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全國江山一片紅」的文革時代,成都野草詩社的「黑色寫作」是一個異數。它是民間人文意識的甦醒和對「假、大、空」主流文化的抵抗,記錄了一段被粉飾、被掩埋、被遺忘的歷史。對此,當年成都野草詩社成員之一蔡楚感慨說:「朝花夕拾。個中滋味,新生代幾多識得?」終於在2007年,作為「文革時期地下文學」的代表,成都野草詩社的作品第一次登堂入室被選入《中國現代文學史》(曹萬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使它走上地面,走進中國近代文學史。在最新出版的第二版中,在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李亞東等學術編委、學者們的努力下,「成都野草詩歌群體」更成為單獨的一節,並增補了蔡楚的簡介,稱蔡楚的詩歌「表達了無力中的持守與獨立。」

「我等回不了頭也不想回頭了。」成都野草詩人們這樣宣告:「有“紅色江山”,就必然有“黑色寫作”。」旅居美國的蔡楚,當年就是因為寫了一首名叫《乞丐》的詩而遭到批判和抓捕。而這亦是幾乎每一個野草詩人的遭遇。這裡收錄的陳墨情詩《她要遠去》,就是他在1970年下放四川鹽源縣當知青的時候寫的,並且當時在四川知青中傳唱一時。

並不遙遠的患難時代,夾在書頁中褪色的紅葉和遙遠的愛情,朝花夕拾,它的美依然清晰可辨,是新生代能夠識得的人類共通情感。

言小義

蔡楚 陳墨 鄧墾 白水|成都野草詩選

一身詩情,一手好字:陳墨寫的扇面。

 

陈墨:她要远去

昏的江水昏昏地流!

我悄然记起————

         是明天的忧愁。

 

我要作明天的晨霜,

消溶在她的窗头;

我要作今夜的星光,

徘徊于她的小楼。

 

撒完了最后一夜热泪,

她将尝人生的漂泅;

道完了最后一声“再见”,

她不能不离开家乡的温柔。

 

没有了汲水时的回首,

没有了浣衣时的轻悠……

为她,江沙烦乱,

为她,黄昏逗留……

 

这一片夕照中谁敢诅咒?

这一片沉闷里谁敢哀求?

两颗迷茫的心儿,

恐怕都在无可奈何的怨尤:

 

         是明天的忧愁。

我悄然地记起,

昏昏的江水昏昏地流!

 

1968年12月

 

邓垦:给一位新结识的女友

寄身在荒僻的乡下,

象一湾溪水,象一朵野花;

我埋名在杂乱的山中,

象一抹流霞,象一只暮鸦。

  

山南有你千峰紧锁的小屋,

天北有我浮云遮断的老家;

大江边我和你萍水相逢,

同是风尘苦命人,恨走天涯。

  

1969年4月

 

邓垦:昨夜 在华西

夜 在华西

小香槟把心碰乱

一句话

象小河弯弯

在心上流淌了许多年

 

心花开了 又落

心潮涨了 又浅……

一杯 又一杯

那句话

终于滑出了舌尖

 

在华西的洞天里

壁灯羞红了语言

 

1984年4月10日夜

 

白水:红豆

过她手中粒粒情泪,  

我的心如红豆般细碎。

谁说锺情的只有少女—

明天的行客正离愁似水。

 

青鬓长年零落在寒山,

何方不撩乱一抹云烟。

少女的眼泪纵然最销魂,

我也空有满身缠绵。

 

今宵不妨是烟柳般含愁,

哪能没有些儿女情的厚浓?

我手中的红豆已满是清泪,

滴滴都是她心上的怨尤。

 

1970年12月19日

 

蔡楚:微笑

儿开了,花儿败了,

我们自然地微笑。

   

当温存的手触摸到

带毒的刺时,

我见你宽恕地微笑。

   

当爱妻在情人节收到

粉红色的丘比特卡时,

你见我会心地微笑。

   

穿过小径,踏着落英,

我们拾起一串串的微笑。

   

在红木林中,朦朦胧胧的

我俩合抱不下一棵树时,

记得儿子有童年的微笑。

   

在纯白色的沙滩上,

赤裸裸地沐着阳光, 

梦神托给我们七彩的微笑。

   

当车过小熊湖时,

我请你停下来,

看这碧绿的透明的微笑。

   

你能原谅我么?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微笑。

   

1993、3

 

蔡楚:我想她是舒卷的云

泼墨后浅浸的突兀

象含化的甜在指间复苏

一片透明的翼溢满局外

款款的飞在摇曳里模糊

 

她的裙裾飘逸已多年

活脱脱恰如水灵灵的露珠

在草叶间悄然翻滚

又於目灼灼时被晨曦淡出

 

2003年4月10日

 

蔡楚:别梦成灰

塘里探出一支莲蕾,

盈盈的眼含不坠的泪。

惯看白云自在地飘飞,

放翔的梦却沉没于水。

 

没有了梦的完美,草的蔓翠,

没有了她的伤悲,我的心碎;

摇不落山头上高挂的冷月,

拾不起茅檐下漏泄的星辉。

 

似岚,似霭,似夜已阑珊,

子规枝上声声不息的迷醉;

是漂,是泊,是金乌西沉,

人如大洋亘古呼啸的憔悴。

 

再不听唢呐咿呀地吹,

今天的行客别梦成灰。

 

2000年12月31日夜于美国杜鹃花城

 

万一:情话

 


【议报首发,转载时请务必在正文之前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9515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