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9年,我有幸获得独立中文笔会第17届自由写作奖,评价中提及长篇纪实《丹麦人在安东》关注了丹麦传教士这一群体在历史变迁下的悲欢沉浮。去年,这部作品已由台湾新锐文创出版。中国作家冉云飞在《卌年结撰百年史<丹麦人在安东>述评》中写道:作品并非专对一位传主的行迹事工做特别的研究,而是对数位人物的传教历程及信徒受迫害的经历,所做的史事记载,但不妨谓之“天路客列传”。本篇“丹麦特嫌记事”也曾作为“列传”之一,写入书中,仿佛一棵树上的枝杈剪掉了,但埋在了土里,慢慢地长出了新绿。

第三十四章 兄弟情义

154

“1.15”那天,宝山从绸厂出来,落脚姑家。由于饥饿、寒冷、疲劳和恐惧,躺在炕上便发起了高烧,头晕目眩,爬不起炕了。yibaochina.com

第三天,感觉退烧了。听说街市依旧,没有什么骚乱和武斗,他便回家了。yibaochina.com

奶奶见了朝思暮想的孙子,一把搂在怀里,老泪纵横。yibaochina.com

次日早上(19日),宝山来到了红司所在地林业局。独门小院,几棵白杨,一栋二层木制小洋楼,从前是丹麦人的一所女子学校(郭慕深Karen Gormsen小姐创立于民国初期)。yibaochina.com

宝山站在院子里,望着寒风中的枯树,想起夏天,和周军在树下见面的情景。yibaochina.com

那时,周已是红司的领军人物了,宝山来给他当保镖,并非当头的都有警卫,因为周军分管“作战组”,这就成了对方“暗算”的目标。yibaochina.com

几天前,周军在八道沟被丹联“棒子队”打的头破血流。所谓“棒子队”,美其名曰“制止武斗队”,“棒子队”是群众的叫法。棒子是用硬木加工而成,形状近似棒球棒,整体上是上粗下细的圆棒型,握把部分更细一些,方便撰在手里。手持木棒,头戴柳条帽,这便是“棒子队”的行头。同时,丹联将本市划成了七个“联防区”,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棒子队“恭候”。yibaochina.com

周军被打伤后,红司虑于周军负责“武卫”,一个被对方“铲除”而后快的角色。于是,将宝山从车间调出来当“保镖”。所以看中了他,不仅身材魁梧(1.85m),少时拜师(李玉峰,江城武术馆创办人)习武。而且,体育竞技也有“破纪录”的成绩。尤为可贵的是,从不惹事,有情有义。yibaochina.com

由此,凡是周军出行,宝山都要陪同。而红司也是颠沛流离,从市委地下室到锦江旅社,再到一轻局俱乐部,都曾是红司的会所。周军在里开会,宝山在外恭候。因为,上层会议是保密的,所以,保镖也只能坐“冷板凳”。后来,由于鸭纸八三一派占了“上风”(1967年全厂职工1963人,本派占80%),红司“要员”便常去该厂俱乐部小白楼开会,由此,被妖魔化为“白公馆”。yibaochina.com

 155

丹联棒子队“横空出世”了,八三一也不甘示弱。但由于没有物资实力,也没有“军事顾问”,因而处于挨打的地位,所以要扩充“战斗队”的人员,或者叫“敢死队”。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但是,既是“造反派”,就要拿出一副“勇敢”的样子,不能露出“懦弱”的尾巴。而且,人人嘴里喊着“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yibaochina.com

因此,作为负责“武卫”的头头周军,日子是难过的。因为,本来是“弱势群体”仿佛一只老鼠,却要去“玩”猫,光凭着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yibaochina.com

一天,周军对宝山说,那边(丹联)实力很强,听说还有“武艺高人”。你看,要是有你的朋友,想法靠近了解点内情,要是能拉过来,那就更好了。孙猴子过火焰山,就要去借芭蕉扇,怎么借呀,只有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了。yibaochina.com

宝山想起一次丹联示威游行(1967年6月),队伍前头挑着一面紫红色旗帜,正中是金黄色的字:制止武斗战斗队。这是丹联第一个武斗队,旗下便是步履矫健的李洪宝(市焊条线材厂工人),他是该队副队长。yibaochina.com

