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的拉锯—–东海客厅说历史

余东海

 

历史是光明与黑暗的拉锯,中西都一样。横向比较而言,中国历史的光明度即文明性一枝独秀,远高于西方。

 

尧舜之前姑不论,从尧舜算起,历史给了儒家将近五千年的机会。原则上讲,儒家没有辜负历史的信任,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古典辉煌,有史可证有据可查。不用全读二十四史,读读《史记》或《资治通鉴》,当知吾言不虚。

 

由于五四蒙启派专挑中国历史的黑暗面集中起来并且扩大化,同时忽略淡化光明面,导致国人对祖国历史充满黑暗感和厌恶感。论及历史,需要注意三点。

 

其一、不能用现代标准去衡量古代,西方历史更加经不起这样的衡量。历史有其发展的轨迹,有初生期、幼稚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新生期。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局限性。故钱穆先生告诫,看历史要有温情和理解的态度。

 

其二、不能将历史问题归咎于儒家文化。历史上将儒家文化付诸于政治实践的帝王大多非儒家。例如,秦汉以后,儒生出身的开国之君只有三位:光武帝刘秀、梁武帝萧衍和昭烈帝刘备。其中刘备夹杂法家,萧衍滑向佛家。

 

所以在政治上,儒家有劲使不上是历史常态。为了纠正和引导历代王朝的实践错误,无数儒者付出了重大代价包括生命代价。

 

其三,不能将实践中的问题归咎于理论。理论最正确也不能保证实践正确,两者多多少少总是有距离的。或受实践者德智所限,或受环境条件局限,最好的理论在实践也难免产生大大小小偏差。偏差大了,甚至实践与理论会割裂和背离。

 

历史上儒家文化与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比较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的。只有圣贤在位,圣王在上,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时代,理论与实践比较一致。帝王不行,政治品质就会下降;时间久了,礼乐制度都会败坏乃至崩溃。岂但礼制?高层堕落时间一久,民主制也会败坏的。君不见美国乎?

 

人类历史是一个无比漫长、无限上升而又无比曲折的过程,大同理想实现之前,文明与野蛮、正善与邪恶的拉锯战不可能结束,最好的文化、最好的制度和最好的实践者,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何况最好的实践者可遇而不可求。

 

个体的德性成长有一个过程,而且会反复乃至倒退,圣贤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类社会也一样,道德文明、政治文明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并且不断反复乃至倒退,大同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个体在成为圣贤之前,言论和行为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只要信奉儒学,就可以优于其他人,就有希望成德成圣。同样道理,人类社会在进入大同之前,理论和实践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只要道统在上,就可以优于其它文明形态,就有希望实现大同理想。

 

这是一条东海律:顺儒者生,尊儒者兴,归儒者昌,逆儒者亡。《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是晚清名儒简朝亮课徒讲稿,说到圣经的政治效果之强大和安民强国之作用,可作为这条东海律的注脚,其中提及元清二朝亦颇为公允,特录此共赏:

 

“秦燔书,以灭学亡。汉兴,得献书,立五经之学,自先汉至后汉,表章渐备,斯教惟经,民风以美。故三国虽争,季汉知大义而谋诛汉贼。自魏而晋,清谭乱经,则五胡乱矣。迄乎六朝,其经学微,其国命无不微也。唐为《五经正义》,国教趋明。陆宣公奏议,韩文公谏表,皆以经术救民生之祸。五季而后,宋程子、朱子诸贤,发经义而昌国教,宋多君子焉。虽及国亡,而陆秀夫、文天祥群死节者,皆邦家教士之光也。以视五季之衰,若冯道为将相三公,历五朝八姓,自著《长乐老叙》以为荣,其相越何如哉?迨元主中夏,以许衡掌国教,纵经而师孔子,中夏安之。《孟子》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岂不然乎?春秋时杞用夷礼,则伤矣。吴治周礼,秦能夏声,皆善变也。清主中夏,定群经为正学。顾亭林以明之遗老,正节谭经,当时则义之不夺,能章其节,天下士于是乎知名教。康熙中,开特科曰博学鸿儒,士之经书文章者,特科选也,而风教行中夏矣。盖康熙之治称焉。斯教以经者,其效皆明也。”

 

简朝亮(1852-1933)字季纪,号竹居,顺德人。曾求学于广东名儒朱次琦,与康有为同门,是近世有名的鸿儒,一生高尚不仕,潜心讲学著述,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等著作传世。

 

