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中国与欧盟旗帜 AP

遭到欧盟、美国、英国、加拿大联手针对新疆人权侵犯议题制裁后,中国官方不仅在言辞上反应激烈,还对欧盟进行反制裁。欧洲议会则宣布暂停欧中投资协定的审议。分析认为,中国在外交上的激进做法,正把欧盟推向华盛顿。

制裁战”导致协议审议被喊停     北京:责任在欧方

欧中全面投资协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达成还不满三个月,就在欧盟与中国的制裁角力间,面临审议暂缓的命运。

3月22日,欧盟外长以侵犯新疆穆斯林少数民族人权为由,决定对四名中国官员及一家机构祭出制裁。中国迅速反制,宣布对欧洲十名个人和四个实体进行反制裁,包括多名欧洲议会的议员、智库和学者。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主席居拉(Winkler Gyula)当天也做出快速反应,他说,“鉴于欧盟与中国关係的最新发展,尤其是(中方)令人无法接受的製裁”, 宣布取消原定23日针对《欧中全面投资协定》举行的审议会。多位欧洲议会成员也表明,若同僚仍在被中国制裁的名单上,这个协定的审议就不可能继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谴责这些制裁是“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更语气强硬批评欧盟,“欧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讲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损害中方权益……欧方应该反躬自省。”

北京制裁蛮横无理      学者:把欧盟推向华盛顿

总部位于柏林的德国智库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长托斯滕·本纳(Thorsten Benner)告诉本台,欧盟利用刚通过不久的《马格尼茨基法》的机制,同时对中国、俄罗斯、缅甸等侵害人权者祭出制裁,这本是一个酝酿已久的“象徵性的举动”,他对北京选择高调处理、大动作反制的言行感到“超乎寻常”,他认为锁定推动中欧交流的学者与智库的作法更是“极端”。

“我认为北京意图要在升级的欧中关系中要占支配地位,向欧盟展示不论你做什么,我会反击得更厉害,让欧盟知道你不是我们(中国)的对手。”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一直有其经济考量,但本纳预估,中国的强硬做法会带来“副作用”,“北京正在把欧洲人推向华盛顿的怀抱,也让德国总理默克尔为首那些为《欧中投资协定》背书的政治人物显得站不住脚。”

总部位于捷克的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扬达(Jakub Janda)则对原本已在欧洲内部充满歧见与质疑的《欧中投资协定》前景不太看好。

“中国现在这种强势做法,我认为很难看到哪一位欧洲领导人会往后退说,好,我做错了,我们不该制裁中国在新疆种族灭绝的行为。我认为这是中国的在外交上的政治错误、战略错误。”杨达对本台说。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访欧洲(美联社资料图)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访欧洲(美联社资料图)

 

布林肯首访欧洲     主题围绕中国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3日展开上任后首次对欧洲的访问。他在布鲁塞尔与北约秘书长史托腾柏格(Jens Stoltenberg)会面,除了表达美国对北约的坚定承诺,两人也多次提及中国及俄罗斯对国际秩序造成的威胁。

史托腾柏格把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放入“北约2030”(NATO 2030)愿景报告中,呼吁30个北约成员国在科技、大数据和网路通讯这些“颠覆性技术”及安全挑战上团结一致。

布林肯当天还与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外长会面,会中也都谈到了中国议题。

前一天,美国也与欧盟、英国、加拿大联手,针对新疆人权问题制裁多位中国官员。美国国务卿还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中国政府在新疆践踏人权。

中国拿纳粹历史诡辩适得其反

对于新疆人权议题遭到世界多国的联手制裁,中国官方拿纳粹的历史为自己诡辩。

华春莹在记者会上不仅一一点名美、英、加、法过往殖民或危害人权的纪录,还大谈德国纳粹屠杀上百万犹太人的历史,并宣称中国一点也不怕被所谓的“民主同盟”孤立,她夸口中国的朋友圈更大。“我们一点都不担心!美国、英国、加拿大加上欧盟也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左右,而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5。”

在都柏林大学教授杜考尔斯基思(Alex Dukalskis)看来,中国拿纳粹历史说事“极为讽刺”又漏洞百出,“几十年来欧洲国家对这些历史进行了反思,尤其德国在这方面坦率的面对(错误)——这正是中国一直不愿做的事。从外交角度来说,中国这些论点及侮辱很难有效地说服欧洲人继续沟通,人权是欧洲价值观及政治的一部份。”

杜考尔斯基思告诉本台,中国这种挑战国际秩序、批评美欧国家的话术是为了将自己塑造成“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但对于欧洲公众来说,“这只会让人们对中国的观感更加恶化。”

(记者:唐家婕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1286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