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9年,我有幸获得独立中文笔会第17届自由写作奖,评价中提及长篇纪实《丹麦人在安东》关注了丹麦传教士这一群体在历史变迁下的悲欢沉浮。去年,这部作品已由台湾新锐文创出版。中国作家冉云飞在《卌年结撰百年史<丹麦人在安东>述评》中写道:作品并非专对一位传主的行迹事工做特别的研究,而是对数位人物的传教历程及信徒受迫害的经历,所做的史事记载,但不妨谓之“天路客列传”。本篇“丹麦特嫌记事”也曾作为“列传”之一,写入书中,仿佛一棵树上的枝杈剪掉了,但埋在了土里,慢慢地长出了新绿。yibaochina.com
“丹麦特嫌”记事
篇目yibaochina.com
代序:被遗弃的基督徒右派yibaochina.com
——刘秀茹《“丹麦特嫌”记事》yibaochina.com
第一章 寻访琴童yibaochina.com
第二章 “八月印象”yibaochina.com
第三章 黑色星期五yibaochina.com
第四章 狭窄的谷地yibaochina.com
第五章 命运在敲门yibaochina.com
第六章 生命的盟约yibaochina.com
第七章 峥嵘岁月yibaochina.com
第八章 鸭绿江月光yibaochina.com
附录:《脚步》崔美玲yibaochina.com
第六章 生命的盟约
26
秀茹的来信,仿佛一股暖流涌入了林杉的心房。回想看过的书,大都随风而去了,在脑海中难以磨灭的还是秀茹的信——yibaochina.com
林杉心里感到一种震撼,一个肩负生活重轭的女孩,没有一点沮丧,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并且,感知与分享他人的痛苦。由此联想到自己,一个五尺男人,又是“孩子王”,在信仰的路上,一再软弱跌倒,抱怨上帝 。可是,上帝何曾丢弃我了,正如教士把我抱进育婴堂……yibaochina.com
他的心灵之门被敲开了,刚劲沉重的乐声,犹如雷霆和战鼓,驱散了忧伤的阴影。yibaochina.com
1962年春。是林杉刑满释放第一个春天。虽说是释放,但还不能飞翔,而是直接安排在“新生机械厂”。所谓“新生”,不过是一种“嘲弄”而已,人们都叫“劳改犯工厂”,对于“新生”的人叫“二劳改”。但是,无论如何,总算有了一点人身的自由,比如,可以回家探亲了。而林杉离开安东四年了,心里也想着回去看看。于是,他获准了“休假”。yibaochina.com
林杉下了火车,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了安东站。忽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转身一看,是天恩,竟然拄着棍子。在他身旁站着一个梳着两条长辫的姑娘,带着几分羞涩。我不禁叫了一声:啊——!刘秀茹……yibaochina.com
她接过我手中的旅行袋,三个人一起走在大街上,我就像个外乡人东张西望,安东还是那个样子,马路还是那么宽窄,多的是脚踏车、手推车,汽车是少见的。街头有些破衣烂衫的乞丐,也许是大饥荒的“遗民”吧。yibaochina.com
1960年,刘秀茹初中毕业照。yibaochina.com
27
在安东的几天,天恩为林杉找来几个当年的孤儿,大家在一起南朝北国的聊天。一天,林杉叫秀茹一起去看望老师。秀茹说,我在信里和你说过,崔婶带着孩子搬家了。林杉问:搬家?去哪了?青岛。yibaochina.com
监狱里犯人的通信是受到“保护”的,就是说,来往信件一律“检查”,不利于犯人“思想改造”的就“没收”了。yibaochina.com
人搬家了,就去老宅看一眼吧,那也曾经是林杉的家。于是,二人边走边聊,秀茹说起搬家的事——yibaochina.com
1959年冬季,上边动员城里人下乡,开头是遣返“盲流”,也就是进城的“大跃进”的“农民工”。接下来,就是“地富反坏右”了。所以,街道逼着崔婶和孩子下放到凤城县草河口乡。yibaochina.com
一天,崔婶一个人下乡去看看。她下了火车,天上下起了大雪,人家告诉她“向阳大队”,还要翻过几座山,眼瞅着大雪封山了。于是,崔婶便回来了。隔了两天,接到青岛的来信,说母亲病了。崔婶想,父母都已年迈,身边也没有人照顾,莫不如带着孩子回老家。于是,她到派出所要求将户口迁移青岛,回答是“异想天开”。但是,你就是要迁移的话,也必须是乡下“拒收”,也就是,不要你们这一家子。yibaochina.com
这时,一个邻居,崔婶叫她“田妹”,也是主内姊妹。田妹说,你歇歇吧,我替你往乡下跑一趟。结果,出乎所料,向阳大队听说要来一个老太婆带着三张嘴(孩子),马上签字盖章,表示“拒收”。于是,派出所便给开出了“准迁”证明。但是,有言在先:如果青岛不给落户,那可就是“盲流”了,要再回安东 “没门儿”。yibaochina.com
