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思良 (新加坡)

来源:议报https://yibaochina.com/?p=244551

【作者前言】

全球各地的疫情还无法清晰地预见尾声,国与国之间、甚至有些国家的省城之间的来往边境中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开放,广泛实行的“闭关锁国”持续之际,许多向往自由向往旅行向往交流的人们难免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人类最大的灾难是,人的心灵被“清零”。

人同此心,好长一段时间,我幽居室内,不得要领。坐在书桌前,回忆以前去过的好些地方的景点景象,恍如隔世;把那些曾经拍摄下来的照片留影,逐一从电脑里翻捡出来,过目审视,默默玩味,……翻着看着,一个“老套平凡”的心得跃然脑际:此时此刻,长久弥久,最吸引我眼球的,其实是各种各样静悄悄活生生的人物──不管他们属于这个星球上的什么地域,什么种族,什么阶层,也不管他们处于什么环境,什么姿态,什么角度……

人,才是最佳风景最佳画面!

静下心来,用心仔细看别人,也能把自己看穿。

   1.老年人是个谜


莫斯科红场商厦-读报老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莫斯科红场,列宁陵墓的对面,“古姆商厦”内,咖啡座里一位聚精会神读报的老人。

我不懂俄文,只能猜想老人读的是社会新闻或者插页广告之类。那心无旁骛的神情,市井知识分子的智性气韵,让我为之折服。

记得一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诗人描写过类似的视觉框架和效应:“这里仿佛是在什么课堂上,鸦雀无声,分外寂静,一片缄默的和睦气氛,人们凝神聚思,一个心意。∕这种诗意的满怀回声的情形,它的庄严,它的敏锐,使我们感到珍贵。”

我当时当地感慨,她是一幅画,而她读的是一首诗。

且慢,她?这也是这幅“画”的有趣之处。第一眼看去,那是个老太太。可是端详分辨照片里头脸的须发鬓角,那又好像是个老头。再瞧衣服、围巾和帽子,乃至眼镜的式样与材质,还有桌上随手扔着的口香糖以及座位上放置的粉红织物,尤其是带着戒指拿住报纸边沿的右手,这些无不充满着女性提示。

细想,人活到一定的份上,是否就应该变成中性,变成某种程度的性别参杂?

2.天真无邪的精灵仙子


纽约市政厅空地-玩耍孩童  

纽约曼哈顿,市政厅旁的空地,小男孩蹲着,专心致志摆弄手上的东西,不是玩具,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唾手可得的质朴心宜的物料。

阅读过一本台湾女作家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感叹:“在纽约,隔一条街,便是另一个世界。”

是的,小男孩玩耍的场地,附近周围就有布鲁克林大桥、华尔街证交所和唐人街集市等喧嚣热闹的所在,再远一点,更有911事件的“归零地”,而他对那些“身外事物”可以暂且耳根清净,不闻不问,那是多么至高无上的享受和幸福。但是,旁观者也知道,孩童不可能永远沉浸在与世无争的初心里。

背景中鲜红招摇的“雕塑”以及像军人般排列整齐的大型绿色盆栽,与那份孤独的童真童趣隔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对面不识,相安无事。充满理想展望,人间未来的信息和走向,制衡浓缩在这样一幅地老天荒单纯宁静的画面中。

3.我像一条体肤乌亮的鱼


柬埔寨洞里萨湖-年轻渔民  

新加坡的东南亚邻国,柬埔寨洞里萨湖,河流支道的岸边,年轻的渔民正解开缆绳,开动木船准备下水。

那身黝黑紧绷的皮肤特别引人注目。那是长年累月日光曝晒的结果,也是与生俱来的遗传,……当地导游悄悄补充说,还有长期水质污染侵蚀的关系。听了这番话,游客的内心感官也立即生出一阵黑色的悲戚和沉默。

人和船,人和水,人和生存等等,已经融为一体。

小伙子坚定有力的回眸一瞪,直视艰苦岁月,无惧生活磨难。我作为新加坡人,觉得那瞪视甚至带有“地缘边际”的深切感受──邻国艰辛操劳的“低端”民众,那样机警寡淡地看着“高端”的我们,这些富足宽闲而安居乐业的城市国家的来者,近似在严肃无声地发问发难。

体格机能,他们胜过我们很多。精神人道呢,我们同他们平等吗,哪怕是粗浅含糊的平等?

