇俄發展軍國主義的指責,紅軍總司令托洛茨基在大會上公開提出:『如果這也算軍國主義,那就是我們創立了一種社會主義的軍國主義。我們絕不放棄它。』也正是基於這種社會主義的軍國主義思想,托洛茨基進一步向與會代表做出了承諾:蘇俄紅軍『不僅是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紅軍,而且也是第三國際的紅軍。』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有一點是肯定的,一旦時機到來,我們的西歐兄弟向我們求援,我們就回答他們說:『我們來了!我們不失時機地學會了運用武器,我們為世界革命而奮鬥和犧牲在所不辭!』[10]共產國際一大還專門向蘇俄紅軍發送了致敬電。

在『為世界革命而奮鬥和犧牲在所不辭』的豪言壯語背後,這種社會主義軍國主義的『在所不辭』在後來前蘇聯處理國際事務中確實表現得淋漓盡致:從1939年同納粹德國一道瓜分波蘭,強佔立陶宛等國,到『二戰』後將佔領區域的東歐各國強行併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再到出兵鎮壓1956年的波匈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事件。

除以上考慮外,對來自參見共產國際會議的歐洲大國的政黨組織代表,如法國、德國、英國的一些大党中的左派代表,列寧則採用敲打、逼壓的辦法。一方面列寧即想利用這些大國的代表壯大共產國際的聲勢,另一方面則試圖逼這些政黨徹底脫離第二國際,將其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對當時被列寧認為是世界上兩個最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之一的美國的策略,從大會對美國與會代表的參與方式的做法上可看出其中的端倪,這也構成了兩次大會最為滑稽的一幕。會議語言是德語和法語,偏偏將英語排除在外。美國的與會代表三番五次提出將英語也作為會議語言,結果均遭到否決。美國代表要求會議為他們配備翻譯,可直到全部決議通過,會議閉幕,翻譯也未出現。這樣做的實際效果是,美國代表在會議表決時恐怕並不清楚要表決的決議的實質內容是什麼。不過他們還是投了贊同票。至少會議文獻並未顯示,在會議各項表決中,美國代表棄權或反對。[11]

正是在這樣一種明顯帶有強迫且狡詐的運作下,共產國際二大通過了建立聯邦制同盟的決議:

『聯邦制是各民族勞動者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無論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其他蘇維埃共和國(過去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芬蘭蘇維埃共和國、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現在的亞塞拜然蘇維埃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的關係中,還是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部同從前既沒有成立國家又沒有實行自治的各民族(例如,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1919年建立的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1920年建立的韃靼自治共和國)的關係中,聯邦制都已經在實踐上表明它是適當的。既然承認聯邦制是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那就必須力求建立愈來愈密切的聯邦制同盟。』[12]

不過後來的歷史證明,二戰之前,列寧的『聯盟』計畫僅在蘇俄的周邊國家和區域獲得了極為有限的成功。

1918年1月1日,蘇俄正式設立新的行政區劃,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經過近4年的鏖戰,新生的政權擊敗了外國的武裝干涉,擊潰了白軍,佔領了一度宣佈獨立的國家,如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等。到1922年12月30日,蘇俄通過簽署條約,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包括格魯吉亞的喬治亞蘇維埃政權、亞美尼亞蘇維埃政權和亞塞拜然等)正式成為蘇聯的創始成員國。而《決議》中提到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芬蘭蘇維埃共和國不過是曇花一現。

二戰期間及之後,前蘇聯的版圖進一步擴大,又吞併了立陶宛、拉脫維尼亞、愛沙尼亞等。這些國家都成了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不過這已經不是列寧的國際蘇維埃聯盟運動的產物,而是史達林地緣政治的產物。這些都是後話。

4.中華民國政府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在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中,如何對待那些相對貧弱落後的國家呢?也就是說,按照列寧世界革命戰略佈局,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最終都將加入列寧的『為期不遠』的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13]而1919年的中國還遠沒達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標準。那麼在這樣的國家又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呢?為此,列寧對帝國主義理論進行了投機性的、全新的闡述。

在共產國際一大通過的《共產國際行動綱領》中,列寧提出了『世界帝國主義體系』這一新概念。這一點至關重要。之前列寧對帝國主義的論述,側重於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而『世界帝國主義體系』的提出,在列寧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這一整體計畫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當然要在帝國主義國家中展開。然而,既然是摧毀現存國際社會的一切制度,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那麼在非帝國主義國家又該怎麼辦呢?或者說,如何將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和那些非帝國主義國家聯繫在一起呢?『世界帝國主義體系』的提出就是為了化解這一矛盾,讓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沿著兩條戰線同時展開。

