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基南写道,两本新书勾勒出美国可能加速走向国内暴力新时代的形势。

原文:Toronto Star https://www.thestar.com/news/world/2022/01/09/could-the-united-states-really-be-on-the-brink-of-another-civil-war.html

作者:爱德华·基南(Edward Keenan),华盛顿分社社长

2022 年 1 月 9 日,星期日

译者:肖国珍

译文来源:https://yibaochina.com/?p=244918

华盛顿——

我得承认,在日常生活中,美国并不像处于内战边缘。日复一日,包裹如常送达;邻里欢笑畅聊;慢跑者、自行车骑行者,出没于大自然小径之中。从去年就职典礼前的那段短暂时期——华盛顿市中心曾成为一个用围栏围住的军事区——之后,人们发现,去全食超市购物必经的武装检查站,已然消失无踪。

事情的要点是,这显然是内战爆发前的感受。一位名叫贝丽娜·科瓦克的妇女回忆,在萨拉热窝,当民兵在山上集结时,“她继续上班、参加婚礼、周末度假,并试图说服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但随后, 1992 年 3 月的一个深夜,她和才几周大的儿子在家,停电了,‘然后,突然,’”她告诉芭芭拉·F·沃尔特,“你开始听到机关枪的声音。”

沃尔特听到太多同样的故事。 “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走向内战,直到暴力成为日常生活所呈现的面目。”巴格达、萨拉热窝和乌克兰的人们“都坦承:直到为时太晚,他们才意识到战事来临,”沃尔特在她的新书《内战是如何开始的》中写道。作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政治学家,沃尔特是“政治不稳定工作组”的成员。该工作组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学者和数据学者组成,他们试图追踪是何种情形导致各国内战。所以,她所知的,来自内战。

她的书,是对美国人的警告:“我目睹内战是怎么开始的,我知道人们会错过哪些迹象。在这里,我能看到:这些迹象以惊人快速日显凸显。”她不是持如此说的唯一一人。同于本月发行的《下一场内战》,由加拿大小说家、散文家斯蒂芬·马尔凯所作;作为他对预期美国未来 的“推测性非小说类” 报告的基础,该书使用了对 100 多名专家的采访。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本想说 “有剧透,慎入”,但故事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意旨。从第一行开始,马尔凯直奔主题:“美国即将完蛋。问题是怎么完蛋。”

在不同程度上,马尔凯和沃尔特两人,都为美国在过去几年中逐渐上升、并于最近加速的境况,画了张略图:极端两极分化的政治局势,被沃尔特定性为种族驱动的“帮派主义”状态;具有内在结构性问题并向威权主义哈腰的政治体系;由装备精良、人数众多、心怀不满的公民组成的、已对国内恐怖主义负责的反政府民兵团体;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正在失去特权并对其地位业已旁落、希望日趋渺茫深感恐惧的种族族群。无论你是否认为这种预测将导致战争乃是危险的恐惧贩卖——正如芬坦·奥图尔在《大西洋月刊》就马尔凯之著书所写的一篇评论所述——这无疑是对这一时刻的精准快拍,且其令人心烦意乱。

对诸多读者而言,部分问题在于,美国已遭受一场众所周知的内战,没有人可以想象任何当代反叛力量会增长到能与美军进行该种持续的战场对峙。事实上,正如马尔凯所强调的,任何公民反叛力量,一旦动真格地面对一次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袭击,都将被彻底摧毁——战斗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短。

但那不是内战目前的样子,也不是如这些作家所讨论的情形。 在马尔凯谈到的场景中,在沃尔特信马由缰的非小说想象中,情况更像是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叛乱袭击——枪击、爆炸、暗杀——和街头暴力抗议。 显然,这更具可能性。 更明显的是,这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遥远——在 1 月 6 日的暴动,和,暗杀密歇根州州长的阴谋被挫败之后——如沃尔特在她的书中引述的。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何预防。 马尔凯并没有给出太多希望——正如他的开场白所示,他认为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而美国和平分裂为不同的国家,几乎是最好的剧本。

沃尔特并非如此确定。她写道:“我希望我能得到专家们在过去半个世纪收集的所有事实和数据,并准确地告诉你我们国家到底会发生什么。” “但即使有最好的数据,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与我们的同胞一道,努力以积极、和平的方式塑造它。”她指出,南非一度比当今美国更接近内战的理想条件,但它已从悬崖边缘撤回。

她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补救措施,来解决困扰美国民主的问题:加强民主制度,俾使国家摆脱威权主义;致力于政府的有效、包容,以应对武装分子声称政府将人民排除在外的说辞;规范社交媒体,打击派系化蔓延和阴谋论传播。

问题在于,在当前政治环境下,要实现其中一些目标,似乎是想象力太丰富了——其几乎与在美国爆发一场内战的想法一样牵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918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