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个人来讲,阅读给我所带来的益处大概是三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会感到我的一些私人情感其实并不那么冷门,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的,让我感到我个人的情感其实可以与庞大的世界和遥远的他人联结在一起,就像一种隔空的“心灵感应”,让我暂时觉得没那么孤苦伶仃、不被理解、人与人之间有不被误解的可能。一些我说不出口的焦躁、忧郁的迷糊、微妙和和反反复复的感觉,我的创伤经历所赋予的恐惧、渴望和执念,还有我羞于启齿、刻薄和恶毒的想法,还有被堕落、沉沦、自我虐待、自我毁灭和死亡意象的吸引,有的时候其他的作者,甚至是很久之前的作者,能够比较准确地勾勒和表达出来,比如一些哲学随笔和自传以及一些悬疑、恐怖和犯罪题材的小说。yibaochina.com
这让我有一种自己生活被毫不相关的人窥探、秘密被戳破的感觉,这有种既感到被理解也被冒犯的恶趣味的爽和快感,就像家里被人安装了摄像头,但是却可以没有风险地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走光”的“露出癖”,也让我在阅读中释放了某种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被迫服从于规范、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和付诸实践、害怕自我偏离集体身份、只展现自己光鲜亮丽一面的压力。我可以利用阅读的时间暂时逃开俗世的喧嚣和周围人的道德裹挟和精神绑架,躲进书中的“庇护所”与自己充分独处,不怕自己被外部不相干的人事物侵扰甚至占领私人的空间,对自我和世界充分进行独立自由的思考,不让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天赋和能力被庸人和俗人审判和耗尽,也可以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窥探作者,也让作者窥探赤裸裸打开了的、没有防备的自己,然后彼此无声坚守这个彼此打开心扉的秘密。yibaochina.com
当然,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被侵蚀、不被无谓的闲言碎语、家长里短、是是非非所包围、保证自己的独立思考,代价就是我们要远离或者起码在心理排序中降级一些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主要为了展现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的、并没有什么朴实的交流和心与心的贴近和取暖的无聊、没有营养、相互吹捧的群体社交活动,对于居住在大都市里的人因为拥挤的街道和商圈让人精神紧张,可能还要费时费力时不时去户外和乡村呼吸一下凛冽的空气、见识一下自然之美。毕竟大部分人在成年之后都变成了打工族,都在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往往无法平心静气地去花时间阅读,一开始读就总想着像完成任务一样要赶快读完,拿自己读书的数量和周围人炫耀,或者总是想着从中获得一些赚钱和提升社会地位的建议。yibaochina.com
然而大部分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静下心来欣赏,也无法给我们很直接的红利,而是缓慢、晦涩地引导我们对自我和世界进行思考,书籍不像音乐和影视那样声情并茂和直接,纯文学作品又很少图文并茂,我们不能仅仅是坐在那里被动地听和看,我们需要花力气主动去在字里行间付出代价,才能品味它的美。为了坚持平心静气、非功利式的阅读,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回避大部分俗人。而这种回避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离群、特立独行、不近人情的不安感,还是怕被人认作、议论为怪人,也怕自己的棱角和锋芒伤到人(虽然这在所难免),也时不时让我们感到孤单。这种既没有彻底远离人世的决心和经济基础,又对于周遭的铅华和肮脏有作呕感,在现实世界中怕被庸人针对、想要避免无谓争端而夹着尾巴做人,在艺术世界却允许自己坦诚对待自己的好恶和与合拍家的艺术家共鸣的“异乡客”和“漂泊者”的矛盾状态。这种无法彻底自洽地融入到一个特定群体的孤立感,是有艺术细胞的我们常见的困惑和无助。yibaochina.com
在拒绝别人后我们也会有一些内疚感,别人越对自己友好,我们越因为自己一些愤世嫉俗、不够主流的内心想法内疚。严肃的创作者和阅读者都是梦里的纵火犯,燃烧自己的生命,成全自己的哲思,坚守自己的内心定律,但在现实生活里却往往沉默不语、迟钝迟疑,因为心的汹涌已经耗尽了精神力。这种孤单和内疚再加上和俗人聚会后的后悔,这种我们既融不进别人也无法完全逃去孤岛的两难境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进入到内耗和偏执的漩涡,难以轻易走出来,难以轻松享受生活的一些普通乐趣,甚至患上某种情绪忽高忽低的躁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一会儿乐观得觉得自信满满、唯我独尊,一会儿悲观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甚至生命已经为时不多、要被上帝召唤,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对仗,正是人类整体破碎的美学!就像余秀华所说的,我们摇摇晃晃地走在摇摇晃晃人间,诗歌是一支拐杖。我觉得只有当我们先正视这颤颤巍巍的自我和颤颤巍巍的人间,伟大的作品、有打击力的表达和流星雨一样的语言才会接踵而至、势不可挡,这绝不是那些层层胭脂水粉、不知廉耻地冒充文学家的名流们所能到达的境地。yibaochina.com