说起来,他是宝山的发小,十经路小学的同学,习武时的师弟,乳名来宝,这名字在小城有些“如雷贯耳”,在三马路体育馆全市青少年摔跤锦标赛中赢得冠军的便是“来宝”,那年(1963)他才17岁(次轻量级)。yibaochina.com

宝山告诉周军,他和来宝是“铁哥们”。周军说,好啊,派别不同,也没什么。我离开部队时,连长说,两座山碰不到一起,两个人总有到一起的时候。yibaochina.com

8月2日,驻军在铁路文化宫搞演出,台下是丹联的“革命群众”,唯有宝山乃是“来宝”的“特邀嘉宾”,他是借机来“摸底”的。yibaochina.com

宝山来到剧场前厅时,发现有人尾随,一个身材壮实的青年,人唤“大喜子”(一中高三级学生、体育部长王贵喜,所在组织“一月革命军”)。yibaochina.com

宝山感觉不妙,想法脱身,但两侧楼梯下来了两帮人,手持木棒、铁链、军刺,一起冲过来。宝山要夺门而逃,但铁链锁住了门。这群人围上来便是一顿“暴风骤雨”,瞬间,宝山便倒在了“领袖”塑像的脚下。yibaochina.com

来宝正在看演出,来人报告前厅有“情况”,他到现场一看,倒在血泊中的人却是宝山,已经不省人事,但殴打并未停下来,他大骂一声,人要死了,你们还打吗?!……yibaochina.com

156

 来宝几人将宝山抬到附近的医院,整个人头前后缝了24针(前3针后21针),听说是被三十几人围起来打的,大夫一个劲地摇头叹息。yibaochina.com

宝山父亲闻声赶到,见儿子鲜血淋淋的,愤愤地骂了一句:该!——怎么不打死他。yibaochina.com

缝合后,宝山被转院八道沟(市立一院)了。yibaochina.com

第三天,又转至六道沟(二院)。“大喜子”带领十余人(包括五中“鲁迅公社”)到病房“道歉”,说是看错人了,误会。事后方知,大喜子的道歉,是由于来宝的愤怒,让“头头”感到了一种隐忧和不安。所以,才有了“打手”的“道歉”。“大喜子”害怕被遭到报复,便将宝山从八道沟搬到六道沟,因为,这一带是一月革命军的地盘。虽然,“大喜子”和随从“道歉”了,但目睹遍体鳞伤的兄弟,来宝仍然是怒不可遏。yibaochina.com

军代表找来宝谈话: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为“革命”要“忍辱负重”,不要讲什么“江湖义气”。yibaochina.com

对于来宝而言,虽说缺乏“革命”的“武装”,也无忍受“胯下之辱”的“修养”。但却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刚正之气,最瞧不起“狗仗人势”,欺负弱者。yibaochina.com

宝山负伤的第六天——8月8日,红司在青年广场举行了群众大会——欢迎“21个部局长的声明”(注)。这21个领导干部,在驻军打压八三一的恶劣境况下,写大字报声明支持八三一,这叫“亮相”,也是“站队”。yibaochina.com

这些不惧迫害,站在“造反派”一边的“革命领导干部”,最终都被以“反军黑手”而揪斗。这种灾难性的结局,是不难预料的,因为,驻军已成为“军政府”了。所以,面对暴政敢说“不”字的“勇气”,使被压迫的少数派感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同时,还有令人感动的“雪中送炭”——yibaochina.com

在暴风雨搬的掌声中,一支举着一面“闯”字大旗的队伍进入会场,旗下为首的便是步履矫健的来宝,他在一怒之下“反戈”了。yibaochina.com


文革中声明支持造反派的“21个部局长”之一蹇桂金(图左),进京上访时由大学生曹会治(图右)安排于北京航空学院。 50年后重逢,一个是九旬高龄(1928年生),一个是年已七旬(1945年生),作者摄于2020年9月访谈。yibaochina.com

注:“21个部局长”中的14人名单如下(王先国提供)——yibaochina.com

蹇桂金,市委监委书记;王昭伊,粮食局副局长;王伟奇,建设局副局长;木易,原元宝区长,张力商业局副局长;宋西敏,原农业局副局长;张永仁,原人事局副局长;栗悦田,农工部副部长;陈希贵,工业部副部长;王景昭,市科技局副局长;郑玉山,市电业局副局长;罗福民,市监委;李凌,市检察长;林基孝,原市计委副主任,林为21人推举的总负责人。yibaochina.com