谁也想不到,派出所的“重点管理人口”——“反革命家属”,本该下放农村,却是一帆风顺的回了青岛。yibaochina.com
崔美玲引用圣经上的话说: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文后附录:崔美玲《脚步》)yibaochina.com
秀茹说,我在给你的信里抄了这样一段话:当信徒焦虑地问道:黑夜到底有多长,上帝应许:哭泣即将变成歌声,转瞬便见晨光,(圣诗《教会唯一的根基》)yibaochina.com
1981年,美玲陪同来青岛探望的田婶(图左)合影。图片提供者崔美玲。yibaochina.com
28
蹲过监狱的人,重回故地,总会有所感慨的吧。老师回青岛了,林杉心里有些酸楚,转念一想,毕竟是离开了受难之地,所以,又感到庆幸。他想在彻底有了自由那天,一定要去青岛探望。yibaochina.com
这次回来,林杉感触最深的是,秀茹长大了,不再是小女生了。她出了校门,先找了一个银行代办员的差事,由于“商储结合”下派到安东印刷厂。后来,被该厂工会看中而“收编”了。1961年,在工会贴出了独幕歌剧《三月三》海报,“女一号”的扮演者是秀茹。这出戏讲的是,一个南方的酒馆,是中共的地下“交通站”,女老板桂芳如何传送情报的故事。戏演完后,“桂芳”成了她的名字,几封情书的开头都是“桂芳”,追求者还有一个“郎秘书”,也就是“天后宫”那个“小狼羔”。但是,秀茹不为所动,因为,找“对象”还为时过早,眼下是如何“养家糊口”。yibaochina.com
由于,林杉从“小院到大院”,算是有了“饭碗”,又因为没有家的负担,一人吃饱连狗都喂了。所以,林杉就成了“大院”周围百姓“相亲”的“对象”。虽然,人在“劳改犯工厂”,有些不太好听,但是,每月挣工资,是农民眼里的“有钱人”。农民只是到年底才能见到钱,遇上天灾还要“倒贴”,一年的血汗白流了。但是,尽管说媒拉线的不少,林杉不为所动。不但是心里惦念秀茹,还有一个信仰的问题。圣经里说,“不可并用牛、驴耕地”。这是比喻,牛和驴是不能绑在一起耕地的,信上帝的和不信的不能相配,“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因为,婚姻是一场盟约,是以与上帝和好为纽带的,是在上帝面前立下的誓言。yibaochina.com
剧照右一系刘秀茹在《三月三》的角色,图片提供者本人。yibaochina.com
29
林杉回凌源后,秀茹给他邮来了毛巾和肥皂,这是她节省下的。那年月物资匮乏,就连手纸也要凭票供应。她在信里告诉林杉,国家开始“精简职工,下放农村”,她虽然没有被赶下乡,也被“精简”了,失业在家,正急着找工作呢。yibaochina.com
后来,她找到了一个活儿——小学音乐代课教师,从七道小学开始,以至北疃小学、青龙小学、五一小学,走到这家,已是1965年春季。去了这么些学校,并非是她善于“跳槽”,因为是“临时工”,被“炒鱿鱼”也是常事。yibaochina.com
从1959年春天算起,两个人通信五年了,一般是三四个月才通一次信,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海誓山盟。秀茹来信的开头依然是“林老师”。当上音乐教师后,她叫“林老师”给她“补课”——介绍乐理知识。她寄来了一些“纸边”(印刷品剪裁下来的废纸片),林杉便用作笔记,凑成几页后,装订在一起,再寄去。yibaochina.com
这些信,虽说算不上“情书”,但日久生情,而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对于她演戏引来的“追求”,林杉的心里也是“若有所失”。但是,爱是不嫉妒,林杉尊重她的自由,只要她愿意,只要她幸福。但是,有了爱,却因懦弱而不去捅开那层窗户纸,让一个想对你好的女人擦肩而过,那只有后悔莫及了。所以,林杉勇敢地提出了要和秀茹“交朋友”。yibaochina.com
30
林杉说要“交朋友”,好像有些“转弯抹角”,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如果一个小伙子的单车前梁上坐个女人,街上就会有人起哄。yibaochina.com
秀茹对林杉的要求,回答是:三年后再说吧。她也没做解释,因为,她觉得没那个必要,只要他是真爱,一切不成问题。林杉也很简单:那好吧,我等你。彼此都是这么简单,也许是信仰的契合吧。因为,上帝是良善的,凡事都有定期,祂要让一切都“各按其时”成为美好。yibaochina.com
1966年冬,秀茹又回了“老窝”任教——天后宫小学,这里也是林杉的“落难”之地。一切依然如故,一所旧庙,校长还是“犹大”。yibaochina.com
一天,一个女同事给秀茹“提媒”,拿来了那男青年的照片,原来,他就是给秀茹写过情书的“郎秘书”,已经是“郎科长”了。在厂子“精简”那年,他曾传话给秀茹,只要和他“交朋友”,就可以保住“饭碗”。虽然,谁也不希望“饭碗”被打掉,但爱情毕竟不是交易啊。没曾想,“跟踪”来了,但秀茹还是谢绝了。yibaochina.com
