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说明:清光緒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新竹縣中港堡圖,番婆庄在正中偏下,作者提供)

家研究的奠基者为罗香林,当代台湾客家研究的奠基者,首推陈运栋。

陈运栋,号又龙,1933年(日本昭和8年)8月23日,生于台湾新竹州竹南郡头份街蟠桃大字蟠桃小字之向阳书院,其地界今为台湾省苗栗县头份市建国里。

陈运栋祖籍广东省嘉应直隶州镇平县招福乡樟坊社横龙岗下屋,即今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横龙村新屋下。清乾隆16年(1751年),横龙岗有一汉医名陈华标者,首度来台,在中港溪流域镇平人垦域各处行医,自此,陈华标每年往返两岸,但并未在台湾定居。乾隆39年(1774年),陈华标四子陈凤逑随族人来台,择居于淡水厅竹南一堡中港隆恩佃番婆庄,为艋舺参将官庄佃户。陈凤逑孙陈春龙于同治10年(1871年)捐纳功名,获国子监太学生资格,晋身仕绅,耕读之馀前往竹堑北门福安堂修习堪舆,于同治13年(1874年)开办福安堂择日馆,为人踏勘地理风水与择日算命。光绪2年(1876年),设立陈家学堂,课四子陈展鸿等读书。光绪19年(1893年),陈家学堂命名向阳书院对外招生,由陈展鸿主持校务。光绪21年(日本明治28年;1895年),乙未战争,日本接收台湾,番婆庄依陈展鸿取意“蟠龙吐气育桃源”而改名蟠桃庄。明治 43 年 (1910年),陈展鸿长子陈德秀接掌向阳书院校务。昭和 4 年(1929年),迫于日本推动公学校教育政策压力,向阳书院停止对外招生,仅教授陈家子弟,昭和13年(1938年)陈展鸿过世,向阳书院次年结束校务,数年后,陈德秀为家传福安堂择日馆在头份择址开馆。

陈运栋为陈德秀长子光复后首任台湾省苗栗县立头份国民学校校长陈毓琳之次子,陈运栋战前入学新竹州头份公学校,战后复学,头份国校毕业后考入私立大成中学初级中学部,再以榜首考上高级中学部,因家人期待从事教育工作,乃重考进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普通科,在校期间于《中学生文艺》以佟美玲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我是一位山地女教师〉,初绽文字才华。在苗栗县立六合国校实习期间,为竹师教官陈惠民吸收为国防部保密局线民,保密局将其透露竹师校长张云缙克扣学生寒暑假主副食费移作建设之事向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举报贪污,经媒体报导,陈运栋名字曝光,引起地方轩然大波,陈德秀一度声明断绝祖孙关系。竹师第一名毕业后,分发六合国校任教,因举报竹师校长事遭处分停职一年,而后转调空军总司令部附设新竹小学、苗栗县立大湖国校、田美国校各校。民国44年参加公务人员高等考试教育行政人员及格,于45年获聘至母校大成中学任教,服役两年后回任,经人介绍与同乡黄春枝结婚。在大成中学经历教学组长、教务主任,至88年校长退休。

陈运栋研究客家,源自家族史。中港陈氐始祖尝祥字号尝初创于嘉庆4年(1799年),同治10年陈春龙捐监生,出掌祥字号尝。光绪18年(1892年)陈春龙兄弟分家,他主持设立了协和尝(凤逑公尝)作为陈凤逑派下各房的公尝,23年(1897年)陈春龙七子分家,再设立协隆尝为陈春龙派下公尝。民国59年,陈运栋受宗族之托,调查来台各尝各房谱系而于64年出版《颖川堂陈氏族谱》。次年受头份镇长林为梁之邀主持编纂《头份镇志》,于69年出版,这是他地方志研究写作之始,而其入门,即由地方各姓族谱的搜集开始。

民国51年苗栗创刊的《中原》月刊,汇集了谢树新、曾举直等一批外省客家作者,而引进了罗香林的客家中原正统论,并产出了大量的客家研究文献。锺肇政原本有意专写探讨客家的著作,因见陈运栋在《中原》月刊有多篇著述,乃打消念头,鼓励陈运栋投入写作。陈运栋在妻子黄春枝协助下,于67年完成出版《客家人》一书。此书一出,顿时洛阳纸贵,对台湾客家人客家认同的回归与客家意识的凝聚,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陈运栋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受邀加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庄英章等人的闽客族群文化对比研究团队。

陈运栋71至72年间一度代理大成校长,其治校和治学才华深受董事长林为梁的肯定,而鼓励其深造以取得校长资格,陈运栋乃于民国72年考入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在吕秋文教授指导下,以关于台东县海端乡利稻村布农族部落的论文《布农族亲族组织的变迁──利稻村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复为吕秋文延聘至政治学系兼任讲师,讲授《政治人类学》。73年出版《苗栗竹枝词赏析》,为苗栗诗仙赖江质作品之诗评。75年,苗栗县民间文史工作者黄荣洛自民艺业者曾吉造手中获赠客家山歌手抄本,请求陈运栋协助校订,定名为〈渡台悲歌〉,为台湾客家文学的一大发现。后经学者徐胜一、范明焕、韦烟灶等于〈清代陆丰客家渡台的历程——〈渡台悲歌〉及〈渡台带路切结书〉的联想〉一文考证,确认为嘉庆9年(1804年)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河田镇彭瑞澜家族的渡台历史记录,作者为彭瑞澜次子彭尧梅。