第三十五章  攻陷“白公馆”

157

来宝从丹联“起义”出来,跟随的有17人,都是“武斗队”的中坚力量。随之,又有19人加入,这样,“闯”队有36人,归属鸭纸“红总”(红色工人造反总司令部),食宿在俱乐部。接着,又有闪电兵团和江城决死队“会师”由此,宝山便是周军与这三支队伍的联络官。yibaochina.com

鸭纸俱乐部楼顶竖起了三面旗帜:“闯”(居中)、闪电兵团(左)、江城决死队(右),令人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与对方的“武斗队”似乎可以抗衡了,被形象化为“霸山妖”(831)。所以,有人称八三一为“妖派”。yibaochina.com

8月14日晚,在通往鸭纸方向的镇安桥发生了一起爆炸。原来,闪电兵团的一个叫“车耀子”(车耀东,日用五金厂工人)的头头站在卡车上向桥头的派出所投掷手榴弹,由于“土造”的缺陷,手榴弹在手上爆炸了。而警员毫发无损,但也是心惊胆战,一时闹得满城风雨。yibaochina.com

“车耀子”的行为引起另一个头头“大丹东”(刘同信)的恼火,于是,拉出去一些“闪电兵”,分道扬镳了。于是,剩下几个散兵加入了闯队。“闪电兵团”旗帜虽然仍在在楼顶上飘着,但名存实亡了。yibaochina.com

这时,在丹联“内部”传达了林政委(军分区林元福)的讲话,大意是盘踞在鸭纸的“牛鬼蛇神”很嚣张,闹得人心惶惶。我看,“为民除害”的时候到了,革命者应该挥起“无产阶级铁扫帚”了。yibaochina.com

于是,鸭纸便遭遇了一场血雨腥风。yibaochina.com

 158

从安东由西向东,要横穿一条河,叫做大沙河,水清见底,黄沙漫滩。人过河需要摆渡,河对岸就是东坎子地面了。最早日本人在河上架起了木桥,后来废弃了,又由中国人建起了石桥。无论世道如何变化,人们习惯叫它“镇安桥”(现为振安桥)。yibaochina.com

鸭纸位于东坎子,日本人建厂时,叫造纸株式会社安东第三分厂,鸭纸(鸭绿江造纸厂)是中共接收后的名字。韩战爆发,迁往辽阳。停战后,又搬回了老窝。它的“拳头”产品就是新闻纸,为党报、军报所用。虽然是薄薄的“纸”,百姓使用就不值一提了,但若是“特供”的,哪怕给皇上揩屁股的,那也是“政治”本钱。尤其在人人“关心国家大事”的年月,俨然是“鹤立鸡群”了。yibaochina.com

而且,拥有近两千人的工厂分成了两大派,即“红总”(831)和“鸭联”(丹联),当然,也是“势不两立”的。所以,厂院二层小楼原为厂部,后成为鸭联总部。而“红总”便在厂子马路对过的俱乐部,标志性的建筑是一栋二层小白楼,它的地下室是厂子堆放管材的仓库,一楼有两间作为红总的办公室。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但被对方炒作为“白公馆”,这是小说《红岩》里国民党监狱的“桂冠”。yibaochina.com

厂子的“一分为二”,相当于两个阵地,用国共内战的话讲,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现代版便是“文攻武卫”,“文攻”无非是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武卫”便是“弱肉强食”,占领地盘。并且,由“棒子”发展到“枪炮”。yibaochina.com

从前,说老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不知真假,倒是有新版的——yibaochina.com

在凤城县一面山某部上演了一出戏:解放军战士手挽着手,站在军械库前,高声背诵“要文斗,不要武斗”。但仿佛成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于是,“洞门”(军械库)打开了,“四十大盗”便进“洞”了,出来时,不再是“手无寸铁”了。而且,扬长而去。当然,这“四十大盗”便是驻军支持的“左派”(丹联)。yibaochina.com

 159

 1967年7 、8月期间,沈阳军区后勤二分部(驻丹)的军火库交给了汽改厂 “二一兵团”(丹联派)保管,以防止被“红司”抢夺。(丹联政治部主任周而全口述,2020年6月访谈)。yibaochina.com