几天后,校长找秀茹谈话:听说你和林杉搞对象,不管怎么说,你是从小在这念书的,也是我眼皮底下长大的,我不能看着你“飞蛾投火”。天底下什么样的俊男没有,为什么要偏偏跟一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呢,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将来的后代着想啊,难道叫孩子生下来就跟着背“黑锅”吗……yibaochina.com
秀茹想起了林杉“八月印象”的那句话——“政治歧视”,便说,校长说的是“政治歧视”吧。他瞪了我一眼说,我不和你磨嘴皮子了,你自己考虑吧。如果你不和林杉“划清界限”, 一刀两断,你要被解雇的,因为,政治上不及格,把学生交给你,党不放心啊。眼下,搞起了文化大革命,而且,先拿“文教”开刀,你可要小心点啊。yibaochina.com
刘秀茹1962年留影,图片本人提供。yibaochina.com
第七章 峥嵘岁月
31
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犹如山洪暴发,漫延全国。小城安东也被卷入其中,元宝山的教堂、寺庙都被砸了,八道沟基督教墓地也被掘坟暴尸了,其中,也有丹麦人安葬在此,为安东人辛苦一生却落了一个“死无葬生之地”。“天后宫”由于改成了学校,只剩了空壳,没有“牛鬼蛇神”可砸了。但是,红卫兵还是光顾了,贴了一条大标语:“打倒阎王,解放小鬼”。据说,这话是“红司令”(毛泽东)讲的。yibaochina.com
一天晚上,街道“赵小脚”领来一帮红卫兵抄家,说秀茹姥爷是开豆腐坊的“资本家”。其实,户口本标明的“小资产”。姥爷早已归天了,活着的人便成了“替身”。于是,刘家被翻了个底儿朝上,但没有“黄金白银”,也没有“变天账”,便把秀茹的那些书堆在院里,点起火来,还有那本“命运”钢琴谱,同归于尽了。秀茹望着那堆火,一颗心仿佛被灼烧,止不住流下泪来。忽然,一个手中挥着皮带的男生跑进院子大叫:赶紧泼水,火里有“密电码”。但已化为灰烬了。他眨了眨眼睛说,刘秀茹,马上交出“密电码”。什么“密电码”?别装糊涂,丹麦人留下来的。我只有一本丹麦人的钢琴谱,是给别人保管的。哎——那里面藏的“密电码”,赶快交出来。秀茹指着那堆灰烬说,被你们烧了。他扬起了皮带说,你是“偷梁换柱”,快把真的交出来。秀茹沉默下来,和野蛮人没什么可说的。一会,他拿着个大牌子走到秀茹面前:你不交出“密电码”,就叫你游街,挂上这个牌子。秀茹瞅了一眼,一块长方形的木头牌子,那上面写着:丹麦特嫌。yibaochina.com
这时,一个人拄着棍子,步履蹒跚地走进院子,是天恩。他说,我是丹麦育婴堂长大的,“郭天恩”就是郭教士给起的名字,你看我像不像 “丹麦特嫌”,你们想要“密电码”吗?跟我走吧。yibaochina.com
32
次日早晨,秀茹一进学校,发现一群人在围观一张大字报,题目是,反革命的“黑三角”,那上面画了一个三角形,顶角写着“右派林杉”,下面两个边角分别是“同情者刘秀茹”、“丹麦特嫌郭天恩”,底下落款是:千钧棒战斗队。“千钧棒”取自毛泽东的“金猴奋起千钧棒”,用毛的诗词作为组织的名称,这是文革的一种时髦。在那个年代,你一个人也可以扯出一面旗帜当“司令”,但不知这“棒子队”来路何方。yibaochina.com
秀茹的心怦怦直跳,感到灾难降临了。可是,凭什么扯上天恩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走进办公室,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yibaochina.com
山下枯井里发现了尸体,井边挤满了人,探头向井里张望,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人已经被砖头瓦块埋上了。yibaochina.com
知道井里的人是谁吗?yibaochina.com
挑水的“瘸子”。yibaochina.com
他是被红卫兵踢下去的,因为,跟他要什么“密电码”,他说,井里的蛙鸣就是“密电码”。yibaochina.com
大标语已经贴出来了:丹麦特嫌投井自杀,死有余辜。yibaochina.com
秀茹急忙走出学校,来到枯井旁,阳光投射在里面,不再黑洞洞的了,分明凸起了一座坟头。她忍着悲痛爬上山,扶着一棵树大放悲声……yibaochina.com
回到家里,我穿上了一套黑衣黑裙,一连数日。yibaochina.com
校长问我,你这身行头表示你是“黑帮”啊,还是向群众“示威”?你这是抵触运动啊。yibaochina.com
