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和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档案的解密,十月革命当年的真相得以逐步展现,为世人走出长期弥漫于这个时期的层层迷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 

关于十月革命之前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不屑一顾。实际上,当时,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各政党都参加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参加革命的两股政治势力分别建立了两个政权机关,一个是以立宪民主党为主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另一个就是有同属第二国际的三个“社会主义党派”(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参加的工农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因决策错误而风雨飘摇,苏维埃政权则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现在的俄罗斯学术界乃至执政当局,都认为二月革命是一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伟大革命。

关于十月革命,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其看作是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典范。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发生什么流血冲突。所谓“炮轰冬宫”、“攻打冬宫”等惊心动魄的场面,均是由斯大林时代摄制的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编演出来的。俄罗斯驻华使馆已经正式告知我国有关部门,历史的真实不是电影里所讲的那样,不能再影响下一代了。事实上,十月革命基本上是和平完成的。现在的俄罗斯主流社会乃至执政当局都认为十月革命够不上一场“革命”,只是第二国际三个“社会主义党派”推翻以立宪民主党为主导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一场“政变”。

二、“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权? 

关于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权,长期以来一直以为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代表绝大多数劳动群众利益和意愿的政权。实际上,十月革命提出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尽快召开自由选举的立宪会议。但是,革命胜利以后,在全俄立宪会议选举中,布尔什维克党得到的票数只占23.82%,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得到的票数则占到59.10%。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在立宪会议选举中成了少数党,所以,其他政党就要求“全部政权归立宪会议”。但是,布尔什维克党凭借自己在军队中的优势,竟然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对此,列宁辩解说,所有的民主原则应该完全服从我们党的利益,如果选举结果不能令人满意,那我们就应当力求解散它(指立宪会议)。显然,布尔什维克党的这种做法,正如其他政党所说,是“人民的少数代表,赶走了人民的多数代表”,而且是“用射击驱赶走的”。这个事实表明,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的当天,虽然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布尔什维克党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但是,在其因败选而于1918年1月6日武力解散立宪会议之后,已经很难称作是代表多数劳动群众利益和意愿的政权机关了。

三、布尔什维克党独掌政权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意味着工人阶级可以建立几个政党。在二月革命后,列宁也说过,在不自由的国家里,管理国家的是未经任何人选举的沙皇和一小撮地主、资本家与官吏。在自由的国家里,管理国家的则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人。在选举中,人民分属不同的政党,管理国家是通过政党的公开竞争以及他们之间的自由协议来进行的。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革命的任务》一文中还明确表示,要保证政权由一个政党和平地转到另一个党手里。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在推翻临时政府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并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获得了过半数选票,而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愤然退出大会,拒不参加布尔什维克党组成的政府,左派社会党人也只在人民委员会中停留了三个月。这种特殊的历史情况,特别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在执政以后凭借国家权力压制甚至取缔其他政党,这才在1922年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独掌政权的局面。1922年5月,列宁还建议在刑法典中把枪决(也可以代之以驱逐出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一切活动。正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的这种显然违背现代政治文明要求和基本道德伦理的做法,在这种极端性的政治高压之下(截至1922年底,驱逐和逃亡国外者达二百多万人,被枪决者不计其数),布尔什维克党才独掌了政权。这种由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血腥镇压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的过程,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要求。

四、“十月革命”的初衷和结果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对外媾和、把土地交给农民、尽快召开自由选举的立宪会议这三项要求的鼓舞下发动并取得成功的,这是十月革命的初衷。但是,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后,布尔什维克党不仅因败选依靠武力粗暴地解散了立宪会议,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收农产品、严禁私人贸易、关闭市场,在政治上、经济上均实行高度集权,致使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压抑,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曾经是十月革命主力的喀琅施塔“红色水兵”以及一些工人、农民,对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做法提出异议,要求兑现十月革命的承诺,“为劳动人民的真正权力而斗争”之时,布尔什维克却凭借自己掌握的国家权力极其残酷地予以镇压。后来,虽然列宁采用新经济政策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政权,但最早提出并要求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孟什维克党人,却被“统统关进监狱”和“枪决”了,这实在是一场残酷得令人窒息的历史悲剧,明显地背弃了十月革命的初衷。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是第一位向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发出警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尖锐地指出,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集会和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都会逐渐灭绝,社会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公共生活逐渐沉寂,国家由几十个党的领导人指挥着、统治着,在他们中间实际上是十来个杰出人物在领导,还有一批工人农民中的精华不时被召集来开会,聆听领袖的演说并为之鼓掌。这根本是一种小集团统治,它固然是一种专政,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 
第二国际领袖卡尔·考茨基也在1921年批评布尔什维克党人说,他们本来是以平等普选权选出的国民大会的坚决拥护者,可是一旦国民大会成了他们的绊脚石,他们就一脚把它踢开。他们在开始执政时宣称砸碎旧的国家官僚统治机器是自己的使命,却以一个新的官僚机器取而代之。这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只不过是“一次新的热月政变”。 
五、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十月革命” 
以上情况表明,对俄国十月革命不宜笼统地赞誉和歌颂,要实事求是、分阶段地进行具体分析。它致力于推翻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行动以及此后由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布尔什维克党为主导的政府,无疑是正确的,应予肯定。但是,布尔什维克政府在此后解散立宪会议,排斥、压制并最终取缔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同为“社会主义政党”的推翻临时政府同盟者,对他们乃至对作为十月革命主力的喀琅施塔“红色水兵”采取了残忍的镇压措施,则明显地背离了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民主原则,是错误的,应予否定。正是十月革命后期这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负面因素,为斯大林日后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搞“大清洗”埋下了祸根。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1990年1月30日公布,在斯大林大权独揽的1928年到1953年25年间,约有378万人死于非命;据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1991年6月14日宣布,这一时期被镇压者达420万人之多。可以认为,十月革命后半期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恶性病毒,斯大林执政期间又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大面积地扩散了。这种病毒对布尔什维克党即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造成了根本性的消减和危害,使得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在劫难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对民主原则的肆意践踏,必然要葬送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 
为了掩饰“大清洗”的罪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斯大林在1938年通过主持编撰“联共(布)党史”,肆意篡改历史,给十月革命及其之后的历史蒙上了浓厚的迷雾。在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我国党内外对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历史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渊源于“联共(布)党史”。特别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许多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在相当程度上迷茫和沉陷于“联共(布)党史”布下的浓重迷雾之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只有直面真实的历史,才能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受到启迪,正确地应对和解决实践进程中的诸种问题、矛盾和困难。俄国十月革命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影响至为深广,为了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坚决地从“联共(布)党史”布下的“十月革命”历史迷雾中走出来。
(初写于2001年10月,修改于2023年8月)
作者简介
吴敏:退休教授,一介书生,古稀老翁,性耿直,一根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51290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