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在天上像趴在一張屬於他自己的圖畫紙上。
一個孩子在天上用鉛筆淡淡描出無數個孩子的樣子。
一個孩子在天上他的痛苦,他的歡樂,他的蔚藍,無邊無際。(《一個孩子在天上》,2000年6月4日)
留下我們這些生者,「漫長的旅途中真理是一張座椅。」去年12月孟浪忌日時,蘇曉康先生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寫了一段話,不妨抄錄在此,供讀者管窺孟浪在詩界以外的影響力和精神遺產:
今天是孟浪逝世四周年,友人發給我這篇《六四詩選》序,寫於八年前。我跟詩界一向無往來,也不認識孟浪,只記得「六四」後我從巴黎遷來美國普林斯頓之後,他恰在布朗大學訪問。八十年代有過一個朦朧詩群,頗受西方推崇,孟浪不在其中,他卻是一個「地下文學」的幹將,看來詩界也有「體制內外」;孟浪當然更靠近八九運動,所以他才會編輯這個「六四」精神文本。
誠斯所言,「六四」以其血腥而獲得世界意義,「一個巨大的歷史存在,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存在」,卻遠未在思想和藝術層面獲得詮釋和重讀,詩人獨特的審美感知、人性思考和文學言說呢?
孟浪詩人式的沉痛,言及國家暴力與壟斷資本,而在文學理論上,西方學界解構權力與書寫之關係異常深刻,卻對中國革命文學和文革讚揚備至,此左傾論說,在孟浪的批評中嗎?這本書的編選徵稿,是在「漢語文明圈」的一種嘗試,又似乎是一種群體寫作。孟浪提到一個群體:王興中、潘小雪、于碩、冉雲飛、孫乃修、劉懷昭、萬之、熊山卉、梅丹理等,其中竟頗有幾位我的舊雨,是以感念!
不過,蘇曉康先生似對詩人必然而天生的進步主義色彩有微詞,籠統稱之為「左翼論說」。對此,小義只好斗膽建言蘇曉康先生走出他的信息蠶房,讀一本詩人之養成方面的書,比如《鮑勃·迪倫與美國時代》(Bob Dylan in America,利申:這本書的中文版為本人言小義所譯),對衝撞語詞邊界的使命必然造就詩人的進步主義世界觀,以及世界為什麼需要有進步主義,也就好理解了。
正如阿鐘所說的,孟浪是「已經超越了生與死的界限的先行者」、「在身後留下了閃光的作業」。而他那先知般的詩行,也已成為絕響。特別選出孟浪早期的一首《奇遇》和後期一首《教育詩篇》,為「議想天開」欄目為期一週的情人節特輯作結。
孟浪的詩
奇遇
谁都说他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真理
等候快车的丁点功夫他就盯上一个女人
他跟在这个女人后面下了车
走进一条很深的巷子
在巷子的尽头女人突然转过身来
他突然发现这个女人很面熟
至少有一次他不得不停止脚步的时候
女人的丈夫开了门
女人的身影发出最后的一闪
屋子里的灯亮了起来
巷子很暗
他迎面向这个女人走去
他要向这个女人表白一生都在追求真理
现在必须一起走出这条巷子
随便找一个车站,随便上哪一辆车
谁都忍不住叫好
漫长的旅途中真理是一张座椅
教育诗篇
猛虎在经历她的诞生:
幼兽啊,你在我怀中的柔情
因短暂而变得珍贵。
猎手在经历他的诞生:
我来到世界睁开的第一眼
不是瞄准。
猛虎的第一声哭
比想象中的还真
猎手的第一声哭
我自己也曾经发出:
幼兽啊,让我和你一起长大
然后各自走向相反的方向——
猛虎随那绝美的兽性永无踪迹
猎手,如果是我
就被野蛮的人性葬在不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