不久,校园里又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深挖潜藏在“天后宫”的“丹麦特嫌”》。看来,我要在劫难逃了。这个国家就是一辆轧道车,一路开来,总有一些无辜的人被碾压,林杉已是遍体鳞伤,难道我还要置身于车轮之下吗……yibaochina.com
我向校长请假,说要出趟门。他说,运动中不许请假。我说,那我只好辞职了。由此,我告别了“天后宫”。yibaochina.com
33
身在荒凉之地的林杉,时常想起那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春风”是“横扫一切”的,党报有篇社论就叫做“春风已度玉门关”。yibaochina.com
“劳改工厂”不再安静了,城里的红卫兵来“煽风点火”,带来了传单和小报。厂里也出现了“造反有理”的大字报,一潭死水也要掀起波澜了。于是,工厂的头头大会小会“敲山震虎”,你们都是有“前科”的“劳改犯”,没有“造反”的份儿,还是夹起尾巴做人吧。yibaochina.com
虽然,山高皇帝远,信息闭塞,但眼前的“天翻地覆”,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种多灾多难的感觉。“反右运动”,使林杉感觉“政治歧视”仿佛是挥舞的一把砍刀,而且,总是砍向善良的人。所以,他担心朋友的命运,尤其秀茹又回了“老窝”,信封上“凌源”这个“监狱”的“代名词”,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也许,已经给她带来了“麻烦”。yibaochina.com
1967年的第一天,从广播里听到“社论”(《人民日报》《红旗》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提出要“展开总攻击”。这是又吹响了什么号角,仿佛是地震预报,可能又要有一场“天塌地陷”吧。yibaochina.com
1957年以来,春节林杉都是在异乡,已经十年了。岁月的动荡,似乎会产生了一种拉力,把流落的人拉回故乡。林杉想回乡过年,以便和秀茹说说婚事。于是,他上交了一份春节休假报告。人若背时,喝凉水也塞牙,几天后,党报发文“全国春节不放假”,要老百姓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准放鞭炮,不准秧歌高跷,不准说恭喜发财。于是,在除夕之夜,“二劳改”们被请吃了一顿“大餐”:谷糠,豆腐渣、烂白菜帮子、野菜、苞米面搅合在一起,蒸了一锅窝头,美其名曰“忆苦思甜”。yibaochina.com
34
由于,要在“大院”过“革命化的春节”,所以,林杉回不去了,便写信问秀茹:“佳期”该到了吧。有点半开玩笑,因为,原说的是“三年以后”,而此时是第三个年头。但是,秀茹理解其心情。因为,林杉已是33岁了,却如流落异乡的一只孤雁,不免有些焦灼不安。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男人,但见男人独居寂寞,便在他沉睡时,取他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来陪伴他。所以,男人要在人海中寻找自己的那根肋骨,只有找到了,他的胸口才不会隐隐作痛。于是,她回信写道:那就让我提前把自己嫁出去吧。yibaochina.com
几天后,林杉回信说,向工厂提出了申请,批准可在十一假日结婚。yibaochina.com
婚期已定,林杉远在他乡,筹备就是秀茹一个人的事了。虽说,一切从简,但总不能睡在露天地吧,起码要租房子,还要有铺盖的。按照当时的习惯要有两套被褥,这样,要用棉花票(面额一斤)十余张,布票(面额一尺)四十几张,这么多的票,只能靠工友凑集了。夜深人静之时,秀茹在灯下絮棉花,缝被褥。她想起了母亲,如果母亲还活着的话,女儿要出嫁了,恐怕这些活儿,都要成为“慈母手中线”了。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yibaochina.com
租房,自然要挑便宜的。那个年代没有广告,偶尔,在墙上看到一张巴掌大的“启事”,所以,只能到处打听。秀茹一有空便东跑西颠的看房子,最后,在通江街租到了一个小阁楼,越过楼下的厨房,爬上一节很陡的楼梯,天棚下有一张可容二人的木板床,月租是四块钱。虽然狭窄,却有一扇小窗可以瞭望鸭绿江。yibaochina.com
参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一)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二)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三)yibao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