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辨每位身边的人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契合,所以我们往往需要利用一种文人的直觉,它可能集合了我们过往生活经验中的成功和失败,虽然它无法通过小的样本在统计学意义上总结相关和因果性,但它往往是我们快速地通过气质和谈吐等辨别面前的人我们是否应该接触、是否对自己友善、是否能够顺利相处的信号,忽略和低估这种文人的直觉往往是不理智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状况可能是,很有天赋的创作者自然而然会从阅读、思考和创作中获得很高的满足感,也在创作中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他们不必对于周遭的信息挑挑拣拣,他们自然而然就被重要的人文艺术的课题占据了大脑,只会把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分享给在乎的、懂的人,而不去浪费时间讨要陌生人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那些体力和身体本就不好、没办法同时做太多事情的人,他们不去社交、不被外界影响、持续学习并非一定是一种多么困难的妥协,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才华的“召唤”。yibaochina.com
另一方面是,阅读让我领略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的风貌,让我了解不同生活背景和阶层的人的悲喜,让我徜徉于“时空旅行”中,感知创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让我们慢慢变得具有包罗万象的胸襟和怜悯之心。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的小说和一些人文历史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境况和所处的位置进行反思,让我思考怎样的生活是我所适合和向往的,让我考察什么是历史的共性,而什么又是变动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被避免的,让我发现即使是时代相隔久远、地理位置差异很大的作品,也可以寻找到一些探究人性时的共性。小说和诗歌让我可以训练同理心,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想象,让我可以设身处地,可以“移情”,可以对于人类的多面和动态、人类的各种道德困境和内心矛盾充满怜悯和慈悲的心。当我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境况里,我可以在情景假设中更了解自我和环境,我既可以探索自己与其他人所普遍分享的人性的脆弱和无力,也可以明白自己独一无二的与他人不同的感知和思索,由此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yibaochina.com
最后一方面是,阅读让我不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不固步自封,不沾沾自喜,不高高在上,不诉诸于非黑即白的“道德绝对论”,不认定自己根据有限的样本所看到和想到的就是全部,不放纵自己不容置疑地垄断一些概念,比如“正能量”、“三观正”、“主旋律”、“宏大叙事”和“爱国”的定义权。阅读让我可以不断在阅读中挑战自己的刻板印象,对于一些既有的偏见和好恶进行重新思考,了解一些常见的认知偏见和站不住脚的逻辑陷阱。尤其是一些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科普作品和研究著作,可以让我暂时跳脱出来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亲朋好友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身处的领域的固执的热爱,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并非常常确信得那么重要和艰难,毕竟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浪漫化和夸大自己的付出,并且有一种合理化“浸没成本”的执拗。我们通过阅读自然而然地会把自己看得低一些,但把艺术和科学看得高一些,不轻易利用自己的出身、颜值和身材收割超过自己的吹捧,不因为对一些短期的名利做一些之后会后悔的事情,沉下心来去与自己和周遭暗自较劲,花更长的时间制作、改善完整、优良的作品。yibaochina.com