第一條戰線,在帝國主義國家中展開反帝運動。

在當時國際形勢下,『國際聯盟』成為蘇俄最主要的敵人。在1919年年初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各國代表于1月25日批准了建立『國際聯盟』的提案。這意味著,一戰結束後,將出現一個由美、英等發達國家推動建立的新的、和平的國際秩序。因此,美、英兩國被共產國際定性為真正的帝國主義強國。[14]『世界資本並不甘心,正在準備決一死戰。它打著「國際聯盟」的旗號,高唱和平主義,進行最後掙紮,要把自動裂開的資本主義體系彌合起來,集中力量對付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15]

第二條戰線,在非帝國主義國家中展開反帝運動。

『世界帝國主義體系』的提出並非僅針對美、英及其它發達國家和『國聯』,它的理論難點在於,如何在非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以奪權為目的國際蘇維埃聯盟運動。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列寧就注意到了『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民族戰爭的問題。[16]1916年列寧撰寫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對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作了進一步發揮。1920年,在共產國際二大會議上,列寧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他在為大會制定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提綱》中強調:『第一,我們提綱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之間的區別。現在全世界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數的壓迫民族。』

根據這一劃分,帝國主義國家是壓迫民族,其他所有國家都是被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這樣一來,列寧就把全世界除他掌控政權之外的所有國家都納入到了『世界帝國主義』體系中,也就是納入到他的世界蘇維埃體系中了。

結果在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武庫中又出現了『本國帝國主義』或稱為『帝國主義代理人』的概念。『在資產階級佔有殖民地並壓迫其他民族的國家裡,必須反對本國的帝國主義者。』[17]這就是說,一切非帝國主義國家都存在本國帝國主義,都必須加以反對。

在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中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保衛蘇維埃俄國的鬥爭和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鬥爭是交織在一起的。『在帝國主義戰爭以後,各民族的相互關係、全世界國家體系將取決於少數帝國主義國家反對蘇維埃運動和以蘇維埃俄國為首的各個蘇維埃國家的鬥爭。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就不能正確的提出任何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無論是文明國家的共產黨還是落後國家的共產黨,都只有從這種觀點出發才能正確的提出和解決各種政治問題。』[18]這樣,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說辭又回到了根本的著眼點:一切都是為了蘇維埃俄國!

對中華民國來說,蘇俄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華民國於1920年加入『國聯』,而『國聯』被列寧視為最主要敵人;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是被列寧點名劃歸到了半殖民地的國家。根據『帝國主義代理人』理論,中華民國政府則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在1922年,這個頭銜被戴在了國民黨北伐成功之前的北京政府頭上。『該政府反對俄國,履行帝國主義者的意志。』[19]而在第一次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即國共合作[20])破產之後,又被戴在了北伐之後的南京政府頭上。特別是在1931年9·18事變之後,苏俄认为取得对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是推翻中华民国,建立自己的附属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国红军对战争的领导。[21]在1931年10月21日的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关于满洲问题非常会议的记录中,发言者引用了列宁的原话:『每个革命的工人政党,每个共产主义在战争时或者在帝国主义侵略时,都应该进行首先是反对本国帝国主义的斗争。』[22]在列寧反对本国帝国主义在理论指导下,1932年12月,共產國際又进一步提出来兩个中国的政策:『我们实际上有两个中国:苏维埃中国和国民党中国。』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解决头等重要意义的全国性问题,即建立新的政权,组建红军并进一步加强红军。扩大和联合苏区。』[23]

這裡必須提請注意的是,如果追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就應該將1919年成立的共產國際這一重要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建立『國聯』的決定僅僅兩個月之後,《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就向這一新的國際秩序公開發起了挑戰,比納粹德國早了很多年。

另外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列寧的反對帝國主義理論是中共意識形態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的基礎之一。對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命運的影響致為深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難以真正融入國際社會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目前中美、中歐(盟)衝突的深層原因。

