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个好东西,是用来搞科学研究的,而不是用来算计人的。
当有的地方借助大数据胡作乱为时,张文宏和他的团队则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
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表了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和马昕领衔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轮疫情上海累计感染人数超过60万,几乎全部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由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牵头,上海四院、六院、九院参与,对33816名非重症奥秘克戎感染者进行大数据分析。
这三万多人中,又划分出9260人的高危因素组,主要是他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等各类基础疾病。
研究结果表明,33816人中最终有22人转为重症,并且这22人全部属于“高危因素组”,占比0.238%,非高危组没有一人转为重症。
数据分析的过程可能复杂缜密,然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十分清晰简明,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看明白。
高危组重症率0.238%,非高危组0重症。
上海消耗巨大成本换来的这份大样本数据,其价值千金万金不止。
当然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可能也有人对张文宏及其团队不服气,但是他们却始终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进行自证,至少说明张文宏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是科学正确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克服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疫情信心。
谈疫色变,也是病。
把疫情视为洪水猛兽,会让许多人处于不安全、不自信的状态。
恐惧到一定程度,便会呈现扭曲的模样。
无论弃守的躺平派,还是激进的加码派,都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不是害怕病毒防不住,而是担心丢掉乌纱帽。
其实,真正把病毒搞明白的是那些借疫情发国难财的人。
他们知道病毒是怎么回事,更知道疫情发生后怎样借疫生财。
所以,防疫的第一道关口不是疫苗也不是核酸,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心理。
我也一直强调,公布真实客观的数据,分享感染病患的切身感受,普及治疗的基本流程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尊重专家学者,减少盲目误听误判。
专家是用来尊重的,不是肆意调侃戏弄的。
骂张文宏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为什么骂他。
得亏张文宏是个心胸开阔、风云看淡的人,若稍有点狭隘都受不了网上那些无端的非议和指责。
无论张文宏还是其他任何一位专家,只要他们能够拿出说服人的严谨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些人只有吓人的结论,没有说服人的论据,确实让人无法心服口服。
采纳哪种专家的意见影响甚大,确实非常重要。
在毫无政策依据和科学逻辑支撑的情况下,中部某省就斥资6亿采购核酸亭,真不知道这一决策背后到底有没有专家咨询意见,如果有又是哪些专家的高见?
防疫是开支浩大的工程,随随便便就是几亿、几百亿的成本。
希望是张文宏这样的真专家在辅助决策,支撑决策,而不是那些只会吓唬人的专家在危言耸听。
第三,掌握有效方法,提高科学防疫能力。
实现动态清零的总目标,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法,能不能采用成本最低、副作用最小的方法决定着胜负成败。
有的地方没有任何疫情,仍然连绵不断地搞全民核酸检测,这样的方法就极其蠢笨。
劳民伤财不说,也是对前期注射疫苗的否定。
还有那些专门守高速路口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统计过,光派人守高速口花了多少钱,又发现了几个阳性感染者?
真正用于防疫的健康码,反倒想红就红、想绿就绿,到底谁在暗处指挥和操纵这种犯罪行为?
离开科学的方法,好心也会办成坏事,甚至还会被坏人利用。
比如核酸报告晚了3分钟不能登飞机,演出观众上座不能超过75%,这些数字的科学性到底在哪里?
有人喜欢说,就是这么规定的。
当然,若管理措施都是拍脑袋的结果,那也没啥好说的。
张文宏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只是一堆数字的堆砌,而是启发人去思考到底是病毒有问题,还是有些方法出了问题。
科学是唯一选项,强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幸好有张文宏和他身后的团队,至少在上海付出沉重代价后还能换来一份客观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价值千金。
转自:微信公号“燕梳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