民国74年,协助表弟张致远(瑞恭)创办《三台杂志》,出任总编辑,次年在张致远制作之台湾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客家电视节目《乡亲乡情》担任文化讲座,每周播出一次,长达十馀年。76年10月更协助陈文和律师创办《客家风云杂志》。77年8月,托头份天主堂传道员丘润端返蕉岭探亲之便,请其代为寻访横龙岗故里族人,从此重新接续两岸族人亲缘,获得当地族谱文献多种。10月出版与李阿成、彭富钦合著之《苗栗县寺庙文化之研究》,12月,捐款资助《客家风云杂志》发起之还我母语运动,28日举行台北游行,此即当前全国客家日之由来。78年出版《台湾的客家人》,该书吸纳了当代客家研究的新观点,而扬弃了《客家人》原持的中原正统说,认同客家人的形成源自汉族与畲族等南方民族的融合。80年再出版《台湾的客家礼俗》一书。这一年,获颁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第四届台湾客家文化奖。

终止动员戡乱后,第二届中央民意机关全面在台湾改选。陈运栋应中国国民党苗栗县黄派的游说参选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当选,于文大开讲《中华民国宪法与政府》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课程。81年出任苗栗县教育会理事长。82年参与创立苗栗县陈姓宗亲会并担任理事长。83年参与创设宝岛客家广播电台,9月,凤逑公尝凤逑祖祠落成,重订族谱而出版《陈氏家乘》。84年受国民党主席兼总统李登辉的征召而连任第三届国大代表至89年5月。

民国88年2月,陈运栋自大成高级中学校长退休,获台湾省政府主席赵守博颁发台湾省文献会第一届文献工作奖以及资深青商会第七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6月出版《向阳书院诗文集》,收录包括陈展鸿《星堂诗稿》、陈德秀《镜时诗稿》等头份陈家历代诗文。11月当选苗栗县乡土文化学会首任理事长。

长子陈晟康眼科诊所院长陈晟康与副院长杜俊呈亦共同捐资成立财团法人陈运栋文教基金会,陈运栋任董事长。89年2月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获聘为筹备委员,6月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成立,出任委员。90年出任客委会客语能力认证委员会委员,参与建立客家语各腔调和客家语文用字标准。11月,参与在苗栗设台的大汉之音广播电台开播。

陈运栋因担任苗栗县乡土文化学会理事长之故,退休后接受苗栗县政府及其所属各乡镇市公所委托,主持地方志修纂多种。其中最为人所著称者,为92年至96年主持《重修苗栗县志》之总纂修共41册以及97年主修出版之《南庄乡志》,陈运栋在后者一改汉族史观立场,而采用当地泰雅族与赛夏族原住民族观点,不再称许汉族入垦,而直书其为入侵。

日本大正6年(1917年),苗栗街有彭昶兴、邹子襄、黄运宝、黄运和、黄运元兄弟等发起设立汉诗天香吟社于文昌祠附设英才书院,彭昶兴为首任社长,吴颂贤为书记,专任词宗为李祥甫。昭和2年(1927年)改名栗社,扩大招收苗栗郡与邻近大湖、竹南两郡地区人士。87年苗栗县国学会由竹南诗学励进会陈俊儒发起成立,并入栗社,于文昌祠集会联吟,后改在头屋乡玉衡宫孔子庙象山书院。陈运栋承继家学文风,亦为汉诗诗人。84年《联合报》记者何来美报导栗社旧事,吴颂贤子吴文虎与何来美联系,始知吴文虎保留有栗社与天香吟社诗稿。经何来美引荐,陈运栋自吴文虎处取得以上诗稿,而于90年与苗栗县长傅学鹏共同编选出版《栗社诗选:苗栗之美,咏我故乡》,92年与邱镇森合编出版家族之《头份陈家手稿:福安堂堪舆学向阳书院诗存》,95年出版《天香吟社诗集存稿》,99年陈运栋接掌苗栗县国学会,100年编辑出版《栗社诗集存稿》。个人作品则汇集有《会心室诗稿》。

98年9月第一届全国客家会议,获总统马英九颁发第三届客家终身贡献奖。102年2月21日国际母语日,获教育部颁发客家语组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

112年8月2日,陈运栋在家中午睡时去世,享寿91岁。8月14日在头份殡仪馆办理天主教弥撒告别式,总统蔡英文特派文化部常务次长李连权颁赠褒扬令,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长镇、大成学生苗栗县长锺东锦分别颁发旌扬状和褒扬状,由陈运栋长子陈晟康代表接受。

陈运栋著作四十馀本,创作丰富,《客家人》一书为台湾客家学奠基之作,其影响一如罗香林之于客家学。陈运栋自学文史有成,实际乃基于家学渊源。但毕竟非学术工作者,广征博引之际,不免有笔墨官司。尽管如此,他以家族史为进路,重视族谱、人物与古文书,又长于田野调查,而能逐渐展开苗栗客家文史拼图。他关心乡土,珍视文献与常民经验,一生从事教职,春风化雨,传承国学,提倡客家,苗栗若无陈运栋,文化湮而不彰,台湾客家若无陈运栋,不知何日出头天。

民国114年1月22日

于新北板桥乔崴莱芬园

作者 曾建元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55042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