通過列寧的反對帝國主義理論的嫁接,在傳統『天朝上國』崩潰過程中形成的中國人『屈辱-反抗』心理特徵,在中國共產黨內演變成了『反帝』與『愛國』連接在一起的情結,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敘事話語系統。也是中共制定對外政策的主要根據之一。這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強大沒有直接關係。毛澤東時代中國,貧弱的國力並未削弱中共反對帝國主義的決心和鬥志。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也是建立在反帝基礎之上的,是在六四屠殺之後西方國家制裁中共的背景下提出的。『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24]在國際社會形成較大的政治力量,掌握有分量的發言權,這才是韜光養晦的目的所在。經過二十年多年的臥薪嚐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力終於有了顯著提升,中共自以為有條件可以向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建立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其實這不過是一戰後列寧向美英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挑戰的翻版。可以說,從毛經鄧到習,其反帝心態一脈相承,其理論支撐仍然離不開列寧的反對帝國主義理論。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也未能從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和史達林的地緣政治算計對中國造成的傷害中醒悟過來。當今國際社會對此的認知也十分有限。

以上通過對列寧世界革命戰略的目的、任務、宗旨和理論的歸納、梳理,我們已經大體能夠看到中華民國在其中將會遭遇的厄運。

然而,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不過是一個大的框架,列寧以中國為話題的言論也不多。蘇俄建國之前,列寧談到中國問題,多散見於報紙。[25]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後,特別是在1920年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出了為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而開展的國際蘇維埃聯盟運動所必須實施的具體的戰略和策略,其中有一些涉及中國的言論,不過多放在民族問題、殖民地問題和亞洲問題中,是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這一總體框架下提出的。[26]那麼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又是如何具體地落實在中華民國的命運當中的呢?或者說,作為一個貧弱的國家,甚至戰火紛飛、內亂不止、軍閥割據、政權分裂的中華民國又能在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中起到什麼作用、扮演什麼角色呢?原來在共產國際成立的1919年,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還出臺了一個主要針對中、日、美三國關係的東亞總政策。而在這個東亞總政策中,中華民族必須為維護蘇俄的遠東安全做出巨大的民族犧牲。共產國際在中華民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目的也在於此。對這一話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1] 《中國共產黨的任務》,見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現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會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中文版《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又見托尼·塞奇:《中國第一次統一戰線的起源》第一卷第377-378頁。

[2]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1919年3月》(中文版):《共產國際行動綱領》。

[3] 季洛维耶夫在共產國際一大二次會議上的報告。《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1919年3月》(中文版)。

[4] 列宁:《闭幕词》。《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1919年3月》(中文版)。

[5] 《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1919年3月》(中文版)。

[6] 《列寧全集》中文版,第28卷,460頁。

[7] 列寧在共產國際一大的《閉幕詞》。《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1919年3月》,中文版。

[8] 列寧:《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

[9] 列寧為共產國際二大起草的報告:《民族和殖民的問題提綱初稿》。《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1920年7-8月》中文版。

[10]托洛茨基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中文版,65-68頁。

[11] 參見《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和《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文版,1988,北京。

[12]《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決議》。《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1920年7-8月》中文版。

[13]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Kritik des Gothaer Programms)。

[14] 《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宣言》。《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1920年7-8月》中文版。

[15] 《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1920年7-8月》中文版。

[16] 列寧:《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1916。《列寧全集》第一版中譯本,22卷。1955-1963。

[17] 共產國際二大決議:《加入共產主義國際的條件》。《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 1920年7-8月》中文版。

[18] 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提綱》。

[19] 『越飛給契切林的電報(1922年11月10日和13日)』,《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154頁。

[20] 筆者需要說明的是,將『國共合作』指認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是有關這一歷史敘事的最大誤區,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敘事中眾多誤區中比較典型的一個。

[21]『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关于反帝鬥爭中共中央的电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卷13,22号文件,86頁.。

[22]『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关于满洲问题的非常会议速记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卷13,11号文件,48頁.。又見《共产国际与战争:关于共产国际反帝战争和保卫苏联的文献资料》,莫斯科,1928年。庫恩編:《共产国际文件:代表大会和执委会全会决议、提綱和呼吁书(1919-1932)》,莫斯科,1933。》

[23]『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会议速记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卷13, 92号文件,269頁。495-346/13-92。

[24] 鄧小平,92年。

[25] 如《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涅瓦明星報》1912)、《新生的中國》(《真理報》1912)、《中華民國的巨大勝利》(《真理報》1913)等。

[26] 參見列寧為共產國際二大會議撰寫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和《補充提綱》(1920)、《關於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1920)、《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報告》(1920)。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230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