驻军将军火库竟然交给支持的一派“保管”,“近水楼台先得月”,原来,“左派”就是如此武装起来的吧。yibaochina.com

那么,被驻军打压的“造反派”谁来“武装”呢,既非“四十大盗”,也不会有“芝麻开门”的神话。yibaochina.com

不知何时,周军锁定了一个带枪的人,他是鸭联的一个小头头,工作在厂部办公小楼(生产調度室)。周军只身闯了进去,卸下了那只手枪,转身下楼,跑出厂院。yibaochina.com

这时,被缴械的人疾呼“周军抢枪啦”,有人便去追,跑得最快的,距离周军最近的,是一个抬木头的工人,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带铁钩的木棒,后边的人举枪射击。结果,这位抬木头的应声倒地了。yibaochina.com

虽然死于“内部”的流弹,但毕竟是一场悲剧。追悼会是隆重的,贴出了“誓取周军人头,祭我先烈英灵”的标语。那年月的追悼会,为的是激发仇恨,也是一场武斗的动员令。yibaochina.com

8月19日9时许,从镇安桥上陆续驶过南京59式嘎斯运货车,大约二十余辆,车上站满了一身黑衣,头戴柳条帽,手持铁杆箭头长矛的人,每辆车上有20人左右,这些人主要来自化纤厂和汽改厂,都是工人阶级力量雄厚的国营大厂。yibaochina.com

装载工人的汽车行至镇安桥时,有几辆停了下来,有几辆开至绸一厂附近,这是从东西两头封锁了通往鸭纸的路口。在桥上又横了一辆汽车,显然是作为“路障”了。如此看来,要“关门打狗”了。yibaochina.com


1936年的鸭纸,即造纸株式会社安东第三分厂。1960年代面貌依旧,右侧红色标记小楼即“鸭联”总部(网路)yibaochina.com

 160

大约11点钟,战斗打响了。yibaochina.com

首当其冲的开来了一辆炮车,所谓的“炮车”,是汽车装有土造火炮(10公分直径,厚约6毫米左右,长80公分的旡缝钢管),土炮钢管底部用钢板焊接封口,土炮管皮外焊接了支架。yibaochina.com

打炮时,先往炮管里装填火药,用毡垫压实后再装进罗丝帽、碎铁、轴承珠等。再用毡垫封住炮口,土炮底部有点火装置,引爆火药后炮就响了,从炮里射出的罗丝帽,碎块,轴承珠打向鸭纸俱乐部楼顶。红总的人员躲在楼顶矮墙后面,不时地向炮车投掷鹅卵石和土造的燃烧弹(酒瓶子)。yibaochina.com

虽说是土炮,也是有杀伤力的,楼上有三个人被“螺丝帽”击伤(闯队的刘玉海、王传禄、夏某),还有一人被碎铁击中肩膀(江城决死队王某)。yibaochina.com

一辆炮车打完便退下,接着,又开来一辆,先后共有4辆土炮。最后,又开来了一辆“美式坦克”,是吊车改造的,把吊塔上的起吊装置拆掉,用铁板加以包装。yibaochina.com

“美式坦克”气势汹汹地将俱乐部临街的门垛撞倒,开进了院里,由于不能爬楼,便停在了俱乐部门前。yibaochina.com

这时,从坦克里跳出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他的腋下夾着炸药包冲到俱乐部正门墙下(门已砌砖封闭),放下炸药包,只听轰隆一声,正门被炸塌了。但是,爆破者也受伤了(腹部),被来人抬走。原来,爆破手是丹联“武卫”的头——化纤厂工人费守禄。yibaochina.com

大门炸开了,“棒子队”长(丹联制止武斗队)“李二虎”(玻璃厂工人李新发),喊着“杀啊”率众冲进了大楼。这大汉一米八几的个子,头刮的锃亮,光着身子,挥着一把大刀,见了没戴“柳条帽”的挥刀便砍。他是练过武的人,懂得“砍劈斩削”的刀法。yibaochina.com

“二虎”手下的人使用长矛,因为枪扎一条线,所以“捅”和“刺”都是直来直去。但有的“拧钻劲”,也可以叫“螺旋劲”,枪杆是圆的有利于发挥这个“螺旋劲”。yibaochina.com

有两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江城决死队)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就是这种“螺旋劲”的作用。最后,“棒子队”又冲上二楼,这里有来自北京的67名男女大学生,乖乖地成了工人阶级的“俘虏”。yibaochina.com


