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安东联中(二中前身)学生演出活报剧《血泪仇》。图中扮演被斗地主的(中间低头者)刘仲文,即后来的中共市委书记。何曾想到,舞台的一幕竟然成为生活的现实。(网路) yibaochina.com

第十六章 《赤潮》沉浮

 70

一个喜欢钢琴的书生,突然身陷战场,感受着炮弹呼啸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是,看不出这里人的恐慌,眼前发生的一切,仿佛都不是真的,而是在排演一部“战争片”,似乎都在“装扮”,按照导演的“编排”揣摩如何进入“角色”。弥漫的战火,震耳欲聋的爆炸,难道都是导演所设计的“效果”吗?林杉一时有些真假难辨了。yibaochina.com

马路对面的大喇叭一直在“轰炸”,反复播放的语录歌《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最后两句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此外还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的首句——“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yibaochina.com

然而,仿佛是一场“对歌”,马路这边绸校的喇叭也是歌声嘹亮,只是情绪有些悲壮——yibaochina.com

带镣长街行,yibaochina.com

告别众乡亲。yibaochina.com

砍头不要紧,yibaochina.com

只要主义真。yibaochina.com

杀了我一个,yibaochina.com

自有后来人……yibaochina.com

这首慷慨悲歌《带镣长街行》,选自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插曲。此曲放完,又开始播放《红卫兵想念毛泽东》,也是“史诗”插曲,原名叫《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唱词也做了改动,出现了 “二月逆流”,“反复辟”的词汇。“翻版”出于受驻军镇压的造反派,以此抒发压抑和愤懑的心情。不过,这张唱片老化了,出现了斯拉拉的噪音,对方的喇叭立刻传出了一阵奚落。yibaochina.com

这时,凌空响起一个女生的清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唱的悲哀而壮烈。林杉觉得嗓音有些耳熟,他顺着地道循声而去,一阵炮火轰鸣,歌声戛然而止了。在残垣断壁中,林杉看到一双噙满了泪水的大眼睛……yibaochina.com

 71

小兵把一个牛皮纸袋递给林杉,说,林老师,这是我收藏的“文件”,麻烦替我保管一下吧。这时,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招了一下手,她便匆匆而去了。yibaochina.com

林杉想起看过的影片,临终交“党费”的情景。但使他怦然心动的是一声“林老师”,这么说,她已经知道凌源来人的“出身”。yibaochina.com

这女孩也有个作家梦,要以文革中的亲历写一部长篇小说。所以,收集了些“文件”,担心丢失了。她看见燕子姐埋藏一个饭盒,那里面有食堂饭票、粮票和零星的钢镚儿,还有“欠条”。打欠条的人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炮火连天的,我们这些被搬来的“救兵”(外校),吃碗冷饭还要打欠条。yibaochina.com

红卫兵如此“吝啬”吗,在毛主席第二、三次接见红卫兵活动中,不仅游行队伍路经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黄金,甚至在天安门城楼上也留下了红卫兵失落的金砖。(严家其、高阜《文化大革命十年史》)yibaochina.com

对于中国大地突然出现的红卫兵,一个从大墙放出来的人,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但是,当走近他们时,发现并非都是“青面獠牙”,也有可爱之处。而且,洋溢着一种“英雄”情结。人被包围了,却不去逃生,而是要坚守阵地。yibaochina.com

林杉从纸袋里抽出一沓材料,有一份贝多芬钢琴曲谱,封面有一行汉字:命运在敲门。在末页的下端写着“顾美箴抄于郭教士原谱”。这些文字一跳入眼帘,他的心激动不安,眼前这女孩果然是小星星……yibaochina.com

72

招呼小星的男生是来道别的,因为他要去送“鸡毛信”。所谓“鸡毛信”是指旧时在一封上面粘了三根鸡毛的公文,表示军情“十万火急”。五十年代有一部儿童电影,是一个“八路”父亲叫12岁的儿子(海娃)送“鸡毛信”。而眼下的“海娃”是《新丹东日报》的主编张忠敏。yibaochina.com

毛的题词使北大变成了“新北大”,“新丹报”并非出自“龙恩”,山高皇帝远的小城只有一份市报,也就是“安东日报”。1965年,就像蛤蟆塘改叫金山,似乎这样一叫就有“金子”了。 安东改叫丹东,似乎这样一叫就“红”了东方。然而,一年后,这报纸好像翻烧饼,先是把朱德写的报头撤掉,因为,国家“朱副主席”已变成了“猪军阀”(小报),而换上了美术体。接着,又改名“红色电讯”(军管)。很快,又翻了回去,,但“朱体”是彻底打入冷宫了。由于,军管的党报成了讴歌“支左”的喇叭,而所谓的“支左”却是支持保皇派。于是,造反派不平而鸣,“新丹报”破土而出了,但其间也是有些曲折的。yibaochina.com

