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世代—接受挑戰的統合主義胸懷(首发)

吳思緯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318學運在四月十日學生自立法院正門退場後,算是告一個段落,然而不論我們是否參與其中、對其看法為何、評價正面與否,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而引起的學生、公民運動,都將切實地影響到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首先我們必須肯認在即刻的將來,各種公民運動方興未艾,且力道會一次比一次更強,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身處在新舊並陳不連接的斷面上,國族認同、分配正義、永續發展、環境污染、精英官僚路線,凡此種種,正反之下社會被分為兩個對立面,我們無法細分每一項議題的略大或略小,但雙方卻都毫無疑問的將自己的意見視為堅定真理,此時政府該如何面對這多元競爭的賽局,更是未來每一位中央甚或地方領導人不可迴避的考驗。

   在我們討論「從318學運看未來領導人的特質」這個問題前是不是先回憶一下:當年楊儒門不滿加入WTO後,農民生計出現問題,打著「唯有革命,才能為台灣的農業找到未來」,在台北各處放置白米炸彈反對稻米進口,方式激烈,卻也讓議題成功被社會重視。兩個時期的關廠工人臥軌事件,1996年由曾茂興帶領聯福製衣工人在桃園的臥軌事件,後來催生了「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創業貸款」和「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再就業補助」等關廠相關法令。第二個時期是2012年勞委會由於追訴期將近,因此發函要求關廠工人還款,但與當初勞委會承諾時的代位求償精神不符,因而引發了2013年2月5日在台北車站的臥軌事件。

   綜觀白米炸彈案、關廠工人臥軌抗爭以及318佔領立法院活動,其所採用的手段皆屬違法、甚或含有暴力性,然而其目的無非是為維護自身應受保障之權益以及呼籲社會大眾重視相關問題,當我們的國家從發展型經濟掛帥精英統治走向風險溝通與公民參與的轉型民主、當我們的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半威權光譜,我們的領導人在面對現有體制的反動時,勢必也須作出轉型。

   政府面對社會上另一種溫和揉摻激進的聲音,如果一味的以虛應故事、武力鎮壓來回應,那麼社會只會以更排山倒海的力量來回應政府的麻木不仁,因為這不是黨派、勞資、貧富、世代這狹窄界線的對立,每一個議題人民都將被迫選邊站而且不一定界定得出左右光譜,當政府的作為時常背離了社會人民的需求時,國家的基礎就或多或少動搖了。

   台灣做為發展型國家其政治精英統治的脈落非常明顯,甚至可以說台灣自六零年代以來的民主化發展就是完全依循美國的完美模型,我們毋須去質疑領導人的甄補、能力的優劣,而應該了解到的是在論及「領導人的特質」若只界定在其認事用法的眼界,可塑性被嚴重限縮了,因為這將永遠走不出藍綠,同一個事件不同的立場就將產出截然不同的因應作為亙古不變。
   從318學運看未來領導人的特質,我們已經把問題界定在釐清318學運的本質與了解領導人特質期待的侷限性上了,那麼到底這特質為何?「接受挑戰的統合主義胸懷」應該是被急切需要與企盼的。

   接受挑戰是對麻木不仁指控的最好回應,不是對抗也不是妥協,而是對質疑的實質回應,其核心關懷可見於陽光法案的政府資訊公開精神與只為求效率時常被忽略的風險溝通,如果對話能夠被開啟那質疑與不信任自然得以被宣洩。

   統合主義近年來常用在討論國家角色,因為它能消弭劇烈社會衝突,達成社會共識,有利於同時追求資本累積成長與分配正義的社會發展目標。同時,統合主義也被視為有助於工業民主國家,特別是中小型的國家,有效因應經濟對外開放性的一種國內利益調和的結構。而在此統合主義胸懷更近一步指主動把反對派、抗爭者拉入決策圈,倘若執政者願意放下成見轉化反對派、抗爭者的作為,何嘗不是與外國競爭、談判的籌碼,舉凡上述在自由貿易架構下的農業保護政策攻防、處理官僚犬儒主義的失靈現象、在國際協議談判重啟的機會點上都是可加以著力之處。

   318學運無疑是對舊時代精英官僚的一記當頭棒喝,當政府忽視資訊透明、風險溝通而一味地追求效率,當公民覺醒的力量被開啟而領導人的回應動能不足,都將注定他面對各種轉型挑戰的失敗,「接受挑戰的統合主義胸懷」是對此一318學運質疑的深切反省,也惟有如此認知,這位未來的領導人才真正擁有這一個所謂的未來性。

2014/6/4 13:30:00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6158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