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报首发,欢迎转载,请在文章标题下方注明:转自《议报》,并附原文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884

导语:

近日一篇四万字长文《客观评价习近平》引起高度关注和各方议论。如何评价习近平十年治下状况?这不仅关系当下,更关系到如果他连任,将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议报》编辑部特组稿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碰撞甚或争论,欢迎网友投稿参与这一话题。

今天先发布第一篇文章:《习近平与中国经济的变局》。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编辑部意见。

 

《客观评价习近平》的作者对习近平在中国经济中的作为有一个结论性的判断:

“而且客观地说,习近平运气也不好,他就任时正逢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中国开始进入衰退;

他执政这十年,国家债务和货币发行都呈爆炸性增长,但财政刺激的边际效用却在变小。他设计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如一代一路和技术升级,但前者阻难重重,后者因贸易战而被搁浅。

同时在出口上,中国面临着后起之秀如越南和印度的竞争。显然国家在宏观上迎来了一个下降节点,这很大程度是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决定的,而并非习近平个人所导致。  ”

这个判断把习近平的政治抱负和中国经济运行当作了两个平行宇宙,这个结论是不对的。

以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维度来看,中国经济走到今天的破败局面,完全是习近平的手笔,不是他的运气作祟。如果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中共1978年推动的改革开放,你会发现,除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之外,中国在政治层面并未取得有意义的进步,甚至经济制度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我是说,只有政治进步才能为中国建立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经济上的成果是不确定的。

这一点总理温家宝在离任记者会上表达得非常清晰,他说: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现在看温家宝的话多么有远见,尽管胡温政府在政治改革议题寸功未得。

44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看上去依旧红火,实际上,里面除了数量的堆积,还包括作为预期管理的造假。

因为人口规模形成的体量,庞大的数字掩盖了中国经济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中国高度依赖海外市场,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资本技术人才;

二是政治权力牢牢地控制着中国经济地命脉和运行,中国经济是不折不扣的权力市。

习近平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将中国经济带入一个全面破败的局面,形势变坏的速度之快,超出所有学者的想象,中国经济变化之大,西方学者现在还没有回过神来。

习近平做出的关键性的改变,就是将邓小平的经济挂帅,改回毛泽东的政治挂帅。

这一变,是根本性的,直接改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到江朱时代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系统,这套系统对官员的考核就是经济增长,GDP成为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这是中国经济保持几十年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习近平推行政治挂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说,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第二年,全国已经有70多个城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官媒开始宣示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当全国各省开始撤销GDP考核指标的时候,中国经济立刻就作出了回应。2014年春季开始中国经济增速下行,2015年6月股灾又加剧悲观情绪,中国经济突然呈现失速的状态。

当时习近平身边红人副总理刘鹤急了,同一时间抛出了手上所有的政策工具,新一轮大规模刺激经济行动开始了,不同2008年的四万亿,这次刘鹤干得很低调,措施包括:

1、3月房地产“3.30新政”

2、10月降低汽车购置税;

3、开放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用于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的资本金,总计2万亿元。

4、鼓励地方政府PPP项目合作,地方政府由此规避举债限制。

5、人民银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这个新货币投放渠道,投入三四线城市的货币化棚改,总计3.5万亿元。

这次刺激经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2008年胡温政府的4万亿基建投资,中国经济通过房地产市场爆炸性跃升度过了经济暴跌。

由此,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超过5年的大牛市,房地产泡沫由此而来。从这一系列的操作来看,习近平并非因为不懂经济就没有介入经济,恰恰相反,他直接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釜底抽薪了。

习近平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去产能,内容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又称“三去一降一补”,关闭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工厂。

这个背后是刘鹤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不过,刘鹤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并非去产能,而是国进民退。刘鹤用了三年时间,把私营企业赶出了原材料行业,从此,原材料行业完全由国企垄断,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原材料价格。

刘鹤的供给侧改革其实是给胡温政府擦屁股,4万亿基建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钢铁产量已达日本、印度、美国和俄罗斯总产量的两倍以上。消化产能过剩是一带一路的形成的初始动机,变成影响力输出战略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中国经济就是这样,在“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循环中运转,没有制度进步,只有数量的增减。

2015年股灾后遗症造成中国各地私营企业资金链紧绷,随着股价持续下跌,上市企业进行股票质押融资的企业开始失去公司的控制权,到2018年10月,A股市场有大股东涉及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有1900家,其中有982只股价跌破预警线,584只跌破平仓线;股市狂跌,私企市值不断蒸发,国资接盘变得更容易,当年至少有50家民营上市公司宣布国资入股。

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再给私企踢上一脚。2016年,中国各地推动私企组建党支部,到中共十九大,宣布273万家规模以上私企中有67.9%建立党组织,10.6万家外企业中已70%建立了党组织。

中国私企正陷入改革开放4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私企正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这些企业的蛰伏意味着中国经济活力的丧失。

时间来到2018年,随着经济刺激措施效应减弱,中国经济又呈现缓慢回落的趋势,此时发生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中美贸易战。

一开始,川普政府的目标意图并不宏大,利用美国的优势地位获得一些贸易上的好处,目标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和中国。欧盟和日本很快屈服,中国的强硬立场令这场本来可以快速解决的纠纷变成一场持久战。

武汉肺炎疫情的爆发,破坏了川普连任的优势局面。当川普发现针对中国强硬,对他选情有帮助的时候,中美关系出现了质的改变:中美关系破裂了。

川普政府在与中国对抗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华战略,核心逻辑是:中国是美国的头号威胁,中国依赖美国,美国对华战略:脱钩。

而此时的中国外交部正沉浸在习近平的战狼式外交的最新指示当中,等到外交部反应过来,全力进行补救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已经不接中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的电话了。

中国每年五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全部来自美国,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中美关系破裂对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局面,因为后果太严重。

2020年的两会因为疫情由三月推迟到了五月。

5月23日,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组的两个组的联组会。

会上,习近平做了一番政策表白,他说:中国经济内需强大,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内需已经达到中国增长动力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最后,他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说法。

这个说法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官方的经济学家论证习近平的观点,但是,其中的荒谬并不值得反驳。

习近平7月21日在北京召开私营企业家座谈会,共有50多位私企及外企代表参加。

习近平在会上说: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他说:

“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2018年11月,习近平和美国争锋相对的进口博览会上曾经豪迈地宣布: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一年半过去,习近平回到了内循环的形势判断上。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中美关系的对立格局甚至比川普政府更明确,拜登政府重返国际政治舞台的一系列动作令中国陷入空前的外交孤立

从经济的层面来看,外部需求的昙花一现是唯一的好消息,出口暴涨独立支撑中国经济大局。

习近平没有停下他的步伐,为了获得连任,他在政治上的冒险反映在经济领域更加激进:团灭教培行业,叫停中企赴美上市,重锤敲打互联网企业,干脆停掉游戏行业版号。

到了下半年,中国房地产终于扛不住了,全面进入暴跌状态。

当初习近平用领导小组加空总理李克强的权利,中国经济已经失去了统一协调的能力。

现在,当习近平急需经济好景为连任加持的时候,他发现,他不仅失去了控制经济的把手,甚至弹药也用光了。

习近平现在孤立无援。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4884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