文革初起,张忠敏是劳动局技校铸工班的学生,那时还没有办报,而是参加了“八二二”(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八二二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司令是同学贺闯(原名贺宝财)。由于,忠敏在班里担任团支书,人缘不错,被推举为政委。但随着运动的潮起潮落,内部出现了分裂。yibaochina.com

八二二属于二中八三一的小兄弟,在三中、六中、十五中、十六中、十七中、十八中等学校设有分部,一共拥有400多名学生,是不可小觑的一支主力军。由于,跟着“八三一”给驻军送大字报,便成了“213反革命事件”的成员而被查封和取缔。yibaochina.com

黑云压城城欲摧,八二二的内部出现了分裂。有人认为,八二二是跟着八三一后面跑,是“右倾”,“修”了(修正主义)。所以,谋划拉人成立“反修大队”,但因“曲高和寡”,无疾而终了。还有的副司令认为,应改变“路线”,向驻军靠拢,这样才能生存下去。由于政委张忠敏反对“副司令”此举,结果,被说成是“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这句话仿佛是魔咒,刘少奇因此而被打倒,最终,折磨的骨瘦如柴,孤零零的死去。所以,政委拒绝这个“帽子”,于是两个头领唇枪舌剑的,甚至扬言“有他没我”。这话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台词——“今天在这威虎山,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于是,为了防止队伍分裂,贺司令对政委进行了“劝退”。为了“顾全大局”,忠敏只好黯然退出了“领导核心”。yibaochina.com

他是一个习惯于安静的青年,没有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凶猛,不擅于“打打杀杀”,而是喜欢阅读,也有个“作家梦”,他觉得办报才是他的“用武之地”。yibaochina.com


《新丹东日报》编辑部合影。前排左起六中女生:徐岩(1951)、李亚军(1951)、郭珍美(1950)、曲反修(1950)。后排左起技校男生:李无畏(1947)、张世海(1949)、张忠敏(1948)、王明光(1948)。yibaochina.com

姓名粗体字者系“115惨案”幸存者,照片提供者张忠敏先生。yibaochina.com

73

忠敏和几个伙伴说了办报的想法,结果,一拍即成。接着,他给小报起了个名字:“赤潮”。所谓赤潮,是指“红色浪潮”了。这是取自革命家瞿秋白的诗作《赤潮曲》的开篇:赤潮澎湃,晓霞飞动。yibaochina.com

办报需要起码的工具,譬如钢板、铁笔、蜡纸等,于是,大家凑钱买了这些东西。可是,哪里去编写和刻印呢,在一筹莫展之时,市图书馆(关馆长)给了帮助,时值夏季,锅炉房空闲,而且比较隐蔽,于是便成了编辑部。yibaochina.com

大家兴致勃勃,感受着地下党办《挺进报》的滋味。但是,《赤潮》出了三期就遇到了麻烦。贴出去就被撕毁,并且,人被跟踪。于是,被馆长“请便”了。同时,忠敏看到一张《讨瞿战报》,上面说瞿秋白是叛徒,并且,已被首都红卫兵掘坟鞭尸。无论如何,不能引火烧身,于是“赤潮”被“新丹报”取而代之了。但是地点呢?肯让小将在“锅炉房”办报,那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虽说没有“中宣部”的打压,却有对立派的“围剿”。yibaochina.com

“天下造反派是一家”,这是流行语。“新丹报”被“红纺联”(八三一丝纺工人组织)接纳了,并驻在局里。工人阶级的慷慨,令小将们感动,仿佛寒冬夜里的流浪儿,被人让进了屋。可刚暖和了一下冻僵的双脚,却又被撵了出来:你们目标太大,给我们带来了风险。yibaochina.com

忠敏流泪了,他说,一天到晚就像流浪狗似的,我们学生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吗?没想到,一个战壕的工人老大哥也这样冷漠……yibaochina.com

男儿有泪不轻弹,既然潸然泪下,那是伤心了。可是,令人破涕为笑的是,小编李亚军却说,你这不是有力的抗议,而是无奈的流泪……yibaochina.com

忠敏和同学收拾了办报的家当,走出了丝纺局,踯躅街头,茫然四顾……yibaochina.com


《新丹东日报》主编张忠敏先生,摄于2022年冬访谈。yibaochina.com

 yibaochina.com

 第十七章 英雄末路

 74

忠敏和同学流落街头之时,遇见一帮戴箍的学生。瞬间,忠敏的心紧缩起来,害怕是对立派的,一旦抢走了“家当”……yibaochina.com

走近一看是自己人—— “绸校红联”,头头赵刚也在其中,忠敏与他相识,便倾诉了眼下的窘境。赵刚说,走吧,到我们学校去。患难见真情,“新丹报”终于有了归宿。yibaochina.com