当我们放下我们附着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的宏伟意义和自我感动和自我陶醉时的狭隘和封闭,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白自己和他人是独立的不同个体、而不是像婴儿一样无法分离自我和他人而呈现出自我中心主义(这种婴儿状态就是觉得自己怎么想的,别人也这么想;觉得自己想干什么,别人就要帮助我;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应该绕着自己转;遇到不同和陌生的见解,从不认真倾听和反思,选择无视或反应过度、恼羞成怒地反驳,对对方进行“大字报”式的妖魔化,试图诉诸语言和肢体暴力排挤和镇压等),懂得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边界,我们可以以开放的心态理解更多元的创作方法、创作题材和各种学术领域的发展沿革和独特魅力以及对人类整体的贡献,惊叹于从古至今思想家和科学家们留下的璀璨思想遗产。yibaochina.com
总地来说,通过接触不同时代、地域、类型和作者的作品,我们能够建立自己艺术审美的“坐标系”,分辨美学的浓度、表达的审慎与否、创作的匠心和生命力,警惕伪科学和民科的套路,对于粗制滥造、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和挤眉弄眼的事物和形式足够敏感,提高自己的情感阀值,不轻易被生理感动冲昏头脑,不随便乱发脾气,提高对“优秀”这个评价的标准,不随便膜拜低劣的作品,不给糟糕的作者封神。当我们对于不同类型的优质作品有大量阅读的经验,我们可以辨认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垃圾(比如成功学鸡汤和政治宣传稿),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躲开它们、不被它们影响,而且才会警告自己不去创造垃圾。yibaochina.com
一些人一辈子都混迹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文案的那种环境里,那么他们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经典著作所承载的可以让人静默、哑口无言的文学力量和在刚读完后的震撼和随之而来的空虚,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文学的盛宴。在我的眼中,像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卡夫卡、夏目漱石、契诃夫和马克·吐温等文豪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史,是因为他们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谄媚讨好当权者,兼具文学的美感、个人风格、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他们不必刻意去口号式、浮于表面地歌颂,却可以把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体现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和鞭策中,这让他们成为了当时人民困难和时代困境的传声筒,并且给予后人警醒和启发。不论是作家马克吐温、诗人泰戈尔还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在文学中表达过他们对于死板、鼓吹民族主义教育、希望把孩子洗脑成没有独立和自由思考和质疑能力、盲从和拥护的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以应试为目的、以老师的霸道和恐吓为方法的一些教育模式的危害。yibaochina.com
换句话说,那些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在叙事和人物塑造等上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以下的特点:具有强烈个人写作风格(比如王尔德、三岛由纪夫和爱伦·坡),展现当地文化特色(比如川端康成和帕慕克),揭露、批判、解剖黑暗的现实和当权者的压迫(比如《格列佛游记》、《猎人笔记》、《战争与和平》),展现人性的卑鄙、复杂和多元以及人类的道德困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契诃夫的《变色龙》、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突出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心理描摹(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小见大升华到对于更普世的价值的追求和呼吁(比如勃朗特姐妹的女性解放和反父权制、海明威的反战、泰戈尔的反殖民和压迫和奥威尔的反独裁)。更不必提那些文学史的源头比如《荷马史诗》和《但丁神曲》和更早期的著作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堂吉诃德》、《浮士德》、《包法利夫人》、《高老头》和《红与黑》更是以上特点的典范。他们都和僵化刻板的宣传稿、悬浮刻意的鸡汤或者谄媚的口号和拥护无关,他们以自己的美学体系承载了内心世界和个人哲思,展现和传达了时代精神和困境,他们往往都有对自我和他人的伤痛的感知和沉淀,通过反思、学习、祛魅、觉醒、社会实践和人文交流获得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力量。我羡慕这些人可以忠于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失败,他们保护自己的真诚和野性、不被圆滑和世俗沾染所付出的巨大精神代价往往普通人付不起。yibaochina.com