文革中群众组织宣传“文攻武卫”的装甲车(网路)。yibaochina.com

161

头头(费守禄)身先士卒,炸开了俱乐部大门,“虎将”(李)一马当先,将“俘虏”划拉在一起,作为“战利品”交给了该厂的“鸭联”。yibaochina.com

在俱乐部的侧门,鸭联“棒子队”站成了两排,形成一个“人廊”,命令“俘虏”举起双手接受“检阅”,也就是穿过“人廊”。yibaochina.com

当“俘虏”走进“人廊”时,两边的人便用长矛捅刺。古人说,杀俘不义。但已属于“四旧”,早被“破”了。再说,不“羞辱”失败者,胜利者何来“快感”呢。何况,“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yibaochina.com

这时,一个头戴柳条帽,手持长矛的高个子,走到一个“受阅”者跟前,端着长矛照腿捅去,嘴里骂了一句什么。这个“检阅”引起了周围人的惊讶,因为这是父子俩,也就是说“俘虏”李宝山被父亲捅了一枪。好在宝山年轻体瘦,父亲的一枪只是刺破了裤子。yibaochina.com

父亲年近半百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工程师,却报名参加了“棒子队”,还贴出了与儿子“划清界限”的声明。谁人知道,父亲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啊。yibaochina.com

“闯”队的来宝还算幸运,宝山给他“化妆”了,在他的头和脸抹上红药水,用白纱布缠起来,经过一番包扎,只露出两只眼睛,由徒弟们抬着走,人们以为是土炮所伤。yibaochina.com

抬出俱乐部后,幸运的是碰上了“棒子队”的大师兄(刘玉良),“高抬贵手”了。当年在三马路体育馆摔跤比赛中,师兄赢得本市轻量级冠军,而来宝便是次轻量级冠军。yibaochina.com

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一个工人(孙发章)被长矛刺伤肠子,事后死去;锅炉房的一个师傅(董某)被狼牙棒打伤颅骨,半年后死亡。所有的“俘虏”,在“鸭联”毕远志和一个姓尹的“检阅”之下,不是一刀,就是一枪,似乎不见血等于产品质量不合格。yibaochina.com

162

从上午11时开战,到下午3点多钟结束了。丹联的人马撤离了,“坐地炮”鸭联用“长矛”画上了句号。yibaochina.com

这场战斗,处于守势的“红总”指挥者是李宝山,可谓奉命于危难之时。因为,周军(徐明江等)“搞枪”去了。先是去了凤城老爷庙街,然后,又去了抚顺矿区。yibaochina.com

鸭纸俱乐部被包围时,楼内有130多人,外地的大学生6O余人,包括30余名来领工资的人,因包围出不去了。所以,战斗的主力也就是闯隊24人,闪电兵6人,江城决死隊9人,加起来一共39人。yibaochina.com

当时,宝山、来宝与大学生牟国栋(安东籍,北京工学院)、王平顺(北京航空学院)一起作了简单分工,女同学藏到二楼放映室右侧一屋,因为炮轰的是俱乐部正面的几个门,楼侧没有炮火的袭击。其余男同学守在二楼。宝山和来宝带领30人在楼顶平台以鹅卵石和土造燃烧弹进行抵抗。yibaochina.com

显然,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明白是输定了的。但还要硬着头皮“打”,因为,革命者不能举“白旗”,只能等着敌人来“放你二两血”。yibaochina.com

宝山望着“千疮百孔”的俱乐部,心里涌起一股悲愤的情绪。这样下去,造反派不就完了吗?从“2.13事件”以来,八三一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何时有出头之日呢。yibaochina.com

听说外地驻军大多也是支持保皇派,镇压造反派,那么,龙椅上的老人家怎么不“叫停”呢,难道是蒙在鼓里吗?他可是“高瞻远瞩”,“洞察秋毫”啊……yibaochina.com

宝山在心里感到郁闷,便去问大学生,牟国栋说,老人家不是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嘛。咱这小地方,乱得还不够,你去看看那些跑北京上访的,人山人海的,都是被“打”的“走投无路”啊。yibaochina.com


李宝山,19735月留影,提供于2023年春访谈。yibaochina.com

参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一)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二)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三)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四)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五)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六)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八)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九)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一)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二)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三)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四)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五)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六)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七)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八)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十九)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二十)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二十一)
鸿路 | “丹麦特嫌”纪事——小城文革印象(二十二)yibaochina.com


【议报首发,转载时请务必在正文之前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52988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