绸校,位于城东元宝山麓,进了校门绕过影壁,便是一趟趟的青堂瓦舍,显得古朴而安然。由于有山的眷顾,可以尽享春日的鸟语花香,冬天的皑皑白雪,师生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天地里。yibaochina.com

这所设在安东的辽宁丝绸工业学校,不过是中专而已,然而,却是省纺织工业厅直辖的,副厅长罗建华为名誉校长,而厅长马新是中共省委书记黄火青的夫人。该校党支部书记(王德志)曾是罗荣桓元帅的警卫员,教师也大都出自名牌学校。上边如此看重这所学校,是因为安东的柞蚕丝绸产业在全国独居首位。yibaochina.com

据载(1924),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安东八道沟,汽笛一响,一条马路上出现数万名工人上下工的壮观场景。为了让安东的丝绸发展有后劲,自然要培养技术人才,所以,这所学校录取的分数线等同于重点高中。这些学生选拔于沈阳、大连、安东三地,其中很多学生都是志在“北大清华”,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为了“饭碗”而忍痛割爱了。yibaochina.com

“新丹报”被主人安置下来,教室作为编辑部,休息有宿舍,只是行李自备,因为,学校不是旅馆,没有多余的。吃饭有食堂,但要自掏腰包,而且,还要粮票,因为粮食供应国家限量,通常叫“低标准”。其实,伙食也是“低标准”的,粗粮为主,鱼肉是罕见的,茧蛹却是混个“脸熟”,因为安东乃柞蚕之乡。yibaochina.com

 75

在校学生一个人每月八块钱助学金,虽说生活有些清苦,但精神是愉快的。因为,学生看在眼里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的师资力量,齐备的教研器材和幽静的学习环境。而且,抬脚就可以爬山,登高远眺一江碧水,两岸风光。yibaochina.com

对忠敏最有吸引力的是图书馆,一有空他就往里钻。图书馆和礼堂,是一栋大房子,间隔了一下。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虽为理工科学校,文学书籍也是浩如烟海。然而,忠敏惊叹的不仅是藏书万卷,而是太多的图书馆在“破四旧”中,文学书籍大都被付之一炬,或者送到造纸厂粉碎为纸浆了。因为,那是“封资修”的东西。在如此狂热的风暴里,这个图书馆竟是悄然无恙,书,真的被“藏”了起来。yibaochina.com

与图书馆一壁之隔的是礼堂,也是食堂,可摆放三十余张桌子,也就是三百多人吧。“红司”曾在此举行了一次八三一代表大会,会后,还慰问演出了一场戏——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杨子荣需要道具手枪,台下看戏的周军把自己的手枪借给了他(艺人小王虎臣)。yibaochina.com

后来,忠敏发现周军的身影经常在此闪现,和他在一起的有作战部的人:曲哲(百货批发站)、邱少杰(邱福禄,纺织机械厂),部长徐明江(鸭纸工人)等。还有外校的学生,五龙金矿的工人,已经成为了八三一的活动据点。yibaochina.com

由此,被丹联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成了宣传攻击的目标,如“牛鬼蛇神的大本营”、“反革命黑据点”,并且,扬言要“拔出”和“铲掉”。yibaochina.com


“115惨案”的幸存者——“绸校红联”张连仲,访谈于2021年。yibaochina.com

 76

在一个充满了谎言的国度,明明“结党”是为了“营私”,却要标榜“人民至上”。“武斗”明明是“弱肉强食”,置于死地而后快,却要打出“为民除害”的旗号。文革的大戏,就是如此轰轰烈烈的上演着。yibaochina.com

1967年12月某天,“红司”的人领着“绸校红联”的学生上蛤蟆塘(乡)去拿行李。天黑了,抬回来一具尸体,是该校学生梁仁臣,说是被“丹匪”(丹联)打死了。按照毛的教导队伍里不管死了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于是,“红联”便开了追悼会,以此“化悲痛为力量”。yibaochina.com

