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姆的认识,是在八九年的天安门广场。6月2日,全国所有媒体播发新华社通稿《认清动乱的实质和戒严的必要性》,再次强化动乱性质,清晰发出清场的指令。同时点名了初期几个主要人物,其中包括我。随即,坦克、装甲、军队陆续进入城区,有些已突破重围,进入了长安街。鉴于广场上异乎寻常的严峻形势,我决定再次冒险前往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做最后一次说服工作。让学生们尽快离开广场,免遭杀戮。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东观礼台工自联总部与沈银汉等人交谈后,来到广场。在纪念碑旁一个低矮的帐篷前,一位面容清癯的青年接待了我。这就是罗姆。

 

由于他日常和学生熟络,我请他带我去保卫天安门指挥部。罗姆领我到指挥部,学运领袖王超华、李进进和邵江接待了我。早几日我也主张留驻广场以抗争,但以当局的决心及残忍性质,估计流血不可避免。通过交流,我切实感觉到广场上同学们对政府的绝望和坚持抗争下去的决心。一方面为年轻生命面临巨大风险感到忧心如焚,另一方面又为学生们的正义和勇气深深感动。我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学生,失望地离开指挥部帐篷。这时,四周有清晰的坦克声,罗姆陪着我进一步介绍昨晚和白天部队、市民、学生和广场的情况。我们缓步而行绕广场一周,做了深入的交流。离开时,他交给我一个宽大的日记本嘱我代为保管。

 

当从广场东北角取自行车撤离时,见从东边大队穿白衬衣的徒手部队已经推进到北京饭店、抵达南池子一带,却无人堵截。情急之下,我忽然挺身上前,组织周围群众。市民、学生迅速形成人墙,迫使部队后退到东单公园路旁休息。我不知道这是当晚的第几波阻截,但发现广大市民群众个个都如烈火干柴。一旦有人挑头,即刻奋不顾身护卫学生和广场。也让我深深感动。但这些赤手空拳的民众能抵挡得住机枪、子弹和隆隆驶过的坦克吗?果然,杀戮就在那之后十几个小时开始了。

 

罗姆,原名曹旭云。1963年生于江西省湖口县,1982年就读九江师专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他做过中学教师,打过工、吃过苦、受过辱,浪迹上海,闯荡新疆,流亡海南,最后在北京立足做家具和装潢生意。一边谋生一边阅读,是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和读书人。曹旭云走南闯北阅历丰富,医农工商、贩夫走卒无所不交。啸聚英雄豪杰,网罗商贾才俊,仰拜民运志士是他青春时代的主流。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总书记病逝后北京学界的骚动触动了罗姆的第六神经。4月18日他毅然进京,寄居在北大、清华等曾经执教的学生宿舍,密切关注及积极参与民运大潮。其时,他正任职于海南方圆家具厂,任业务经理。罗姆参加了四一九新华门静坐,四二二悼念胡耀邦追悼会,五一三绝食,四二七抗议大游行,五四大游行,五一七、五一八、五二三京都全城大示威,抵制五二0军事戒严,六四抗暴到最后撤退。全程参加了八九学潮民运的组织宣传工作,辅助并认识王丹、柴玲、封从德、吾尔开希、周封锁、陈小平、李禄、张伯笠等人。5月23日百万大游行后,为和全国各地上京声援的人士对接,在天安门广场组建成立了“中华各界人士赴京声援团”,被选为团长。一起参加了许多广场的活动与决策。同时见证了严家祺、苏晓康、包遵信、刘晓波、王军涛、侯德健、任畹町。。。等“胡子”们对学潮的思想引导和操作实践。

 

《爱尔镇书生》就是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本书是罗姆的呕心沥血之作,酝酿已久,属自传体纪实文学,是他人格与人生的真写。挫折和困境往往塑造人的优良品格。穿过记忆的迷雾,平凡而传奇的生命闪烁着理想主义与英雄情结的光芒。书中有才华横溢的民间诗人、苍凉悲壮的爱情故事、刀下之鬼的无名英雄、感天动地平民百姓。。。凡40年,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旁及百十人,尽书其中。呈现了那个时代各阶层民众生活的广阔画卷与民主青年的精神风貌,是一部关于天安门时代详实的个人奋斗史及民众觉醒史。虽背景宽阔,人物群像众多,但由一个人的亲身经历贯穿始终,读起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滔滔江河,自始至终都透着一分诗意。《爱尔镇书生》有厚重的社会、民情、时代及文学价值。该书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有毅力、能力的动笔载录者稀缺,因而不可多得。

 

八九天安门春夏风波是以高校学生为先锋,社会民主派、党内改革派为思想前导与组织协调的,全民参与的流产的抗暴民主革命。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全民觉醒,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继而东欧与苏联的社会变革具有突破性意义。当年信息混乱,总参调度失灵,军队进京不知谁的指令,至今,不知谁下令开的枪。事实上,6月2日是最早决定的非武力徒手清场日。尽管坦克、装甲掩护,军队却被分割堵截,清场失败。6月3日深夜起武力清场引发全民抗暴。关于此书写李鹏的部分有所偏颇。学生当年没有注意到军事戒严并非李鹏个人的决定。

 

最后要说一说那本联系我们之间友情的《北上日记》。当晚小曹交给我那本日记本,是他4月16日自海南进京全程参与天安门民运的珍贵记录,是一本亲历运动始末的个人史实。当时情况下,他预备自己随时遇险,才交给我保管并叮嘱转交其家人。这表达了他和那批广场上的学生赴死的决心。此情此景,我拒绝不得。鉴于自己必被抓捕,自己家中也不安全。当晚我又转交给了宾志辉先生保管。最终,宾先生也因此系狱多年。这一节书中有较详细叙述。回过头去看,真是曲折波澜。可以说,这是一段六四人物的友情佳话和时代传奇。

值此天安门民主运动30周年暨西单民主墙暨全国民主墙运动40周年之际,我向海内外关心中国人权及自由命运的朋友们推荐这部著作。愿大家和我一样喜欢这本用心血和泪水写成的书。 

曹旭云总算走出来了。据说全家已经迁徙到了欧洲,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他将书稿交给我时,请求写个序言。我想了想,就写这些吧。祝福他,更祝福我们的中华民族。

2018年7月23日于巴黎

(摘自曹旭云《爱尔镇书生》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38116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