在文字的力量面前,那些挤眉弄眼、左扭右扭的配上做作音乐的短视频、那些修容到人模狗样的大头照自拍和那些所谓有“高级感”、以炫富为目的穿搭街拍等就显得那么的劣质、粗俗、轻佻。一些人看似在慈善地分享穿搭、护肤、存钱、旅游、时间管理、公共场合表达、职场关系处理等的经验,尤其是那些自诩是“斜杠青年”的博主,实际上虚情假意、伪君子至极,他们其实是在刷存在感、求关注,是在炫耀自己的外在、财富、人脉等,是想要被夸赞和吹捧,然而他们对任何事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于成功学的膜拜、对出身、天赋和和运气的闭口不谈根本不值得被尊重。yibaochina.com
那些所谓拥有国外“名校”头衔的网红博主,看似是在毕业后常常怀旧,不过是想建立自己的名校人设,获得国内乌合之众的吹捧,自己不仅上学时不够勤奋和珍惜,而且也拿不出任何能配得上所谓“名校”头衔的作品和成果,他们在那些踏实学习过的人眼中就是为了流量和金钱粗制滥造短视频、没有底线消费学校哗众取宠的小丑,而吹捧他们的粉丝可以说是不懂分辨好坏、审美粗俗的愚民。这些网红在学校里随便逛、摇头晃脑、一身名牌地拍陈词滥调的短视频的时候,图书馆里勤勤恳恳、灰头土脸地学习和科研的人自然会有些心理不平衡、心生反感。还有就是,我们会在下结论之前有一份先后退一步的警惕,对身边恶俗、自吹自擂、迷恋陌生人的无脑吹捧,以及因为自卑而具有攻击性、权威主义人格、通过嘲讽和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以挖苦和让人难堪为乐的人保持怀疑,对埋伏在“对我们好”、“对不起说话太直接”之下的那种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说不,最终慢慢形成一套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一套评估杰出与低劣、高尚与卑鄙的善恶观,建立一种基于知识和经验上的衡量万物的内心尺度和定律,既不过于相信人类的纯粹理性,也不陷入一种混沌的虚无主义。yibaochina.com
大部分伟大的书籍都不是工具书、宝典和秘籍,不能给我们提供学习、金钱和人脉等成功主义的功利协助,不是被包装和打磨得一以贯之的心灵鸡汤,不能让我们误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一切皆有可能,也不是宣传稿,不能让我们躲在商业主义所鼓吹的“做自己”中盲目从众。有素质和修养的读者在阅读时是诚恳的,我们不强求世俗的回报,不化身为“道德警察”和“正义卫士”一样对作者本人进行肆意的道德羞辱和污名化,不只阅读和自己既有的偏好相似的作品,而是对尚没见过的和并不了解的事物充满谦卑、好奇和求知欲,不随便排斥陌生的事物,不把自己了解和喜爱的东西捧得太高。我们也应该不局限于让阅读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把读到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心得、建立交流的纽带,并且转化成对于自己何为良善生活的思考和建构。yibaochina.com
让我们把自己赤裸裸地打开给伟大的书籍,暂时不考虑做一件事的功利目的和截止日期,把我们对生活偏执的掌控欲暂时交付给杰出的作家,让他们带领我们在他们的故事和表达中或快或慢、或悠闲或刺激地遨游。阅读可以引导我们在自我意识中下潜,在世界运行的逻辑后面窥探,可以提升我们理解多元体验的“情感粒度”,让我们慢慢把对于人性的缺陷,人类的伪善,当权者、高位者和精英的话语体系和对于现实的建构的了解与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能够反思自我、反思周遭、不轻易合群、讨好和谄媚的具有批判性的双眼,从而可以达到“祛魅”。生活可能就是一种以不断自洽的方法处理我们与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过程,而阅读可能是我们抵达自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理想的阅读状态大概是,我们既可以勇敢探究广阔的艺人文艺术世界,也不清高地无视身边具体的人,这样的平衡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沉淀,这既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精神内耗的过程。yibaochina.com
虽然阅读里对人性的揭露对读者来说是不适的、艰难的,因为人类总是习惯于活在自我欺骗中、混迹在人群里、对他人讨好和谄媚(展现自己的亲社会性和合作精神),而不是揭露和批判黑暗,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我们的群体归属感总是和独特性和批判性在拉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显然更轻松。其实我们往往比想象中更自私,绝对没有我们自己以为得那么无私和慈善,许多自私的动机潜伏在亲社会和亲家人的行为之下,包括高质量繁衍的动机。我们恋爱往往是因为喜欢被在意、关怀和认可的感觉,希望对他人有一种掌控欲和占有欲,而且在有限的对于有友谊和爱情的付出里,我们往往只是在自我满足和自我表演,只是在假装某种深情的人设,而并非真心希望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幸福,我们一直在衡量付出和回报是否等价。我们反复陷入单恋走不出来,往往是因为我们有喜欢的东西就想立刻得到,是一种对自我中心的偏执,我们对不可能的事次次尝试但失败,却依然上瘾了一般不吸取教训,是为了扮演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知道结局却依然飞蛾扑火的文艺范。yibaochina.com