忠敏闻知此事,觉得应该见登报,一则寄托哀思,鼓舞士气,二则揭露“丹匪”的罪恶。但是,被采访的人却是支吾其词,有个同学偷偷地告诉他,“去拿行李”是忽悠,其实,是去武装部“抢枪” 。梁的死投并非是对方所为,而是他自己掷手榴弹(土造),却被房檐挡住落在附近爆炸了。结果,弹片击中了脑子,当场毙命。这是下边人说的,事实到底如何呢。为了解真相,他又采访赵刚。赵说,英雄不问出处,你何必刨根问底呢。你会唱这歌吗——“革命熔炉火最红,毛泽东时代出英雄”。我们唱的这个英雄(王杰),却是意外事故中偶然丧生的人物,你知道吗……yibaochina.com

敢揭“英雄”的老底,不可不谓勇者。因为这是有风险的。yibaochina.com

当年受到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接见的“护桥英雄”刘学宝(《心中唯有红太阳,一切献给毛主席》解放军报),却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恶剧,最终锒铛入狱,却已是17年之后。yibaochina.com

 77

采访要了解“真相”,赵刚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忠敏觉得他毕竟是个“头头”,有些避讳。但感觉他却是值得一写,登在小报上别开生面,免得千篇一律,净是一些议论和谩骂。yibaochina.com

赵刚本名赵英华,岫岩县哈达碑乡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个农村孩子考入省办中专,属于“凤毛麟角”了。入学一年,文革兴起,依照政治运动惯例,上边派来了工作组,并且要“抓右派”。结果,赵英华被工作组“看中”了,令其在班里做“检查”。幸好,沮丧是短暂的。因为,刘少奇在万人大会上承认派工作组是错误的(1966年7月29日)。由此,被工作组打压的师生“翻身”了。yibaochina.com

那时,学生外出“串联”刚露头,从北京到地方采取了“封控”。所以,大多数同学还在“静观其变”。赵英华仿佛吃了豹子胆,硬是冲上列车,闯进了京城。不久,学校接到北京文革接待站的电函,要求火速来京接回“精神失常”的学生赵英华。于是,学校派人(滕以富)将其接回,但没送精神病医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和以往没什么两样。只是他在北京街头演讲,人家听口音是外地的,要作为“流窜”遣返,结果,他钻进了下水道。有人说,他有“造反精神”,但校“文革小组”叫他在班里做“检查”。yibaochina.com

这时,来了几个“串联”的大学生(安东籍),指出该校“文革小组”与“工作组”如出一辙,镇压群众,必须“彻底砸烂”。于是,赵英华又“翻身”了。而且,在大学生“煽动”的绸校“九九炮轰大会”上(1966年9月9日),赵英华上台“控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次日,他毅然改名“赵九十”,标志着他的“时间开始了”。yibaochina.com

yibaochina.com

“绸校红联”部分女生合影(制丝专业69班),提供者张连仲先生。yibaochina.com

后排左起张雪雯(后为张妻),韩秀琴,傅玉春,谷丰、李玉华、郭守芬、李连香;前排左起郝云香,冯淑贤李俊媞赵凤云,赵雪晶、董淑香、王奇志。(粗体字姓名系“115惨案”幸存者)。yibaochina.com

 78

文革中的红卫兵组织如雨后蘑菇,漫山遍野,究竟有多少,世上没人能搞清楚,还有一个人扛一杆大旗自封“司令”的,所谓“乱世出英雄”。yibaochina.com

“绸校红联”,是由几十个组织联合而成的,其中有造反大队、红教工、八三一、造反团,等等。大凡带有“联”字的,基本都是数个“山头”的合并。正如毛主席说水浒,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薄一波《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于是,根据领导革命的经验,便提出了“大联合”。(1967年1月22日毛审定发表人民日报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yibaochina.com

绸校,共有十个班级,师生约有五百人。但仅一个“红联”却有三百余人,可见,除了“逍遥派”,保皇派的势单力薄。因而,“红联”似有扭转乾坤之势。所以,才成为“群英会”的据点。由此,“赵九十”一跃而成为“红司”常委。但不知何时“九十”废弃了,改名赵刚。而且,佩戴了“盒子炮”(驳壳枪),身边居然有个警卫员,一个姓董的外校学生。这并非是“摆谱”,许多组织的“司令”都是这个派头,也算是革命的需要吧。yibaochina.com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据点”这块“肥肉”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从地缘上看,进入八道沟桥洞子,便有四中“红旗”之所在,此乃“丹联”学生中的一支劲旅,可与“一月革命军”媲美。有这样的队伍把守“城门”,“绸校红联” 等于被“锁喉”了。而对面便是“绸二”等几家工厂,都是“丹联”占据“优势”,一个个虎视眈眈。yibaochina.com

参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一)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二)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三)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四)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五)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六)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八)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九)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yibaochina.com


【议报首发,转载时请务必在正文之前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50729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