 4.艺术是一种光照


里斯本-街头表演者

里斯本街头,烈日当空的正午,面容清秀举止儒雅的表演者,暂时休憩在墙角的虚实阴影里。

色彩的鲜明倾述和形象的含蓄表达,构成冷静的对比和温暖的氛围。对于我的凝视和凝想来说,空间和时间先是停顿了一秒钟,接着又延长了无数秒钟──欧洲文艺核心价值的随意展示,个人追求自由的灵性本质,只能在一霎那间去闪烁意会,却难以投机取巧地品头论足。

街道对面是一座售票参观的教堂遗址,它的整个辉煌结构建造于14世纪,1755年的大地震中遭到全面毁坏。我进入宗教圣地瞻仰,平心静气,而又深情知道,废墟的大门外,百步之内,却坐着一位坚韧的圣者,他那阳光普照下的轻吟歌唱,表达了跨越人与人之间沉重障碍的美好愿望。

5.今夜无人入眠


里加-夜晚橱窗旁静坐的妇女  

波罗的海小国,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古城街道,寒冷的夜晚,一位头戴绒帽、身穿冬衣、脚蹬靴子的中年妇女,独自坐在某座商店灯光明亮的橱窗旁,若有所思地滑着手机,她的心头似乎也滑过朦胧的念想,乃或一阵轻微的睡意?

我竟产生幻觉,好像听见“Made in Italy”精致橱窗内响起另一部手机的回应铃声,还有絮絮叨叨的男女对答。说不定不是幻觉,情侣之间的浪漫和爱恋才是“意大利制造”的想象精髓。

今夜无人入眠(Nessun Dorma)。

近年曾经读过瑞典犯罪推理小说之父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写的那部著名的侦探故事《里加的狗》,主角瓦兰德警长历经艰险,逢凶化吉,最终在里加这座海岸城市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眼前不就是嘛,我以为,这位半明半暗中静坐的贤惠妇女,就是在等待铁汉柔肠的警长下班下岗,开车或走路,前来接她,同去某个酒吧,或是同去另个遥远的海岸城市,也许再不回头。

《图兰朵》的歌剧咏叹调在我心头断断续续回响:“焦急地观望,那因爱情和希望而闪烁的星光!但秘密藏在我心里,……”

6.越是年迈,我就越遵奉上帝的旨意


奥地利梅尔修道院-缓走的修士 

冬季的奥地利,多瑙河边的梅尔修道院,穿呢子大衣带呢子鸭舌帽的修士,从容不迫地走过地面干净如洗的庭院。他心里肯定想着什么,但他心里肯定不负担什么。

我不由得想起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绘帕多瓦寺院里的僧侣的字句:“一个人的灵魂往往不参与通过自己才得以表现的美德。……面对着人类的苦难,他们的脸上并无丝毫怜悯、同情的表示,也不怕去触及人们的痛处,那是一张张没有柔情、令人生畏的脸,因真正的善良而变得格外崇高。”(李恒基译)

看着那样的体态和步伐,你会豁然领悟和明白,人所追随的,无非是自我的一生。区别可能只在于,有没有意识的觉醒,有没有信仰的救赎。

7.与水共舞的间歇


科伦布兹-喷水池旁的姑娘  

德国莱茵河畔的科伦布兹,十几万人口的观光城市,商业区小广场上,偶然出现一个停格的“表演者”:黑发短扮的她埋首弯腰,立在水边喘口气。刚刚,轻柔曼妙的姑娘和晶莹剔透的喷泉,配合畅舞得有点疯了,有点累了,有点囧了。