不管对于谁,我们都在做比较,都有可能陷入羡慕、嫉妒和竞争,我们都希望可以在一段关系里取得上位,感到优越感和骄傲自豪,我们常常有双重标准,对自己的错误能遮盖就遮盖,对自己管理松散,却对他人的失误步步紧逼、严格要求。我们总是想要趋利避害和规避失败,但我们又常常对自我伤害和自我毁灭所带来的悲情剧主角一样的快感着迷。我们总是高喊客观中立,但却在日常中避免不了曲解和抹黑自我和世界,摆脱不了炫耀自己、贬低别人、得到“先手”和“竞争优势”的冲动。我们总是想变得洒脱、飒爽、决绝,但却总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扭扭捏捏,对于负面的影响常常没有到此为止、彻底了断的决心和行动力,我们每次都知道自己心软和动摇会带来灾难,却还是控制不住动摇(当然,等到次数真的多了,我们总还是会长记性的,反反复复的人容易受伤,所以为了自我保护、往往最后会变得比一般人对社交和亲情更无情、更倦怠)。yibaochina.com
我们总是因为一些文艺作品以为自己也可以有那种能真正精神交流的灵魂伴侣,但往往在现实里我们对待朋友和恋人的标准不过是对自己温柔伤心一点,太激烈的交流往往会让人身心俱疲,而且期望太大也会失望太大。人类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浑身上下的自我伪装和对回忆的粉饰和篡改,我们远远没有自己想的那样在生活里具有主动性和决定权。“选择”这个词汇往往是人类自己的一厢情愿,被动性和偶然性、遗憾和残缺才是生活上的常态,我们总是被迫地做着大量的妥协,圆满、从始至终、杀伐果断是很稀少的,我们都是在习惯理想破灭的过程中生存的(当然不可否认一部分人并没有明确的梦想,也没有对生活状态的特定期望,所以也谈不上破灭和幻灭)。释怀和和解往往也只是人类嘴上说说,而且正义与否的边界也往往因为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模糊不清。人类总是轻信自己的“主动性”,总是喜欢张扬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然而这也让我们无法在必要时转换赛道,让我们为了当前的虚荣心而为未来埋下后患和恶果,让未来的自己对当前一路走到黑的自我感动和固执后悔不已。yibaochina.com
一个人满足于吹捧、为了维持人设总是浮躁地编造假事、说假话,这个人的品行不好,一个创作者如果在作品里如此,那艺术的品格也会不好。比起糊涂地满足着,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痛苦着,甚至探索潜意识的深处,我们不应该自己骗自己,不应该在盲从和玩乐中耗尽自己的天赋和才华,虽然这样的刨根问底并不一定就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虚无主义”的恐慌。这就像虽然我们不戴眼镜就看不到世界上的一些混乱和黑暗,但我们为了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我们还是会戴眼镜,毕竟太模糊我们也会不安,而太清晰我们也会不安,如何不让信息过载压垮我们,又不让自己太糊涂地满足,是一个需要练习和思考的课题。再进一步讨论,人类对于命运或宿命论这个概念的态度是复杂、暧昧的。一方面,我们希望确信自己的“主动权”和“自由意志”,愿意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生的动力,不至于懒惰、堕落到像浮萍一样躺平。另一方面,其实我们隐隐地明白,有很大一部分事情我们都是被动接受甚至被牵着鼻子走的,我们生理的局限、认知能力的尽头、生来的天赋和环境的随机因素等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需要去接受的,所以当结果不尽人意,当我们做出了偏差的选择,当我们不小心一瞬间错过一些人和事就终身错过,当我们用尽全力却发现一开始就勉强的事情结果也不会多好,当一点点自我放纵和短暂的极乐伴随着跌进谷底的落差感,宿命是我们的一种安慰剂,让我们不必过于自责,因为如果我们相信人力可以主观控制一切,那么每个不好的结果都只能被归结为我们的判断失误。究竟如何在自我信念中获得生的力量,又能够在并不理想的结果中不过分自我怪罪也是一个私人的课题。yibaochina.com
无论如何,在试图“超越自我”的动物性”之前,我们需要先正视这种天生的局限性,而不是侥幸地逃避着、搪塞着。有幸来这个世界一遭,我们应该对自己和环境负责,而如何负责是我们在生活和阅读里寻找的,这个答案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并不统一和明确,它可以很多元化,而且是始终在变动中的。人类作为能够适应环境的灵活物种,作为有可能通过理性超越本身“动物性”、可以反思和加工直觉的存在,开放的阅读和严肃的写作是不可多得的思维练习和人生伙伴。那份在阅读中找到曾经并不了解的那一部分的自己的惊喜,找到之前隐隐约约有所感觉但却无法表达的真理的感觉,窥探到人性的秘密和世界运作的模式的兴奋,和寻宝探险是相似的:我们不一定总是会找到宝藏,所以每次都有些提心吊胆地紧张,但只要我们找到,那份惊喜是无与伦比的馈赠。比起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地看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和快餐化信息、听网红名流们的鸡汤文案和个人宣传稿,我们不如把精力集中起来去读完不同时期、国家和领域的文学和科普著作。yibaochina.com
作者柴田海,原名柴思原,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yibao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