简朝亮先生显然是承认元清两朝为中华的。东海当年将元明清定位为中华偏统的时候,曾在微博上饱受批判和讥笑上,吴钩等人讥称我为余偏统。简朝亮先生若在,当会支持我的观点。

 

当然,无论正统偏统,都会堕落。夏商周汉唐宋等中华正统,到了晚期,无不丧失中华性、即代表中华的资格,遑论偏统?我在《春秋精神》一书中指出,元明清作为偏统,都能代表中华。然到了晚期,政治腐恶,道德败坏,又都丧失代表性而堕落为一家一姓的小朝廷了。

 

明灭元、清灭明、民灭清的时候,易如反掌,可见当时天心厌乱,民心思定,整体民意已厌倦战乱也不向前朝。清灭明难度略大,但也有限。当时李闯和残明腐恶不堪,人心尽失,清廷收拾残局,重建秩序,有其历史大势的必然。抵抗意志的衰退丧失,也意味着天道民心对明朝的放弃。

 

尊信儒文化,蛮夷可以文明化中国化。反掉五常道,人间难免丛林化地狱化。元清虽然出身蛮夷,但能及时中国化,就是因为对儒文化有所尊信;马帮虽然属于汉族,却比蛮夷更野蛮,就是因为反孔反儒而信奉马主义。

 

儒家在上,中华就在。宋元明相继灭亡,但儒家都在,故天下不亡。清朝亡,儒家丧失道统地位,天下遂亡,浩劫开启。百年浩劫,始于五四,盛于四九,极于文革,蔓延至今。

 

而今儒家一阳来复,意味着百年浩劫即将结束,中华文明有了重建的希望。民国之初虽光亮,也是夕阳的回光,转瞬就会消失;而今再怎么黑,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前面。

 

读历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统和儒理,包括道理政理易理天理和天下兴亡古今成败之理。《四库全书总目》说:“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

 

世人论说实力的时候,最关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等方面的硬实力,最容易忽略两种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和道义实力。 拥有这两种实力之优势者,往往后来居上。如秦末的刘邦集团、隋末李唐集团、蒙古的忽必烈集团、元末的朱元璋集团等等,都是当时各股势力中软实力最强者。而这些后起之秀和取得最后成功者,都有儒家群体相助,都是当时儒化程度最高。 从软实力着眼,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一股势力的未来。无论硬实力如何,如果软实力空虚,前途必然灰暗。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之谓也。 所有学派宗派中,论道德资源和道义力量之最,非儒家莫属。在文明与野蛮的拉锯战中,儒家所在,就是文明所在。在历史拉锯战中,双方各有输赢胜负,比较而言,文明占上风机会多而时间长。这是因为儒家占上风机会时间较多较长。

 

文明战胜野蛮并非无条件。首先,双方力量不能过于悬殊,所谓同力度德。以少胜多当然有可能,如牧野之战、昆阳之战等等,毕竟非常态;其次,文明必须真而正,远高于野蛮,如王道政治远高于极权政治。霸道虽然高于极权,但高度有限。即使双方力量相当,霸道未必绝对取胜。

 

读史可以知兴替。但读史最忌只读一截一段一部分。例如,对于暴秦,从商鞅进说秦孝公到项羽屠灭秦王室,这才算有始有终。了解始终,才能能明白各种历史的因果,才会知道,暴秦的成功不仅是人民的灾难,也是秦王室及其文武帮凶的灾难,才会对暴秦产生深深的恐惧和鄙弃。

 

或说暴秦是历史的选择,毫无问题。所有在历史上成功过的东西,都是历史的选择。还可以加一句,暴秦也是人民的选择。暴秦的成功是当时时代大势、社会共业的结果,而时代大势、社会共业正是综合性的人心民意造成的。

 

人民,包括人和民。那些为了暴秦的统一恶业呕心沥血的秦国君臣也是人,那些有意无意、主动被迫支持暴秦的秦民也是民,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主流。

 

法家暴秦空前人祸,开启了后来汉朝的伟大和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辉煌;我相信,反孔反儒百年浩劫,催出的将是儒家的新生和中华文明新一轮的辉煌。

 

我相信,这新的历史平台上新一轮中华文明的高度长度,将是史无前例的,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希望越来越多的儒生和有识有志之士,在为文明、正善和光明的拉锯努力中发热发光,在为人生、人道和人类解决问题中成就自己,成长为圣贤君子和英雄豪杰!2021-7-4余东海

首发于北京之春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280/77202190025.htm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131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