她随着喷泉的造型和节奏在原地旋转起舞的时候,我正从近处的河岸走来,没来得及抢拍,也不好意思抓拍,等到将要按下镜头快门,喷泉突然停了下来,姑娘也顺势歇住了。

停格。我听到周边的房屋门墙和脚手架、店铺橱窗和露天卡座等,都在向她鼓掌致意;我也看见气场氛围的起伏动静:出色的天气和纷飞的水气、静止的人气和收敛的灵气,汇合成一股无边无际又多姿多彩的欢喜风情。

8.让我一个人偷闲坐一会儿

去中国内地,浏览桂林漓江,游船上拍到,岸边一个悠哉悠哉的垂钓者。

旁边自行车的红色坐垫,车斗里的黄色包袋,墙头的芳草绿叶,……“红黄绿”的背景色彩衬托了他的灰蓝衣衫和花白须发,唔,还有那双说不上颜色的塑料拖鞋──朴素和单调无关乎形象,而是关乎宿命。

他手握钓竿耐心等待,但是却并没有专注于鱼竿沉入的水面,反倒是别转头,看向显然是很远的什么地方,很难猜测他是盯着过往还是望着未来。


桂林漓江-悠闲的垂钓者

几分坦荡,几分平庸,几分潇洒,几分世故。

他的生存潜台词大概是:给我运气吧,我想要钓起……钓起沉重的梦想。

  9.双人像,浓情蜜意的背影


加勒-印度洋岸边的情侣  

那是斯里兰卡西南端的海滨城市加勒,浮云蔽日,面向印度洋的堤坝上,一对情侣依偎着坐在一顶浅色阳伞下。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无情地冲击了这条海岸线,海水侵入内陆达两公里,四万人罹难,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这张照片是2017年拍摄的,那次我们从科伦坡坐车去加勒,沿途仍然不时可以看到十多年前的那场巨大灾难所留下的破坏景象和片片废墟。

那对恋爱之人所忠实面对的,就是当年的大海啸袭来的方向。自然历史,天灾人祸,风云变幻,大浪淘沙──内心仅存的几朵浪花,无声无息,却具备了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望着他和她的背影,我为人的坚毅和生命的冲动而感动莫名。

10.群像,青春无悔


奥斯陆-奇葩少女

挪威的奥斯陆,几个奇葩少女并排俯卧,身子朝前,趴在闹市区某座大型建筑物的进门阶梯上。迎面走来的路人,笑着绕道而行,可能是见怪不怪了。

我觉得,这种状态好像是处在无拘无束的“欢快”和肆无忌惮的“放纵”之间,很为美妙,尤其还带有那么一点点挑衅现成秩序的意味。

用那样的方式来展现人的自信、社会的自信,其内涵、其境界,当然诚然,远胜过“万人团体操”。

疫情缓解后,我还想去北欧的城镇看看。

这些东西南北不同时期各异其趣的人像∕人格,精彩纷呈,争奇斗艳;仔细推敲,却又表里合一,殊途同归,暗含了强调了人类面貌的最大公约数和人性一致的基本方面──乐观坚强、聪敏谦卑、自主自爱,满腔情感而又不动声色,有所牵挂而又超然物外……

如同《安妮日记》里边写道的:“我们都为追求幸福而生活;我们千差万别,却又并无两样。”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那本书信体旅行记《心向南方》里叙述评论道:“脸面就是种姓、家族和气质,只有最后一点是有趣的……”他进一步精辟指出:“越是得到升华,这些脸孔的区别就越小。”

这些说法概括和启发了无数的人像∕人格背后的统一故事。

千变万化,不离宗旨──在理性升华的意义上,这些人像∕人格所代表的最广泛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相信,它也是上苍眼底里浓缩版抽象版的风景和画面。

我们最终能否克服疫情笼罩下的艰难险阻,走向新常态,回归生活本身,这是个问题。

但愿上苍通达博爱,激励和统领那样伟大的人像∕人格,争取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551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